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曖昧的小倉鼠1

    1.以“農村的老人”的主體分析:

    現在過世的農村老人,大部分要麼是不願被家裡接到城裡的,要麼就是沒有能力去城裡的,或者因為特殊原因,待在農村的,往前數70-90年的樣子,就是30-50年代時期,正是一段比較艱難的時期,所以,根據老人的各種生前的背景,人生經歷寫,是比較尊重的,家人也會覺得用心。

    比如,有革命背景的,類似老革命:

    “殺敵留前方,英名留後世。”

    比如,讚頌老人含辛茹苦的,類似兒女們的口吻:

    “生前記得三冬暖,死後思量六月寒。”

    2.以“去世用的輓聯”來分析:

    “輓聯”,這種特殊的文字表達形式,最終的目的,還是表達一種悲痛、懷念等等的特殊感情,所以,從哀悼者的角度去寫,是很重要的,說白了,去世用的輓聯,其實還是寫給在世的親人和朋友們看的。

    我想,輓聯還是儘量寫得白話一點,通俗一點,現在的很多祭祀的靈堂,兩邊花裡胡哨地寫那些什麼“難紓母戚 痛失含飴 婺宿沉芒”之類的話,看起來很“厲害”,很有文化,實則,大部分人根本不明所以,這樣輓聯的本來意圖就失去了。

    還有一個重點,在農村,前來憑弔的人們,通常還是以當地人為主,少部分特地趕來的親人以及少量朋友,看到比較“真實”的輓聯,更有一種悲痛感。

    3.其實,比較重要的還有一個,就是主訴人:

    就是說,寫這個輓聯的人,是和這個農村過世老人什麼關係。

    兒子、女兒、媳婦、女婿、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等等,不同主訴人,寫出來的輓聯也是不同的,比如:

    孫子、孫女寫給祖父母的:“祖訓在耳,祖德留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大頭圓男孩剪什麼髮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