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張愛玲文集》中的《遲暮》。
意思是美人到了晚年,在燈燭下看古老的書,盛年不再,這種事情自古相同,是無可避免的。
《遲暮》原文:
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豔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裡,柳絲趁著風力,俯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髮,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輕雲,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雪,飛入了處處簾櫳。
細草芊芊的綠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氣,遺下了遊人的屐痕車跡。一切都興奮到了極點,大概有些狂亂了吧——在這繽紛繁華、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杆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裡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矇矓睡意,望著這發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謎。
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的世界中,她在無形中已被擯棄了,她再沒有這資格、心情來追隨那些站立在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唯有空虛、悵惘,悵惘自己黃金時代的遺失。
咳!蒼蒼者天,既已給予人們生命,賦予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
它們在短短的一春裡盡情酣足地在花間飛舞,一旦春盡花殘,便爽爽快快地殉著春光化去,好像它們一生只是為了酣舞與享樂而來的,倒要痛快些。像人類呢,青春如流水一般長逝之後,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她,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裡,當一種暗示被發現時,人如何的難堪!而且,電影似的人生,又怎樣能掙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經在海外壯遊,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滑冰,在廣座裡高談。
但現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消散,尋不著一點的痕跡,她也唯有付之一嘆,青年的容顏、盛氣,都漸漸消磨去。
她怕見舊時的摯友。她改變了容貌、氣質,無非新增他們或她們的驚異和竊議罷了。為了躲避,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而花、鳥、風、日,還要逗引她愁煩。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
在暗室的一隅,發出一聲聲悽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誦經聲,“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她心裡千迴百轉地想,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擴充套件資料:
張愛玲散文風格
張愛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張愛玲的散文裡,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於一體。
她的散文講究世俗情趣,實實在在而又心懷憧憬地透視現實人生,談自己的經歷,所見所聞,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飲食、生活起居等等。
但張愛玲並不過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淺表層面,而是對生活做更深一層的挖掘,對上述的生活現象、文化現象進行細緻的感悟、思考,進而闡釋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從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帶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事實上,張愛玲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人間生活的瑣瑣碎碎的人生體驗,點點滴滴的人間快樂,正是因為這一切具體的物質生活才是“安穩的人生”的本質,它使生活顯得更為真實。張愛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寫得情趣盎然。
剖析戰亂中的人性是張愛玲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張愛玲對人性的看法是偏向於惡的,她更多地描寫了現世生活中鮮活的人性世界和人性體驗,並毫不隱瞞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無情。
在張愛玲看似隨意的散文藝術世界裡,不斷地有她對那個時代的人生、人性、文明的真知灼見閃現出來,於是,情、趣、理三者的水乳交融構成了張愛玲散文的藝術境界。
出自《張愛玲文集》中的《遲暮》。
意思是美人到了晚年,在燈燭下看古老的書,盛年不再,這種事情自古相同,是無可避免的。
《遲暮》原文:
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豔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裡,柳絲趁著風力,俯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髮,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輕雲,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雪,飛入了處處簾櫳。
細草芊芊的綠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氣,遺下了遊人的屐痕車跡。一切都興奮到了極點,大概有些狂亂了吧——在這繽紛繁華、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杆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裡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矇矓睡意,望著這發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謎。
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的世界中,她在無形中已被擯棄了,她再沒有這資格、心情來追隨那些站立在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唯有空虛、悵惘,悵惘自己黃金時代的遺失。
咳!蒼蒼者天,既已給予人們生命,賦予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
它們在短短的一春裡盡情酣足地在花間飛舞,一旦春盡花殘,便爽爽快快地殉著春光化去,好像它們一生只是為了酣舞與享樂而來的,倒要痛快些。像人類呢,青春如流水一般長逝之後,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她,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裡,當一種暗示被發現時,人如何的難堪!而且,電影似的人生,又怎樣能掙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經在海外壯遊,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滑冰,在廣座裡高談。
但現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消散,尋不著一點的痕跡,她也唯有付之一嘆,青年的容顏、盛氣,都漸漸消磨去。
她怕見舊時的摯友。她改變了容貌、氣質,無非新增他們或她們的驚異和竊議罷了。為了躲避,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而花、鳥、風、日,還要逗引她愁煩。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
在暗室的一隅,發出一聲聲悽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誦經聲,“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她心裡千迴百轉地想,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擴充套件資料:
張愛玲散文風格
張愛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在張愛玲的散文裡,她成功地將感性與理性,具體的當下的人生體驗與深刻的哲理思考融於一體。
她的散文講究世俗情趣,實實在在而又心懷憧憬地透視現實人生,談自己的經歷,所見所聞,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飲食、生活起居等等。
但張愛玲並不過多地迷醉在生活的淺表層面,而是對生活做更深一層的挖掘,對上述的生活現象、文化現象進行細緻的感悟、思考,進而闡釋自己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從而使她的散文在情趣之中又帶上了理性思辨色彩。
事實上,張愛玲如此不厭其煩地描寫人間生活的瑣瑣碎碎的人生體驗,點點滴滴的人間快樂,正是因為這一切具體的物質生活才是“安穩的人生”的本質,它使生活顯得更為真實。張愛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諦,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寫得情趣盎然。
剖析戰亂中的人性是張愛玲散文的又一個重要內容。張愛玲對人性的看法是偏向於惡的,她更多地描寫了現世生活中鮮活的人性世界和人性體驗,並毫不隱瞞地坦露了自己的冷漠無情。
在張愛玲看似隨意的散文藝術世界裡,不斷地有她對那個時代的人生、人性、文明的真知灼見閃現出來,於是,情、趣、理三者的水乳交融構成了張愛玲散文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