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
1、先秦時可指至親,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墨子.非命上》:“是以入則孝慈於親戚,出則弟長於鄉里。”孫詒讓間詁:“親戚好父母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伍尚]謂其弟員曰:‘......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又《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幫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予,富貴則親戚畏懼。’”《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親戚既沒,雖欲孝,誰孝?”
2、泛指內外親屬。《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禮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孔穎達疏:“親指族內,戚方族外。”晉陶潛《歸去來辭》:“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紅樓夢》第六回:“鳳姐笑道:‘親戚們不大走動,都疏遠了。’”
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
親戚是指和自己有血親和姻親的人。
1、先秦時可指至親,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墨子.非命上》:“是以入則孝慈於親戚,出則弟長於鄉里。”孫詒讓間詁:“親戚好父母也。”《左傳.昭公二十年》:“[伍尚]謂其弟員曰:‘......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又《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幫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予,富貴則親戚畏懼。’”《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親戚既沒,雖欲孝,誰孝?”
2、泛指內外親屬。《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禮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孔穎達疏:“親指族內,戚方族外。”晉陶潛《歸去來辭》:“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紅樓夢》第六回:“鳳姐笑道:‘親戚們不大走動,都疏遠了。’”
中國古代唐朝學者孔穎達對親戚的註解為:親指族內,戚言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