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速不臺
-
2 # 天下登徒子
朱元璋那叫北伐嗎?丟不丟人?朱元璋和張世成就是替蒙元弄糧草的偽軍,早就被詔安了,他趁蒙古四汗國內戰的時候偷襲大都得手才建了明朝,之前一直是認賊作父的形式,這種人也拿來吹,也就明粉有這個臉皮。
-
3 # 史君大人
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查閱很多歷史文獻也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朝代更替都是佔領中原,可能是隨了那句老話:擒賊先擒王。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的朋友會說,元和清不是呀,還有隋朝也不是呀,這樣說的話只能說你沒有歷史常識了,元本來就是發源於北方的蒙古族,在鐵木真統一蒙古之後,也是以它為中心,北破沙俄,東滅金國,西逐鹿歐洲,往南破西夏和南宋。雖然統一之後他已不再,但是後輩只是在完成他的意志。
成吉思汗
隋和清,先說隋朝吧,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算是外戚得權,自立為王,那麼說如果說在不保證北方無戰事的情況下,他怎麼會舉國力滅陳呢,不過他不是由北向南統一,而是在大後方穩定的情況之下順應歷史趨勢做出的正確的選擇。
隋文帝楊堅
而清朝確實是一個“另類”,它自北方而來,袁崇煥一死在多爾袞的領導下直接進入關內,將李自成直接趕出北京城。然後順勢南下滅掉明朝的殘存勢力。真是以彈丸之地拿下整個明朝。應了毛主席那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多爾袞銅像
我覺得朱元璋的明朝也不例外,不過朱元璋的才能和智慧絕對超群,不然也不會乞丐翻身做皇帝,他起初拜在郭子儀的義軍之下,然後發展起來,之後遵行“廣積糧,緩稱王”的宗旨,後來小明王死掉了,他順勢成為義軍的首領,起家於順天(今南京),以此為根基,一方面派遣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等將領對付南方的陳友諒的漢軍,北方的元軍,西方的張士誠。這之間發生了中國歷史最為殘酷的和令人吃驚的洪都之戰,成功地阻擊了陳友諒的60萬漢軍,為朱元璋消滅元朝的主力軍做出巨大貢獻。這也算是支援了題主的觀點。
朱元璋
-
4 # 優優奶奶4k6z
誠謝邀請。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沒有佔據中原,由北向南統一,而是由南向北統一原因是朱元璋順應了當時的歷史潮流,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當時的元朝己經腐爛到根上,效中朝廷的除了大臣中的忠臣外,無人可用,中間階層觀望,下層百性造反起義風起雲湧為大明的建立提供了天時條件。朱元璋倍受苦難,在中原帶乞討三年,瞭解百性的需求,並加入了起義的紅巾軍,為他提供了地利。朱元璋在起義軍中英勇無敵給他日後招兵買馬積累了超高人氣即人和因素。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再加上朱元璋偉大的理想和抱負成就了他的帝王夢,建立了大明王朝。
-
5 # 七葉雜談
網上的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但是如果分析得不透徹,很容易誤導他人。下面,我們以大一統王朝的交替為線,分析一下朝代更替在地域上的規律。
秦始皇橫掃六合,統一六國,可以看成是從西北向東南的統一,符合題目中的規律,也為這種規律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是漢,這個規律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推翻秦朝統治的劉邦和項羽,都是從南方起兵,由南向北、由東向西,與秦統一六國的規律背道而馳。
到了楚漢之爭時,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定鼎三秦之後,再次從北向南、從西向東擊敗了項羽,完成了統一戰爭。
西晉統一三國,也符合自北向南的規律。
隋、唐、宋、元、清都符合這一規律,其中,元和清屬於遊牧民族南下,暫且不論,只看隋、唐、宋三朝,再加上秦朝、楚漢之爭時的漢朝,這些是符合自北向南的規律。
而這些朝代有一個共性:是統治階級主導的朝代更迭。
而劉邦項羽推翻秦朝、朱元璋推翻元朝,都是被統治階級發起的自下而上的鬥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推翻。
規律就這麼出來了。
回覆列表
並不例外,這根本就不是南北問題,而是一個距離問題,只有距離元朝中央政府足夠遠的地方才能造反成功。朱元璋是“泥腿子”起義,與他相似的有秦末、隋末、明末等等“泥腿子”鬧革命,咱們可以一併分析分析。
先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那一嗓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吼得很有氣魄,起義地點在大澤鄉,也就是今天安徽宿州,這個地方遠離咸陽,是楚國故地,居民反秦意識濃厚。緊接著星火燎原,潼關以東的六國舊地全部造反,比較強大的有在江浙一帶的項梁、項羽父子的楚軍和山東田家兄弟的齊國。秦軍進行了兇殘的反撲,很多起義軍都被打殘,最終項羽麾下的江東子弟擊敗了秦軍主力,秦朝滅亡。這裡面項羽的軍事能力強是一個方面,起義地點距離秦朝核心區域較遠也是重要因素。假如項羽、劉邦等在關中或者河南一帶造反,絕對活不過一集。
再看隋末,隋朝是關隴貴族建立的王朝,前身是北周,疆域與戰國時代的秦國高度重合,統治勢力的核心是關中,楊廣著力經營的洛陽也是一個堅強據點。楊廣野心大大的有,但能力卻小小的有,於是北齊舊地的豪強就造反了,打響第一槍的是王薄,他在今天山東的章丘插旗造反,起到了陳勝的作用,後來者紛紛響應,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崗軍,但被隋朝勢力打殘的也是瓦崗軍,什麼原因?距離隋朝重鎮洛陽太近了。至於李淵,人家本來就是關隴貴族勢力,就是變了旗號的隋軍,人家取關中,大家象徵性抵抗一下就OK了。
元末與秦末十分相似,韓山童、劉福通就是陳勝、吳廣,秦朝是章邯大殺四方,到處撲滅革命的火苗,元朝則是察罕帖木兒,也就是趙敏郡主的老爹到處征討,最後摘桃子的是在江南立業的朱元璋。秦都咸陽在西,推翻它的是江東項羽,元朝大都在北,推翻它的則是江南朱元璋。江南是元朝最後征服的區域,是元朝統治的薄弱區,山東、河南、陝西一帶元朝統治時間長,屬於次核心區域,察罕帖木兒在這一區域想滅誰就滅誰,朱元璋在遙遠的江南興風作浪無人能治,等他升級完成後,就一舉推翻了元朝。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並不是由南向北統一的問題,而是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積蓄力量,最後造反成功的案例。
朱元璋的根據地與項羽、劉邦基本一樣
明朝是兩京制,以北京為核心的華北,以南京為核心的江南都是統治勢力穩固區,其次是長城九邊沿線,但明末與蒙古的矛盾緩和,主要敵人是遼東滿人,精兵強將都派到了薊遼、山東一帶,因此西北地區的精兵並不多,而長期戰爭造成民風彪悍,這裡就成了火藥桶,李自成、張獻忠就從這裡起家了。明朝也很重視,派重兵窮追不捨,各路起義軍根本無法建立根據地,只能流動作戰,最終挫敗明軍後李自成在陝西建立根據地,張獻忠則在四川建立根據地,正好與明朝的北京、南京東西對峙。他們幾個拼得你死我活,正好便宜了清朝。
總的來說,朱元璋庭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