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意如

    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篇第十四》,原文為下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當然這句話也在《荀子》《新序》《顏氏家訓》中出現,也基本源出《論語》,只是有所發揮,所以在此不一一列舉。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和錢穆的《論語新解》中對這句話的翻譯:

    楊伯峻先生的翻譯如下

    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錢穆先生的翻譯如下

    先生說:古之學者,是為己而學的。今之學者,是為人而學的。

    為什麼每次提及《論語》的問題,我都會翻出楊伯峻和錢穆先生的這兩本書?因為這兩位先生是在《論語》古注轉今注今譯最先嚐試的人,而且也是頗有建樹的,後來學者在做《論語》今注的時候都多多少少參考了兩位老先生的著作。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要從翻譯的理解難易程度上來說,楊伯峻先生的翻譯更容易理解,因為他帶了非常明顯的傾向,即讚揚前一句,貶低後一句。這也是楊伯峻先生參考了《荀子》《新序》等書做出的最後權衡。

    反觀錢穆先生的翻譯,就相當於沒有翻譯。而這也正是其中的妙處。因為在註釋中錢穆先生已經說的很明白。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並沒有褒貶之分,只是有前後之別。現在全部摘錄下來,方便閱覽:

    今按:本章有兩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為人也。為己,履道而行。為人,徒能言之。”如此解之,為人之學,亦猶孟子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也。又一說:為己,欲得之於己。為人,欲見之於人。此猶荀子謂“君子之學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也。今按:此兩解義各有當,然當孔子時,學風初啟,疑無此後世現象。孔子所謂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為人,指言語、政事、文學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張學以為人,惟必有為己之本,乃可以達於為人之效。孟子特於古人中舉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為己,而為人之效亦見,故三子者皆得預於聖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為己,立人達人是為人。孔門不薄為人之學,惟必以為己之學樹其本,未有不能為己而能為人者。若如前兩解,實非為人之學,其私心乃亦以為己而已,疑非此章之本義。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非常認同錢穆先生的說法,也覺得他的解釋更符合孔老夫子說這句話的本義,但是楊伯峻先生的說法才是古代學者理解這句話的主流,即褒揚前一句,貶低後一句,為此和出現了“為己之學”這一特有學風。孔子之後,大多學者以“為己之學”為榮,以“為人之學”為恥。大抵不是他們沒有參透這層意義,只是有更多的教化作用在裡面吧。

  • 2 # 大梁遊記

    筆者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

    首先,如果你認為這句古訓是叫我們“為了自己可以自私一點”,那就理解錯了。

    “古之學者為己”意思是“若我們懂得真正的為自己愛自己,沒有想到為別人的時候,反而其他人都得到好處”。

    “為己之學”的觀點還體現在以下:

    其實就是《易經》裡講的[復自道],意思是回到自己的生命過程;就是西方教育家蒙特梭利講的[正常化],意思是叫你從你本心,符合人性去活,正常化,而不要被人的心機,人為人工的一套控制,扭曲了自己的天然人性。也就是西方心理學家榮格講的[個體化],意思是他認為所有人都能夠活出一個個體的莊嚴,因為生命的道理,不是外在,每一個個體一定是自足的,不是別人給予的。其次,我們現在大家普遍的行為是口口聲聲“為別人”,其實很可能是為自己。

    因為可能是滿足自己的控制感、不安全感或某種目的心。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叫做“非愛行為”,跟這種行為很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父女之間。

    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說:

    “你看看,我為了愛你,我放棄了什麼什麼”;“就為了這個家,我今天怎麼怎麼付出,所以你必須對我如何如何”。

    父母對孩子經常說:

    “你看看,我自從生了你,媽媽辭職全心全意照顧你,就是為了你,你為什麼不好好唸書呢?”

    筆者的體會是,在現實中,以上這些“非愛行為”,對情感的糾纏傷害極大,問題是還難解,因為是“以愛的名義”,似乎就有某種豁免權?

    而如果我們換個緯度,先學會愛自己,儘量調節好自己的抱怨和負面情緒,就會好很多,至少不會因為負能量的傳導造成對別人的負面影響。其實,你只有真正懂得愛自己,你才會明白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就越成功。”

    所以,一個人格穩定的人,他不必強調愛人,他做出來的事,一定是合乎道德,就是愛人;滿口強調這個大原則、那個大原則,為了別人,為了愛,為了社會的人,其實可能很麻煩,因為可能是偽善。他連如何愛自己都不知道,又怎能很好的愛別人呢?

    以上就是筆者對“古之學者為己、今日學者為人”的理解。

  • 3 # 談者無語

    “為己”不是讓你自私自利

    這裡的為己,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樣的,但很多人誤解成,人如果不自私自利一心為了自己,那就活該天誅地滅。

    有這種想法的人,我感到悲哀。

    我們古代的聖人,境界這麼低嗎?他們只知道赤裸裸的鼓勵大家自私自利嗎?

    顯然不是這樣的。

    為己,是做好自己的本份的意思。

    為,wei第二聲,為,作為,成為的意思。

    如果一個人都不懂得做好自己,承擔自己的責任,這個人就活該天誅地滅了。這才是我們先賢的意思!

    古之學者為己

    是說古代的學者學習知識,追求智慧,是為了更好的成為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同樣認為:

    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古之學者為己,即肯定自己的存在,並自我塑造和成就,選擇成為一個真實的自己。

    今之學者為人

    這是一種功利化的學習,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會本領知識來謀生,賺錢,撈取名聲。

    這種學習會有目的性,也很實用,這成為大多數人學習的動力。

    但如果將所有的學習都強加一種功利化的、世俗化的目標,這種學習,就失去了學習、探索的最大樂趣。

    正如我在另外一個答案中所說的:科學和哲學的本質都是無用的。

    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這樣說科學精神:

    希臘人強調真正的科學是為了自身目的存在的,所以他有所謂的為學術而學術、為科學而科學、為知識而知識。所以,真正的科學的第一個特點是超功利的,是沒有用的。

    科學和哲學,都是出發於對世界的好奇心,而引發的思考和探索。

    希望大家能真正的理解“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4 # 南山劉向雄

    ‘為己’、‘為人’,孔子要褒獎的是‘為己’的學者,貶斥‘為人’的學者。

    《論語》中的這兩個詞,到現在褒貶的意思都反過來了,現代人對‘為己’痛恨得不行,直接將其與‘自私自利’劃上等號;對於‘為人’則將其作為一種美德來頌揚。

    但這不屬於孔子這話包含的意思,孔子說這句話,指的是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

    ‘古之學者為己’,是為了自我提高而學,凡是能提高自身認識、境界、能力的,能夠孜孜不倦地學習,與此無關的,則擱置在一邊。孔子的好學,正是如此,對於禮樂文化既能學而不厭,又能不恥下問,這是孔子學習之樂,是自我提高之樂。

    ‘今之學者為人’,為人,不是為了幫助別人,而是為了在別人面前炫耀、顯擺而學。其學習動機並不是為了自身的提高,而是為了‘證明’‘這個我也懂’、‘那個我也知’,背後是虛榮心在作祟。

    至於‘學者’一詞,翻不翻譯都行,《論語》的這句話放到現在看專家‘學者’,或者更適合。

  • 5 # 馬振廷1

    孔子總結出新的道德標準。為己自私,主張稱霸欺人,給社會上帶來的爭奪,出現了很多不安定的危害。孔子自信,立信,立教以後,立天下為人,為公,歸仁愛,世界大同,大公無私的理想觀念,是人類的最高社會生活方式,先於馬克思主義二千多年。

  • 6 # 古今336

    回答這個問,首先要明確孔子這句話有立點,及以孔子自己為分界點及立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其意在他(孔子)之前學者都是為自己,從他開始與他的學生(學者)都是為別人。言外之意,在他之前的學說都要不得,從今他的學說是為別人的才要得。那麼,探討他的學說確實不是為自己的學說(也就是儒家自己),不是孔子及其弟子去那樣實行的東西。他的學說,一是讓帝王去學習和實行的,二是讓百姓去學習遵守的。不包括自已去施行和遵守,當然是為別人喲!

  • 7 # 老頑童374236889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見於論語·【憲問】。是說古時的學者是為了修己,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之學者為人,是為了對付別人和超越別人。當然也有極少數人立天下為公的,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也。宋代大儒張載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旨哉斯言!

  • 8 # 俠隱世界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出自《論語·論憲》,從表面上看這句話的意思古人學而為己者私,今人學而為人為公,古人不如今人。然而古人學習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及學問,屬於″自由式″既自己的性趣而學,有點像現在的大學教育,西方中小學教育。當然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也可為自己謀一條生活出路。

    現代人學習為了文憑,為家人,社會壓力而學,學習的東西都是為了考試,最終獲得文憑,甚至在父母的壓力下而學,沒自己的學習″愛好″,從而導致厭學,叛逆等等,如果真能像宋代大儒張橫渠所講四句那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個人,為家庭,為社會做出貢獻,又何謂今古呢!

  • 9 # 楊朱學派

    孔子崇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之謂也。在孔子之前,最偉大的文化人物是周公。周公制周禮。儒家思想就源自周禮。

    孔子所言之古,是遵循周禮的古君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古君子是提高自己的道德和修為,今小人則用道德綁架別人。

    孔子反對道德綁架: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此之謂也。

    王朔真正理解了孔聖人之言:小心那些壞人。他們讓你學好。方便他們使壞。

  • 10 # 海順Ideas

    學者無論古今都一脈相承,一個德性。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話一針見血,道出了人的本性。

    人都為己,只不過大部分人講手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上海交大那個搞“漢芯"的人不也是“君子"嗎?

  • 11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真正意思是:

    古(指《論語》成書前的原始大同社會)競爭學習的目的是“為(自)己"的服務物件人民服務,今(指《論語》成書時的奴隸封建社會)競爭學習的目的是“為人”治服務

    一一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相近:“人(治)不為(自)己"的服務物件人民服務,“天(黨)"要“誅”他,地(人民)要“滅”他,否則亡黨亡人民國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古代學者的目的為自己,今天的學者的目的為別人那麼簡單的解釋。古文言不是說白話,是一字一言的理論操作語言。

    本篇名意思是:在民主立法紀規矩工作時,不愛法紀規矩約束,“言(任何意見)者無罪"(十四),其章意思是:討論時提不同意見不準壓制,是法紀規矩的規定(二十四), 篇章序數相乘的得數是三百三十六,代表的意思是:“一”定要讓人們反映不同意見(二),正反意見展開辯論、競爭,求同存異,達成統一的共識意見(三),分離加倍壓制這一辯論、競爭的權力(百三),為自己的服務物件人民(己六)。這是這句文言中的代詞"之”的意思。

    “己”是天干第六位,代表自己領導、服務物件人民的意思,不是代表自我的甲一。

    例如:自己工作時的身體(己,睡覺時的身體是巳);自己領導服務的單位全體職工(己)等。

    要準確地理解古文言文,不明白這龍的數字代表的意思這一點,永遠解釋不通文言經典。

    《論語》是“言”說“吾”龍(五)的傳人傳的文化“語”言體系,不是人們隨"口"亂說的話的意思。其編排非常嚴謹,不是以往誤解的《論語》是雜亂無章的“談話語錄"。詳見《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代詩《你的一生我只借一程》作者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