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謐說
-
2 # 教育微言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想拓展延伸一下,這樣,對現象的理解也許會更深入一些。
1.“ 懶父母”能成就孩子
這裡的“懶”指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干預得比較少。
為什麼父母“懶”,孩子反而優秀呢?原因就在於家長把這種“懶”作為一種策略來經營,他們不包辦孩子的事情,但他們會引導孩子學會生活,學會獨立,不依賴他人,不受他人不良因素影響,自我奮進,自我提升。
孩子一旦培養起這些良好的品質,優秀也就青睞了 。
2.“勤父母”能成就孩子
這裡的“勤”指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操心得比較多。
鋼琴家朗朗,從小喜歡音樂,9歲那年,為了發展好他的愛好,父親放棄了自己熱愛的工作,陪他來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而朗朗的母親,與丈夫、兒子分居兩地,孤守瀋陽,為兒子的成長提供必需的經濟保障。
朗朗的成功表明:父母的辛勤付出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
3.“懶父母”能毀掉孩子
這裡的“懶”不是指父母做事懶,而是指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陪伴太少。
有一個男孩,讀一年級,媽媽是幼兒園園長,爸爸某公司高管。夫妻倆忙乎事業,哪有時間管孩子呢?孩子在學校由老師來管,回到家他的世界就是網路了。孩子不僅成績差,還高度近視。
父母“失陪了”,孩子自然就“培不起”!
4.“勤父母”能懶掉孩子
這裡的“勤”是指父母對孩子過多的呵護、溺愛、包辦等。
幾年前,山東某電視臺生活頻道《請你原諒我》播出:李某的兒子37歲了,卻像是一個“廢人”一樣,吃喝拉尿睡都不能自理。 李某說,兒子上廁所,有時候不沖廁所,自己就得給他衝。吃飯呢,都是要給兒子把飯菜筷子都準備好。兒子的內衣內褲都要給他洗。
孩子如此“廢”,正是因為家長在溺愛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無論是“懶”父母,還是“勤”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都不能缺席,“懶而得法,勤而適度”,這才是孩子優秀的真正原因!
-
3 # 課堂追夢
中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家長放手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動聲色地讓孩子從勞動和摔打中鍛煉出自主能力,這樣的“懶”媽媽、“懶”爸爸勝過大包大攬的"好“媽媽、“好”爸爸!希望這位媽媽的做法可以讓你有啟發。也許做一個“懶”父母會讓你收穫一個面目一新的孩子。
兒子背上書包了,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責任。似乎父母養育他到 7 週歲,就等著他背上書包這一天。心也隨之不輕鬆起來,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來。
早上催促他起床,幫他整理書包,晚上陪他讀書,檢查作業,輔導功課。為他忙前顧後,然而孩子卻不領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績並沒有太大的起色,自己倒累得心力交瘁,孩子的成績與自己付出的勞動不能成正比。
究其原因,根源還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於父母太勤勞,反而養成了他的惰性,由於太關注他的學習,他反而變得沒有責任感和自覺性,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是為大人學的,對大人產生依賴性。
長此下去,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而好的習慣是保證優秀成績的關鍵,是將來成材的前提,是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保證。
看著這麼多父母為“小皇帝”、“小公主”們鞠躬盡瘁,我卻反其道而行之。勤和懶是一對矛盾體,是互相牽制、相輔相成的。
大人勤了,孩子就懶了;大人“懶”了,孩子就勤了。我是這麼做的:
懶於接送,獨自走路去上學
雖然很多孩子上下學都是父母接送的,雖然他爸剛開學時送過他幾次,但我從不接送,因為兒子從家到學校最多隻有一公里的路程,只需穿過一條馬路,來往的車輛也不多。在給他講了安全知識後,我就要他自己走路,其美名曰“練輕功”。
有一晚,他沒按時睡覺,次日起來遲了,要我騎車送,我故意說,我自己上班要遲到,來不及送。他氣得一邊跺腳一邊小跑去學校,結果因遲到被罰掃地。
我知道他最怕老師罰了,所以只有讓他遲到一次才能吸取教訓,改掉晚睡的毛病。果然,從此以後,孩子總是一到8點半就準時睡覺,保證第二天早起。如果那次真的送了他,恐怕良好的作息習慣難以形成。
如果學校離家不太遠,也有足夠的安全保障,並得到學校許可的情況下,儘量讓孩子自己走路上學,既能鍛鍊身體,又能養成不依賴他人的好習慣。
懶於陪讀,獨立完成自己的功課
我只提醒兒子,什麼時間該做功課了,做完了向我報告一聲。遇到要檢查的作業,我一律叫他自己檢查,我只負責簽字。他極不高興地說:“別人的媽媽都給檢查,你怎麼這麼懶?”
我給他講道理:“不是媽媽懶,你想,如果我幫你檢查了,你還會檢查嗎?考試的時候錯了,誰又幫你檢查?平時出小錯,考試出大錯啊。”
並告訴他學習是自己的事,遇到不會做的題我叫他自己開動腦筋,實在不會做了告訴他該到哪裡去查詢資料。
如某個生詞不知道什麼意思,他為了圖省事,來問我,我叫他自己查字典,為了完成作業,他不得不一個筆劃一個筆劃地查。過後,我在思考他不愛查字典的緣由,原來是對部首查字典不夠熟練,往往查一個字要費老半天時間,要查的生字多了,別說孩子,大人也覺枯燥。
於是我想了個辦法,和他玩查字典比賽,列出生字,看誰查得快,我故意輸給他,贏了的他興趣盎然。玩了幾次,查字典速度大大提高,不再認為是麻煩事了。現在,他還主動幫同學查字典呢。
在輔導孩子的學習上,不要太勤於指導,而要學會發現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哪些是有助於孩子獨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達不到而需要幫助的。
懶於嘮叨,多做少說培養自覺性
有的父母為督促孩子學習,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殊不知,重複的話孩子聽多了耳朵也會起繭的,他反而不當回事。
週末,他打遊戲打了很久,作業也沒做,我問:“你準備打到幾點?”他看看鐘,說:“再打十分鐘。”“好,說話算數。”十分鐘過去了,我返回來一看,他還在打,我強忍怒氣,臉上平靜地說:“你平常不是說,說話要算數嗎?”他不好意思了,歉意一笑,馬上關掉電腦。
在此之前,因我給他灌輸過做人做事要守信用的意識,所以這次他才能愉快地接受。試想,如果我來個火冒三丈,一陣嘮叨:“別打了,還不趕快做功課去,這樣打下去,成績怎麼會好?以後考不上大學……”恐怕他口服心不服的,做作業時還會“身在曹營心在漢”。以後他打遊戲,我要他自己規定時間,時間一到,必須馬上關機。
開始,他還要我監督,以後我偷偷觀察,發現他自覺了,時間一到就不打了。都說打遊戲不好,但只要把握的好,可以變不利為有利,他從中學會了控制自己,剋制慾望,培養了控制力、忍耐力、意志力等。而這些,正是重要的學習品質。
勤教育不見得有效,要看在什麼方面勤。如果勤於嘮叨、大擺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於尋找方法和對策,並能有效實施,這才是值得借鑑的。
懶於動手,不包辦,培養做事獨立性
凡是兒子力所能及的事,我都不幫忙。如他的房間亂的時候,我就提醒他該收拾整齊了,自己卻在一旁樂得看他整理。
孩子上科技課經常要回家準備各種材料,我叫他自己準備;要買什麼給他錢讓他自己去店鋪買,來鍛鍊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收集標本,我帶他去野外,看著他動手做。
剛開學,老師要求給新書包上書皮,他不會包,我卻叫他跟我學包。第一個封皮包好後(當然非常蹩腳),便放手,叫他自己包。他嫌麻煩,露出不耐煩的神色,我不理睬,只顧在旁邊“指手劃腳”地指導一番,看我如君子般“動口不動手”,他不得不耐著性子包。如果我為了圖快省事,幫他包完,那麼他永遠也包不出第二個更好的書皮。
勤於幫孩子做事,甚至包辦,孩子就會有依賴和被動性,而責任心也無從培養。要讓孩子跳一跳摘果子。
由於我的種種“懶”,促成了他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習上,改掉了粗枝大葉、丟三拉四的毛病,遇到困難,能獨立思考鑽研,主動尋求解決辦法;生活上,獨立性強,樣樣能自理。
可見,父母該放手的時候要放手,該狠心的時候要狠心,該懶的時候不妨懶,把操心、關注默默地放在心裡。
移開呵護的羽翼,讓他自己去飛翔,唯有這樣,雉燕才能練就一雙堅強的翅膀,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的獨立能力。
-
4 # 心爾
懶也要會懶,一個連家都不愛收拾的人,會期待有什麼樣兒的孩子呢?曾經有一個影片,孩子拳打腳踢媽媽,看看背景,衣服、東西可哪都是,這樣的家庭,說明母親的生活是毫無條理的。
另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句話看似是真理,若一味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教條主義。父母孩子是應該互動、互助的。從小時候的訓練開始,適當伸手,直到最後的完全放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若不然,孩子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會覺得自己全盤失敗。
回覆列表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覺得是每個家庭的重要議題,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正確管教,做人勤奮總是沒錯的,但是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那麼我勸你還是要“懶”一點。
在孩子還沒有自理能力的時候我們幫打理好生活是應該的,但是到他已經有自理能力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應該放手了,無論他能不能做好,因為凡事都是從不會到會,不行到行的。
比如洗碗,一般一歲半的寶寶基本都能踩到板凳上夠到水槽邊洗碗了,這時我們應該在一旁督促孩子或者陪著他一起做,讓他意識到這也是他的事情,不應該由大人來做,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因為當我們越勤勞的時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依靠父母,時間長了,寶寶不但不會家務,還會養成懶惰的性子。
就像之前網上的一新聞,一個三四十歲的人竟然因為懶得給自己做吃的(平時都是父母做好給他吃),而餓死在家中,在這麼一個供大於求的社會,又不是因為家裡窮得揭不開鍋,居然還有人餓死,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簡直赤裸裸的巨嬰!
在適當的時間裡我們也應該給孩子一些獎勵,比如讓他參與和大人一起打掃衛生,幫媽媽擇菜,結束後可以帶著他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或者小書籤之類的。
總而言之要知道我們越“懶”以後孩子越優秀,各位父母可以多在“懶父母”管教方式上花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