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36867717565

    史書中沒有說明這個人是誰,更不用說是什麼來歷了。在《史記·商鞅列傳》中有如下記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翻譯過來就是,法令制訂完成後,尚未公佈,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場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中有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沒有人敢搬動。又下令說:“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頭搬走了,當即就賞給他五十金,以表明決不欺騙。人們都知道了左庶長言出必行,然後終於釋出法令。

    上面一段寫得很清楚,“有一人徙之”,這個有一人是什麼人,恐怕誰都搞不清楚了。因為不僅沒有留下名字,連體貌特徵、社會關係等都沒留下,完全無法判斷此人是誰。所以只能說此人來歷不明,以後有何作為也一片空白。

    至於是不是商鞅找的託,我們也完全不知道,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說不定真有願意試試的人,也可能商鞅見大家都沒反應,只好找手下去做託。

    不管怎麼說,商鞅以50金的代價達到了他的目的,取信於民。“民無信不立”,這是治國的根本原則之一。立信如何才能效果呢?不僅必須言必信,行必果,而且要以超人意料的方式進行。體現在賞罰上不僅要分明,而且得重獎重罰。商鞅的做法,完全體現出了這一點,為他在秦國的變法打好了輿論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鍵盤上的ALT鍵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