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河間笑笑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的思想,語出《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意思是說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君子坦蕩蕩,即使意見不一,卻是心胸寬廣,能和氣而公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彼此之問不搞小動作,小人之間卻是該表達時不表達,表面隨聲附和,私下卻在互相拆臺。要想做個公正的人,就要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就像君子那樣,即使互相之間有異議,也能不存私心地表達出來。(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質,小人表面上的“同”並不能代表“和”,“和”應該是更高意義上的、更本質的一種美德,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質,也是一種很高的道德要求。(3)“和諧社會”應該正是基於這種“和”的要求,而達到的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高度的統一。我們現在所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一種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們要建設的社會是一種真正的和諧而不是表面的和諧,是長久的和諧而不是一時的和諧。所以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用科學發展觀看問題,提高自己的素質,努力為中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如果我們都能以君子的做法,和而不同,那麼,我們的家庭、單位就既可以一團和氣,又可以不斷髮展。如果從個體到團體都能做到和而不同,一建設和諧社會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透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併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

  • 2 # 國脈傳薪

    所謂“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所謂“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這本是極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應該透過交換意見、溝通思想而求得共識;即使暫時統一不了思想也不會傷了和氣,可以經過時間的檢驗來證明誰的意見更為正確;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併不尋求時時處處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對方有其獨立的見解,並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才算得上赤誠相見、肝膽相照。但是,那些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更有甚者,便是黨同伐異、以人劃線:凡是“朋友”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要加以捍衛;凡是“敵人”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也要加以反對。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就劃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幫派。其“朋友”的真正意義也便蕩然無存了。

    或許,這種“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於一種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來,孤立的個體是很容易吃虧和受到傷害的,如果不加入某個幫派、不擠進某個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這種安全感的獲得卻是以犧牲獨立的人格和尊嚴為代價的。當一個人連真實的思想都不敢表達,連自己的見解都無權具備的話,這個人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更有甚者,這種“同而不和”的行為方式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到了學術領域。其結果,便是把學術之爭變成了門戶之見。我們知道,學術之爭的本意是要透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碰撞而去偽存真,促進學術的發展;而門戶之見則是無原則地堅持和捍衛自己學派的觀點,將學術之爭演變為利益之爭:顯而易見,後者已由人格的異化擴充套件到了學術的異化,而異化的根源,就在一個“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樣。“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宋,歐陽修《朋黨論》)“君子論是非,小人計利害”(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與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注重人際往來中的利益糾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勇於堅持立場;真正的君子並不十分計較人際往來中的是非恩怨,但卻能在正視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許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比如烹調,必須使酸、甜、苦、辣、鹹調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味俱全、味在鹹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餚;比如音樂,必須將宮、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五音共鳴、聲在宮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樂:反之,如果好鹹者一味放鹽,好酸者拼命倒醋,愛宮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後果便不難設想,也不堪設想了。因此,早於孔子的晏嬰就曾說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一,誰能聽之?”(《左傳·昭公二十年》)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係的思考之中,於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那句話。

  • 3 # 懶人詩歌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於君子坦蕩蕩,即使意見不一,卻是心胸寬廣,能和氣而公正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彼此之問不搞小動作,小人之間卻是該表達時不表達,表面隨聲附和,私下卻在互相拆臺。

    其實這兩句話往往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提現出來。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一個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畢竟每個人對待問題的見解不一樣,但即便是這樣,放下問題後我們依然能談笑風生,不會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但也會遇到一些表面對你言聽計從,隨聲附和的人,結果其內心缺根本不認同或者是抱有敵視不友好的心裡,表面上看上去和和睦睦,其實背地裡恨不得捅你一刀。就好比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 4 # 孝親尊師

    《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能把和而不同放到君子身上,證明這事做起來有難度。

    "和而不同"在生活中就表現在,別人罵你了,你會生氣、反對,還是自我反省,我什麼地方錯了?如果不是我的錯,我應該怎麼去做,才能讓這件事情處理的大家都滿意。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場和態度,但不影響大家的關係很好。家庭關係美滿、和諧,就是君子"和而不同"了。就像那句出名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5 # 詩詞茶屋

    我們追根溯源來探討分析“和而不同”的意思:

    該詞本源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引用頻率非常高,主要是從表達個人見解方面講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朱熹注曰:“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那麼本句話的本意用現代語言可以表述為:“君子儘管不苟同他人的觀點,但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小人儘管附和、盲從他人的觀點,但不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在談及某些具體問題而引用時,切不能偏離本意出現某種過度闡釋與曲解,不能認為任何性質的“不同”都不影響保持“和”的關係、不能認為求“和”而不需要任何原則、不能偏執的將“同”與“和”對立起來,《中庸》中也講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正視差異與矛盾、堅守原則與底線,定能做到獨立而不依附、相左而顧大局。

    對“和而不同”最好的發展和理解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念,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

    希望以上分析能夠幫助理解“和而不同”的源頭、辯證過程和現實發展意義。

  • 6 # 老荷666

    “和而不同”我的理解是,和平共處、與人為善、求同存異。

    在與人相處能形成和諧融洽關係,同時對待事情,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做原則並堅持底線。

  • 7 # 澡雪堂主談修心

    “和而不同”,“和”是講和諧,“同”則是被同化的意思,“和而不同”就是既能與所處的環境保持和諧,又能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被環境所同化,在我們的文化中,這無異是一種高度的修養。

    和諧

    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交響樂團,有很多樂器,每個樂器都有自己的特點,那麼在演奏的時候,大家只要遵守同一個主旋律,樂器之間相互配合,該誰出現的時候誰就出現,該出現多長時間就出現多長時間。

    只要保持這個原則,不管樂器再多,都不會讓人感到雜亂,相反,在多種樂器的配合下,整個旋律反而會顯得更加飽滿和優美,這就是和諧。

    總而言之,所謂的和諧,就是每一個事物,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至於對“正確”的把握,那就要依靠高度的智慧了,因為事情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問究竟什麼是“正確”,那這個沒有,也不能有任何的標準答案。

    不同

    “不同”就是不失去自己的本色,不因為別的任何因素而改變自己。

    還拿上面交響樂團的例子來講,雖然各種樂器配合的很默契,把主旋律演奏的既飽滿又優美,但每個樂器都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的聲音,笛子還是笛聲,鋼琴還是琴聲,不管是大鼓小鼓,大號小號,還是大小提琴、薩克斯等等,所有樂器的聲音都沒有因為和諧而有任何的改變。

    這個境界,講起來很簡單,但能夠做到的,真是太少太少了,實際情況是,雖然我們與自己所處的環境未必和諧,但是卻每天都在改變,可能當時還感覺不出什麼,但是過段時間,再回過頭來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變了很多了。

    和而不同

    我們為什麼總是在變?那是因為我們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本色”,如果一種“顏色”經不住考驗和挫折,那就說明不是我們的“本色”。

    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本色”,用一段佛家《楞嚴經》裡的話就是“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這段意思是講,把看到的還給色相,把聽到的還給聲音,把嗅到的還給氣味,把作秀還給虛偽,把憤怒還給傲慢,把心機還給狡詐等等等等,只要是能還的,就說明不是自己的,把能還的都還掉,最後那個無處可還的,就是我們的本色。

    尋回自己的本色,不是煽情的演說,更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工夫,需要經過一翻“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錘鍊,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 8 # 東方國學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觀念,在先秦時期尤其被廣泛認可。《國語》中記載了周太史史伯的話,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他的意思是,萬物是由“和”生出來的,不同的東西相互作用,才能使萬物生長,相反,如果是相同的事物相互作用,則往往只是疊加,什麼也不能產生。所以古代先王要讓五行混雜,才能生出萬物。

    那麼,“和”而不同,其實便是生命的力量,是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準則。

    “不同”是前提,“和”是結果。既要“不同”,又要能“和”。

    這其實是一種極為簡單而偉大的思想。正是因為風雨水土的共同作用,才能成就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正是因為酸甜苦辣鹹的共同配合,我們才能吃到美味豐盛的飯菜;正是因為每個人各自不同,各有特色,才形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任何一種單一的元素,即便再有力量,都無法有所成就,因為強大的生命力需要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需要“和”而不同的力量。

    因為彼此不同才能生物,因而君子應當有海納百川的包容之心,才能匯聚更多的元素,形成更大的力量;因為中華民族有“和”而不同的智慧和包容,才能愈發壯大,綿延數千年。

  • 9 # 文城觀點

    “和而不同”的說法主要是出自孔子,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主要意思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是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而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說法,但在心裡卻並非與人是和諧友善的。

    “和而不同”原意是指友善和諧但不一定附和、苟同。其實,從更深刻的哲學觀點去理解,“和而不同”是很重要的命題,“和”是多種因素、多樣化的和諧統一體,其中,相處的方式是有序的,是良性狀態地相處於統一體中,但是,每個因素,或每一種事物不是簡單同一的,各有其特性、特點;而“同”就不一樣了,“同”中無異,“同一體”不等於“統一體”,“同”中各種因素都是雷同的,完全一樣的,像是複製的,其因素沒有特性,沒有個性,沒有特色,像是一個模子出來的,所以,“同一體”沒有生機和活力,沒有變化的矛盾基因,死氣沉沉,沒有那種“生生之謂易”的變化發展的可能性;而“和”是“統一體”,有相異,有矛盾,有互動,有變化,蘊含著發展變化的可能性,有生機,有活力,有希望。

    此外,“同”是同化,是兼併之後滅其個性,磨掉特色,不讓其有任何特點存在,新的因素一旦進入“同一體”便失去其存在的特點,完全歸於“同”;而“和”是將其中的因素最佳化互補,各讓其發揮優勢。古代講“中和”,認為“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意為“中和”乃天下根本之道。中和就是要“執兩用中”,而非使其納入“同”,所以,“和”是互利互惠,是和諧共處,是共通共榮。

    中國古人很重視“和為貴”就是因為“和”與“同”的價值是不同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喜歡把別人滅了完全同化,而喜歡和談的基礎上保留其特色。

    趨“同”無生機活力,易走向衰亡;貴“和”能保持活力,有發展的遠大前景。國家也好,企業也罷,該追求的發展方式是“和而不同”而不是一味地趨“同”,多民族大團結,所以能繁榮發展;與周邊鄰國和諧相處,所以能友好相待,互利互惠;一味想 把別人同化了,用戰爭去兼併別國,能健康發展嗎?不能!

  • 10 # 水吉子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長期以來,以整體和諧為最高價值目標。《易經》以天心立人心,奠“天人合一”之基;《禮記》傳載大同社會,暢述和諧之道。後世諸子百家,各臻其說,無一不以和諧為其源頭,立其根基。而儒家“和而不同”,尤為社會所廣泛推崇。

    差異,體現不同,展現個性;合一,展示和諧,綻放異彩。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民本思想才是民主的真實體現,它遠比空洞的民主說教更為有力,近期世界上發生的諸多事例足以說明這一點。習主席提倡的“和諧社會”,“中國夢”,就是民本思想,民本比民主更符合中國特色。這在世界格局紛繁變化中,生在中國難道不是最最幸福的嗎?我真是慶幸我生在中國。因為和諧呼喚民本,民本推動民生,推動和諧。

    和而不同,會讓笑臉染綠世界,讓心靈灑滿晨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中劍魂的PK加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