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古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中心東20千米處。其建制始於唐代,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設永寧縣於團山下,取《書經》"其寧唯永"之意。永寧為五帝時縉雲氏所都,戰國為燕地,漢屬夷輿縣,唐歸儒州,遼屬縉山縣,金為神峰鄉。有玉皇閣、古街巷、天主教堂、古寺廟等景觀可供參觀,為延慶東部山區的交通樞紐,現為永寧鎮政府所在地。
除了古典的中式建築,永寧城內還有一座別緻的西式建築--天主教堂,位於南街阜民街上的一條衚衕口,始建於1873年,又叫耶穌聖心堂,是京郊最老最大的教堂。教堂進行重新修繕,繪製了目前為止北京最美的教堂穹頂壁畫。走進教堂院門,白色的聖母亭首先進入視線,其後被柏樹半掩的教堂頂部顯露著與古城風格的迥異。向東走到教堂正面,這座中世紀哥特風格的青灰色建築總會給人帶來一些小震撼。整個教堂坐北朝南,呈南北向長方形,教堂面闊13米,通進深26米,佔地416平方米。八個尖塔沖天而起,前部矗立8跟磚柱,其中前方4跟立柱夾3個三角形,中間的三角形內雕有十字架和外文。由於與位於北京西城區西安門內的北堂-西什庫天主堂的形制幾乎一樣,只是規模較小,這座教堂又有小北堂之稱。教堂內部極其神聖而精緻。這些正中穹頂上的壁畫是由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第九世傳人和中央美院的學生們共同完成的,牆壁上的10扇窗戶由特殊材質的彩色玻璃製成,內牆懸掛的14處為純金打造,整個內飾達到了亞洲教堂中的最高級別。
雖然玉皇閣和北街的修復讓永寧古城的風貌得以重現,但在一些老居民心中,從唐代起遺存的42座古廟更為寶貴。文革後,古廟多數毀壞廢棄,成了永寧人最大的缺憾。但也有火神廟、三義廟、龍王廟等古廟留存。在永寧鎮火神廟發現了一處十分罕見的明代火神廟壁畫,壁畫描繪的是明代的戰爭場面,引起了文化部門的關注。火神廟位於永寧鎮和平街,現存正殿三間和西配殿三間。火神廟東西山牆和後簷牆佈滿了壁畫,東山牆上的神仙們正騎著火龍、持著火蛇、踏著風火輪,向下面噴煙放火,而壁畫下半部分則是兩支激戰正酣的軍隊。本縣火神廟並不多,主要建在重要城鎮和街市,目前只有永寧的火神廟儲存下來。經調查得知,和平街火神廟是明永樂年間軍隊出征前祭祀軍旗的地方,因此兩山牆上出現明代戰爭的場面也就順理成章了。和平街火神廟東西山牆壁畫描繪了恢宏壯觀的明代戰爭場面。壁畫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神仙世界,下半部分為人間戰爭。壁畫雖然沒有指明具體描繪的是哪場戰爭,但至少是明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長年爭戰與防禦這一歷史事實的縮影,也是延慶地區作為南北交融之地和軍事防禦要塞的真實寫照。在火神廟東西山牆壁畫北側,靠近城門的位置各有一組明代軍樂隊圖案,使人們對明代軍樂隊的陣型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在東山牆"爭戰圖"中,一名士兵用"長尖"吹響了出征的號角,這些樂隊組合,保留下了有關明代軍樂的珍貴資料,對研究延慶地區民間舞蹈、音樂的形成和流傳有著重要意義。據縣內文物專家介紹,和平街火神廟內的兩幅壁畫對於研究明代的軍事思想、軍士體制、軍隊建制、武器裝備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張瑞祥是有名的"永寧通",為了留住古廟、拯救古城,他憑藉自己兒時的記憶和多年來蒐集的資料,在十多年時間裡繪製了30多座古廟的工筆畫和詳實的古城原貌地圖。大到結構佈局,小到每一根房簷、每一塊牆磚以及壁畫裝飾,每一座古廟都畫得精微逼真,彷彿這些古廟的縮微模型就擺在眼前。最早見諸文字記述的廟宇有距今1500多年前的道武皇帝廟和1100多年的縉陽寺,到民國時期,僅永寧城內就有寺觀祠閣42處。這些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佈於幾平方公里的小城,蔚為壯觀。其中,位於西北角的顯化寺面積最大,有四進院落,殿舍86間,供奉有無量佛、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座永寧城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被毀,現在僅存兩個贔屓。
永寧在科舉時代秀才、貢生、舉人、進士層出。明開國元勳胡大海後裔胡維鎮守居庸關、八達嶺,後落戶於永寧。胡維繫胡大海第十四代孫(道光年間探花),曾任湖北道臺,為官清廉,卸任後在歸裡途中被人殺害,道光帝賜予金頭葬之。相傳,當年武藝超群的女將樊梨花曾經鎮守此城。永寧城東門和北門外,至今還留有樊梨花駐守時用過的校場、點將臺、牧馬場和馬廄等遺蹟。
永寧古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中心東20千米處。其建制始於唐代,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設永寧縣於團山下,取《書經》"其寧唯永"之意。永寧為五帝時縉雲氏所都,戰國為燕地,漢屬夷輿縣,唐歸儒州,遼屬縉山縣,金為神峰鄉。有玉皇閣、古街巷、天主教堂、古寺廟等景觀可供參觀,為延慶東部山區的交通樞紐,現為永寧鎮政府所在地。
天主教堂除了古典的中式建築,永寧城內還有一座別緻的西式建築--天主教堂,位於南街阜民街上的一條衚衕口,始建於1873年,又叫耶穌聖心堂,是京郊最老最大的教堂。教堂進行重新修繕,繪製了目前為止北京最美的教堂穹頂壁畫。走進教堂院門,白色的聖母亭首先進入視線,其後被柏樹半掩的教堂頂部顯露著與古城風格的迥異。向東走到教堂正面,這座中世紀哥特風格的青灰色建築總會給人帶來一些小震撼。整個教堂坐北朝南,呈南北向長方形,教堂面闊13米,通進深26米,佔地416平方米。八個尖塔沖天而起,前部矗立8跟磚柱,其中前方4跟立柱夾3個三角形,中間的三角形內雕有十字架和外文。由於與位於北京西城區西安門內的北堂-西什庫天主堂的形制幾乎一樣,只是規模較小,這座教堂又有小北堂之稱。教堂內部極其神聖而精緻。這些正中穹頂上的壁畫是由義大利米開朗基羅第九世傳人和中央美院的學生們共同完成的,牆壁上的10扇窗戶由特殊材質的彩色玻璃製成,內牆懸掛的14處為純金打造,整個內飾達到了亞洲教堂中的最高級別。
古廟遺存雖然玉皇閣和北街的修復讓永寧古城的風貌得以重現,但在一些老居民心中,從唐代起遺存的42座古廟更為寶貴。文革後,古廟多數毀壞廢棄,成了永寧人最大的缺憾。但也有火神廟、三義廟、龍王廟等古廟留存。在永寧鎮火神廟發現了一處十分罕見的明代火神廟壁畫,壁畫描繪的是明代的戰爭場面,引起了文化部門的關注。火神廟位於永寧鎮和平街,現存正殿三間和西配殿三間。火神廟東西山牆和後簷牆佈滿了壁畫,東山牆上的神仙們正騎著火龍、持著火蛇、踏著風火輪,向下面噴煙放火,而壁畫下半部分則是兩支激戰正酣的軍隊。本縣火神廟並不多,主要建在重要城鎮和街市,目前只有永寧的火神廟儲存下來。經調查得知,和平街火神廟是明永樂年間軍隊出征前祭祀軍旗的地方,因此兩山牆上出現明代戰爭的場面也就順理成章了。和平街火神廟東西山牆壁畫描繪了恢宏壯觀的明代戰爭場面。壁畫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神仙世界,下半部分為人間戰爭。壁畫雖然沒有指明具體描繪的是哪場戰爭,但至少是明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長年爭戰與防禦這一歷史事實的縮影,也是延慶地區作為南北交融之地和軍事防禦要塞的真實寫照。在火神廟東西山牆壁畫北側,靠近城門的位置各有一組明代軍樂隊圖案,使人們對明代軍樂隊的陣型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在東山牆"爭戰圖"中,一名士兵用"長尖"吹響了出征的號角,這些樂隊組合,保留下了有關明代軍樂的珍貴資料,對研究延慶地區民間舞蹈、音樂的形成和流傳有著重要意義。據縣內文物專家介紹,和平街火神廟內的兩幅壁畫對於研究明代的軍事思想、軍士體制、軍隊建制、武器裝備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張瑞祥是有名的"永寧通",為了留住古廟、拯救古城,他憑藉自己兒時的記憶和多年來蒐集的資料,在十多年時間裡繪製了30多座古廟的工筆畫和詳實的古城原貌地圖。大到結構佈局,小到每一根房簷、每一塊牆磚以及壁畫裝飾,每一座古廟都畫得精微逼真,彷彿這些古廟的縮微模型就擺在眼前。最早見諸文字記述的廟宇有距今1500多年前的道武皇帝廟和1100多年的縉陽寺,到民國時期,僅永寧城內就有寺觀祠閣42處。這些大大小小的寺廟,星羅棋佈於幾平方公里的小城,蔚為壯觀。其中,位於西北角的顯化寺面積最大,有四進院落,殿舍86間,供奉有無量佛、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座永寧城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被毀,現在僅存兩個贔屓。
永寧在科舉時代秀才、貢生、舉人、進士層出。明開國元勳胡大海後裔胡維鎮守居庸關、八達嶺,後落戶於永寧。胡維繫胡大海第十四代孫(道光年間探花),曾任湖北道臺,為官清廉,卸任後在歸裡途中被人殺害,道光帝賜予金頭葬之。相傳,當年武藝超群的女將樊梨花曾經鎮守此城。永寧城東門和北門外,至今還留有樊梨花駐守時用過的校場、點將臺、牧馬場和馬廄等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