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韓輝149928489

    教育的構成要素

    從宏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主體、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環境、教育途徑六個要素構成;從微觀角度看,教育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四個要素構成。

    (1)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教"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教育者是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的傳播者;是科學知識和社會文明的傳播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教育活動的展開起領導作用;是學生學習發展的指導者;是一個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學習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過程中"學"的主體。其主體性體現在:受教育者是學校存在的主體;是學校職能部門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學校和教師評價的主體;是教育任務完成的主體。此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還體現在,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制約著教師的教,受教育者的獨立性、選擇性、需要性、創造性和他們個人的興趣、愛好、主觀能動性等這些主體性特徵也制約著教師的教學活動。

    (3)教育內容是師生共同認識的客體。

    教育內容是基於一定社會的生產力和科學文化技術發展水平之上,學校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灌輸的思想和觀點,培養的習慣和行為的總和,教育內容在學校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課程標準和教科書。首先,教育內容是聯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內容是目的性與物件性的統一。教育內容內在地包括教育目標。因為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動效果的標準,是教育內容傳授的出發點和歸宿。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動的基本條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將教育內容作用於受教育者所藉助的各種形式與條件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質手段主要是進行教育時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條件,可分為教育的活動場所與設施、教育媒體及教育輔助手段三大類。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徑。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學法兩個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語言的方法、直觀的方法與實踐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學法而言有發現式和接受式兩大類。

    教育的起源

    一、神話起源說——最古老的觀點

    代表人物:所有宗教

    觀點: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與神或順從於天。

    評價: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是非科學的。

    二、生物起源說——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學說

    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勒圖爾偌與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

    主要觀點是:

    1、教育活動不僅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於人類之外,甚至存在於動物界;

    2、人類社會教育的產生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衝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

    3、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於動物的本能,是種族發展的本能需要。

    評價:教育的生物起源說是教育學史上個正式提出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也是較早地把教育起源問題作為一個學術問題提出來的學說,它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其它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相似性,這是一巨大的進步,標誌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

    但是,該學說也存在一個根本的錯誤,它沒能人類教育行為與動物類教育行為之間的差別區別開來,因而也沒能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

    三、心理起源說

    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

    主要觀點是: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生活的模仿。

    評價:表面上看,這種觀點不同於生物起源說,但是仔細考慮,卻也離生物起源說不遠,因為如果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中兒童對成人行為“無意識的模仿”的話,那麼這種“無意識的模仿”就肯定不是獲得性的,而是遺傳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也就是說,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會的。

    只不過,這種本能是人類的類本能,而不是動物的類本能,這是心理起源說比生物起源說進步的地方。

    四、勞動起源說——最科學

    主要代表人物是蘇聯的教育家米丁斯基、凱洛夫

    主要觀點是:

    1、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活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

    2、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3、教育產生於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

    4、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積澱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

    5、教育範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而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範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形態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改變了,教育形態也必須發生改變。

    評價:總的來說,勞動起源說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與辯證法,從而為科學、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問題奠定了基礎,但是,關於教育起源的確切提法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五、需要起源說

    代表人物:楊賢江

    觀點:教育起源於社會生活實際的多方面的需要。

    六、交往起源說

    代表人物:葉瀾

    觀點:教育的形態只能是起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煙道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