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貝源股份

    第一,做農業。

    第二,跟當地zf有不可描述的關係。

    第三,吃各種政策資金,不管產品行不行,企業賺不賺錢,各種政策補貼,專案資金,無息貸款讓你舒舒服服躺著掙錢。

  • 2 # 我高興18

    謝友高看厚愛,讓我回答如此重大問題。實話實說如果有這樣的本事,也早已被高人聘用高就了,那還有時間在此閒扯。本人孤聞寡見,僅能從身邊所見所聞發現:與人衣食住行有關的產業能持久不衰。不被人看好的產業,如農業充滿發展前景。而受到熱炒形成熱點的產業往往危機四伏。至於如何保持企業青春,永續發展?看到成功的例子不多,失敗的個案不少。創業難,守業更難,不斷髮展難上加難。不過總有人會創造奇蹟,他們是敢想敢闖的人,與時俱進的人。

  • 3 # 隔壁老周

    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問題。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咱們就以最近被媒體熱炒的華為和聯想為例,剖析一下兩家企業的發展軌跡,看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聯想創立於1984年,華為創立於1988年,都有30年的歷史。可以說兩家企業都是同時代企業中的翹楚。不同的是,華為現在的發展勢頭更猛,聯想好像有點力不從心。

    咱們就先從創始人說起。任正非生於1944年,父親是中學校長,大學就讀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後入伍工程兵部隊,擔任副團級技術所長,轉業後在深圳南油下屬公司短暫工作,88年創辦華為公司。柳傳志生於1944年,父親為金融系統處級幹部,大學就讀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後入中科院計算機所工作,擔任人事局幹部,84年創辦聯想公司。兩人都有當兵經歷,身上都有軍人敢闖敢試、堅韌不拔的特質,家庭背景、創業資源似乎柳更勝一籌。

    接著分析創業環境。聯想成立早於華為4年,抓住了改革開放和PC興起的大趨勢,先做到國內個人電腦第一,後併購IBMPC業務,成為世界PC行業第一。華為同樣抓住了改革開放和通訊行業興起的大趨勢,最早代理使用者交換機起家,後堅持投入自主研發,現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的資訊與通訊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

    三是危機意識。相比於聯想,華為的危機意識似乎更強一些。任正非先生的危機感在國內高科技圈是出了名的。他曾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任先生為了為員工灌輸這種危機感,先後寫了《華為的冬天》、《華為的紅旗能打多久》、《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等文章,在網際網路上流傳頗為廣泛。

    四是創新和技術實力。華為的研發投入之高,在全世界進入前10。據相關報告: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897億元人民幣,佔總營收的比例近15%,專利申請數量超過了4000件。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而聯想2017年的研發費用為12.73億美元(約81億元),佔總營收的2.8%,只有不到華為的十分之一。

    五、業務能力。華為釋出2017年年報,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7%,淨利潤4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1%。聯想2017年財報,實現營收453億美元,創3年來新高,虧損達1.89億美元。

    透過以上華為和聯想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企業要發展壯大長久,首先要抓住大的時代趨勢,其次要有好的領頭人,再次要重視創新和研發,還有就是保持危機感。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艾米的投資圈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中外現存的長久以來屹立不倒的企業中尋找答案。

    在中國,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於1538年的六必居,之後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同仁堂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曆史的老店僅此5家。在歐洲,超過200年曆史的長壽企業則很多,德國有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美國也有杜邦200多年,通用電氣、通用汽車100多年等長盛不衰的企業。最誇張的是日本,有3146家。下面幾張表格列舉了歷史更為久遠的商家名錄(摘自網路)

    透過中外橫向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很明顯的答案,那就是長盛不衰的企業必須在一個長期以來相對穩定的社會才能存在,同時這個社會還必須有尊重私人財產的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我們中國的企業很悲催,每逢社會動盪,官家打劫和民間打土豪分田地就頻頻上演,企業和商號就會損失殆盡,即使強大的晉商和徽商也不能倖免。

    除了社會因素之外,企業自身的原因也很關鍵。日本人總結的日本長壽企業長盛不衰的內在原因有5條:1.始終堅持發展核心業務重點; 2.採取信任管理; 3.崇尚工匠精神; 4.超越血統選擇繼任者; 5.堅持保守的企業運營方式。

    日本人的總結是非常有道理的,長壽企業同樣很多的歐洲人的總結也大同小異。

    但是,對今天的企業來說,僅僅做到日本人總結的5條經驗,其實已經難以確保基業長青了,甚至死的更快。這是因為相對過去的幾百年時間,科技已經發展到改變需求和創造需求的階段,徹底摧毀了過去長壽企業的存在的基礎。長壽企業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有穩定的需求。長壽企業都是圍繞特定的需求深耕,做到極致取得優勢並透過穩定的傳承機制長期保持優勢,從而得以長期存在。所以,相對穩定的需求是長壽企業存在的前提。

    不幸的是,今天需求的穩定性動搖了。需求在以歷史從未有過的速度變化,老的需求在變弱甚至消失,新的需求卻在快速產生。

    就拿吃飯穿衣這樣的最基本的需求來說吧,在穿衣上,流行的趨勢瞬息萬變,時尚界還在不停的創造新的流行趨勢,手藝精良做工精細布料稀缺昂貴已經不是購買衣服最重要的考量。並且,新的裁剪機械和縫紉機械以及新的面料已經可以使衣服普遍保持在很高的質量水準,削弱了老裁縫手藝上的優勢。在吃飯上也是一樣,吃風味吃健康的新趨勢大大壓縮了老菜系的生存空間,新的食材層出不窮也使得老廚師不敢輕言見多識廣。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實在太快!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進入了以改變需求創造需求為特徵的顛覆式創新的時代。我們本來只需要一個計算器,但是IBM和蘋果給我們創造了個人電腦;我們本來需要的是一個手持式通話工具-蜂窩電話,但是喬布斯給我們創造了智慧終端-iphone; 我們本來只需要一輛好開點兒的車,但是谷歌和特斯拉給我們創造了自動行駛的移動空間。

    發現需求滿足需求的時代過去了,創造需求的時代到來了。那些像烏龜一樣賴在一個時代裡努力使自己不被淘汰的古董企業,在新的時代裡會慢慢失去生存基礎並逐漸被淘汰出局。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歷史清晰的反應了這一趨勢。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善於創造需求的美國是科技獨角獸層出不窮,同時伴隨老企業老產業的快速衰落,企業的更新換代速度大大加快,商業週刊釋出的大公司榜單呈現了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熱鬧景象;同時,善於改善需求進行微創新的日本和德國法國正好相反,還是老企業老產業包打天下的沉悶局面。

    所以,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轉換一下思維,順應大勢,不去追求什麼基業長青,我們更應該追捧那些做出了顛覆式創新的喬布斯式的時勢英雄。

  • 5 # 李合偉的國學思想

    什麼樣的企業能夠長久?我認為企業若想長久,那一定是創造出一套企業自身的生態系統,並且深耕企業文化。比如大boss都姓馬的騰訊和阿里巴巴,企業文化就非常有趣,舉個栗子,騰訊新入職的員工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起個高大上的英文名,而阿里因為馬雲喜歡武俠喜歡金庸,企業崇尚武俠文化,所以有了阿里的花名文化,員工都會給自己取中文花名,比如馬雲就叫風清揚,現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則名逍遙子。

    那麼這樣的企業都有哪些突出的地方呢?具體如下:

    1、佔領金融制高點。

    制高點並不是最高的一點,而是在一定區域裡最具優勢的一點。佔領制高點尤為重要,如此才能贏得先發制人的主動權,金融市場資本追逐、巨頭搶灘,像這一陣“區塊鏈”就成了未來金融戰略的制高點。企業要想長久發展,就要佔領金融制高點。

    3、產業鏈完善,可以自給。

    一個能夠長久發展的企業一定在產業鏈上是十分完善的,產業鏈不完善的企業不是被市場淘汰,就是被對手比下臺。

    4、企業文化有哲學高度,大家都能夠認同。

    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就引得很多人學習研究,阿里將企業使命定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又構建了“六脈神劍”的價值體系。馬雲還投拍微電影《宮守道》,親自出演了男一號,片子也緊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旋律,又有一點企業家的浪漫情懷,十分能夠贏得大家認同。

    5、不缺人才。

    這個首先要重視人才培養,像馬化騰除了眾所周知騰訊CEO的身份,同時還是騰訊人力資源管理執行委員會負責人,騰訊往往能吸引到很多年輕員工。

    最後借用阿里巴巴CEO張勇的一句話,“一個企業還是要以願景、使命、價值觀驅動。”而願景、使命、價值驅動,其實都包含在企業自身的生態系統和企業文化之中了,企業若想長久,必定離不了這兩個概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工作中受過哪些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