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曹趣說體育

    魯迅筆下有個孔乙己,姓孔,名字卻不叫“乙己”,大夥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為從描紅紙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話─上大人孔乙己,就給他取了“孔乙己”這個綽號。  也就是說,孔乙己是綽號,不是名字。這一點,魯迅先生寫得很清楚。

    如果我們再問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了,因為魯迅先生沒寫,他只告訴我們,這句話是魯鎮的人從描紅紙上看來的。

    “描紅紙”是什麼東西?就是過去雕版印刷的字帖,大大的紙上,印有空心紅邊的楷體字,讓私塾裡的小朋友在上面一筆一筆地描。可以想見,給孔乙己取綽號的那些人大概去過私塾,而且在私塾裡見到了一張一張的字帖,每一張字帖上都印著鵝蛋大的幾個字:上、大、人、孔、乙、己。

    照道理,我們應該去請教給孔乙己取綽號的那些人,譬如咸亨酒店的老闆啦、短衣幫的顧客啦、穿長衫的闊人啦。問問他們字帖上為什麼要印這麼幾個字。但是魯迅先生說了,他們對這幾個字的來歷也是半懂不懂。

    明朝有一位倒是自認為懂,他叫祝允明,號枝山,是唐伯虎的鐵哥們兒。祝允明寫過《前聞記》,寫過《志怪錄》,有很多雜學,他認為“上”就是”寫給……“,“大人”就是父親,“孔乙己”是個人名,合起來,“上大人孔乙己”就是“寫給我父親孔乙己”的意思。祝允明說,“上大人孔乙己”是孔子寫給老爸的一封家書。

    這個結論不值一駁。大家都知道,孔子的父親並不叫孔乙己,而是叫叔梁紇。叔梁紇老先生不姓孔,甚至也不姓叔梁,他真正的姓是“子”,名字呢,就叫紇,叔梁只是他的字。假如孔子真給老爸寫家書,該寫“上大人叔梁紇”或者“上大人子叔梁”才對。退一萬步說,即使孔子老爸真叫孔乙己,孔子也不會把“孔乙己”這幾個字寫在家書上,因為他懂禮,知道子喊父名是大不敬。

    到了清朝,出了一位梁章鉅先生,很清楚地論證了“上大人孔乙己”的來歷。梁章鉅查考古籍,發現從唐朝開始,字帖上就經常出現“上大人一乙己”、“上大人壬乙己”、“上大人丘乙己”、“上大人孔乙己”等等組合,歷經唐宋元明清,小孩子入門寫字的字帖上都這麼印,成了慣例。換言之,它們就像是現在大陸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的“人口手上中下”一樣,只是因為筆畫簡少、容易學會,所以每每印在教材前頭,除了這個,沒有任何特殊含義。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孔乙己”不是孔子的父親,也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父親,它只是被偶然放在一塊兒的幾個漢字罷了。

    那麼孔乙己確實是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原型是誰呢?

    相傳當時紹興城內還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於生活貧困不堪,為謀生計,只得去賣燒餅油條勉強度日,因他不肯脫下長衫,又不願大聲叫賣,只好跟隨別的賣大餅油條的小販後面。小販們大聲吆喝一次,他跟在後面低低地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們見他身穿長衫,手提貨籃,叫著使人半懂不懂的話,於是就圍著鬨笑起來,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就揚名紹興了。“亦然先生”賣完大餅油條,就緩緩地踱到咸亨酒店,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邊喝酒,邊津津有味地嚼著茴香豆。孩子們一見“亦然先生”在喝酒,紛紛地趕來討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子裡的茴香豆所剩寥寥無幾了,就用手掌蓋住碟子,嘴裡唸唸有詞:“多乎哉,不多也……”

    還有一種說法。紹興城裡有一個孟夫子,其經歷跟孔乙己有些許相似。

    由此看來,孔乙己在人物原型上也不是一個人,而是魯迅先生以一群讀書人的形象綜合起來創作出來的。

  • 2 # 小曹趣說體育

    魯迅筆下有個孔乙己,姓孔,名字卻不叫“乙己”,大夥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為從描紅紙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話─上大人孔乙己,就給他取了“孔乙己”這個綽號。  也就是說,孔乙己是綽號,不是名字。這一點,魯迅先生寫得很清楚。

    如果我們再問一句:“上大人孔乙己”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問題就不好回答了,因為魯迅先生沒寫,他只告訴我們,這句話是魯鎮的人從描紅紙上看來的。

    “描紅紙”是什麼東西?就是過去雕版印刷的字帖,大大的紙上,印有空心紅邊的楷體字,讓私塾裡的小朋友在上面一筆一筆地描。可以想見,給孔乙己取綽號的那些人大概去過私塾,而且在私塾裡見到了一張一張的字帖,每一張字帖上都印著鵝蛋大的幾個字:上、大、人、孔、乙、己。

    照道理,我們應該去請教給孔乙己取綽號的那些人,譬如咸亨酒店的老闆啦、短衣幫的顧客啦、穿長衫的闊人啦。問問他們字帖上為什麼要印這麼幾個字。但是魯迅先生說了,他們對這幾個字的來歷也是半懂不懂。

    明朝有一位倒是自認為懂,他叫祝允明,號枝山,是唐伯虎的鐵哥們兒。祝允明寫過《前聞記》,寫過《志怪錄》,有很多雜學,他認為“上”就是”寫給……“,“大人”就是父親,“孔乙己”是個人名,合起來,“上大人孔乙己”就是“寫給我父親孔乙己”的意思。祝允明說,“上大人孔乙己”是孔子寫給老爸的一封家書。

    這個結論不值一駁。大家都知道,孔子的父親並不叫孔乙己,而是叫叔梁紇。叔梁紇老先生不姓孔,甚至也不姓叔梁,他真正的姓是“子”,名字呢,就叫紇,叔梁只是他的字。假如孔子真給老爸寫家書,該寫“上大人叔梁紇”或者“上大人子叔梁”才對。退一萬步說,即使孔子老爸真叫孔乙己,孔子也不會把“孔乙己”這幾個字寫在家書上,因為他懂禮,知道子喊父名是大不敬。

    到了清朝,出了一位梁章鉅先生,很清楚地論證了“上大人孔乙己”的來歷。梁章鉅查考古籍,發現從唐朝開始,字帖上就經常出現“上大人一乙己”、“上大人壬乙己”、“上大人丘乙己”、“上大人孔乙己”等等組合,歷經唐宋元明清,小孩子入門寫字的字帖上都這麼印,成了慣例。換言之,它們就像是現在大陸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上的“人口手上中下”一樣,只是因為筆畫簡少、容易學會,所以每每印在教材前頭,除了這個,沒有任何特殊含義。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孔乙己”不是孔子的父親,也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父親,它只是被偶然放在一塊兒的幾個漢字罷了。

    那麼孔乙己確實是一個文學形象,他的原型是誰呢?

    相傳當時紹興城內還有一個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於生活貧困不堪,為謀生計,只得去賣燒餅油條勉強度日,因他不肯脫下長衫,又不願大聲叫賣,只好跟隨別的賣大餅油條的小販後面。小販們大聲吆喝一次,他跟在後面低低地叫一聲“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們見他身穿長衫,手提貨籃,叫著使人半懂不懂的話,於是就圍著鬨笑起來,異口同聲叫他“亦然先生”。從此亦然先生就揚名紹興了。“亦然先生”賣完大餅油條,就緩緩地踱到咸亨酒店,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邊喝酒,邊津津有味地嚼著茴香豆。孩子們一見“亦然先生”在喝酒,紛紛地趕來討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顆地分給孩子們,直到碟子裡的茴香豆所剩寥寥無幾了,就用手掌蓋住碟子,嘴裡唸唸有詞:“多乎哉,不多也……”

    還有一種說法。紹興城裡有一個孟夫子,其經歷跟孔乙己有些許相似。

    由此看來,孔乙己在人物原型上也不是一個人,而是魯迅先生以一群讀書人的形象綜合起來創作出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珠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