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昊童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分為以下幾點來解釋

    第一點,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太祖自從登上帝位後就一直深感困擾,原因就是皇帝權利無法集中,一旦出事極容易發生跟他一樣的上位方式。而當時的大臣趙普就提出了著名的“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皇朝現狀,也就是從那會兒開始宋太祖有了加強中央集權,擺脫君弱臣強的想法和行動。

    第二點,軍事改革。自從杯酒釋兵權後宋朝的精銳兵力就都由方便皇帝控制的新人將領把控,而且那些老牌武將則與皇室採用聯姻的方式結成了親家方便控制。

    其中具體體現在,建立與前朝不同的樞密院制度,將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方便皇室控制。同時將全國的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在京城周邊,一半在各區縣,保證地方實力不會大於京城,京城有難地方也能抗衡。最後就是將兵分離,造成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這樣就能保證將領無法跟皇帝對抗。

    第三點,地方改革。首先是削弱節度使權利,派文官任知州知縣,三年一更換,直接對朝廷負責。後又設定通判來分知州的權,防止地方政策偏離中央控制。再者就是將地方的賦稅全部收回京城,只保留日常運轉的錢糧。最後將藩鎮的驍勇之兵全部調往京城,在從京城選老兵輸送地方訓練,如此一來地方兵就只有老弱病殘,從根本上上斷絕了叛亂的可能。

    第四點,政治改革。削弱宰相權利,軍政大權歸樞密院,財政大權歸三司使,宰相只管民政,如此一來三權分立皇帝就能穩坐釣魚臺牢牢把控中央。但儘管如此宋朝皇帝還是不放心,後來又添加了參政知事,樞密副使,三司副使,與各部長官分權,同時還在科舉制度等其他方面進行了有利皇權的改革。

    經過以上四點的改革後,宋朝徹底消除了地方叛亂的可能性,讓中央集權再次達到了頂峰。而這種模板更為後面的元明清三朝借鑑,這也就是為什麼元明清時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叛亂(類似安史之亂)。

    但有一說一,儘管從趙匡胤開始北宋就一直加強中央集權,改變了君弱臣強了歷史態勢。但,如此一來也造就了兩宋常年對外戰爭的失敗,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不相信武將。而且繁瑣的分權制度讓兩宋陷入了“冗官”,“冗兵”,“冗費”的死迴圈中,使北宋強了皇帝弱了國家,最終走上了毀滅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的新歡不是別人的舊愛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