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
文學創作中的兩種手法。比是比喻。興為寄託。比、興兩法在中國詩歌創作中源遠流長,從《詩經》起就已開始運用。儒家詩論把比興列為風、賦、比、興、雅、頌“六義”的兩種。鄭玄說:“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是見今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師》注)。把比興與美刺聯絡起來加以解釋。比興之法多用在舊體詩詞和民歌中,一般文學作品中極少運用或不用。
是古文創作中的主要的3個手法。賦,比,興。另還有風,雅,頌三種,這六個手法被稱為六藝。其問中,比是比喻的意思。興是烘托,寄託的意思。這些多是用在舊體詩,曲,詞中。現在一般很難見到很好的比興手發的描寫。很早的文學作品就大量應用了這些創作手法,如《詩經》中就頗見六藝之精彩。
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鋪陳直敘;“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設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也就是觸景生情,託物興感,啟發聯想和想象。《詩經》中的民歌運用賦、比、興手法,形象鮮明生動,使鳥獸草木的神態色採、天地山川的萬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不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從《詩經》起始的賦比興,特別是比興手法,已成為中國詩歌表現手法的基本準則,對後代的詩歌發展,影響很大。
比興。“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透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採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託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比興】
文學創作中的兩種手法。比是比喻。興為寄託。比、興兩法在中國詩歌創作中源遠流長,從《詩經》起就已開始運用。儒家詩論把比興列為風、賦、比、興、雅、頌“六義”的兩種。鄭玄說:“比”是“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是見今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見《周禮·春官宗伯·大師》注)。把比興與美刺聯絡起來加以解釋。比興之法多用在舊體詩詞和民歌中,一般文學作品中極少運用或不用。
是古文創作中的主要的3個手法。賦,比,興。另還有風,雅,頌三種,這六個手法被稱為六藝。其問中,比是比喻的意思。興是烘托,寄託的意思。這些多是用在舊體詩,曲,詞中。現在一般很難見到很好的比興手發的描寫。很早的文學作品就大量應用了這些創作手法,如《詩經》中就頗見六藝之精彩。
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鋪陳直敘;“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引譬設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也就是觸景生情,託物興感,啟發聯想和想象。《詩經》中的民歌運用賦、比、興手法,形象鮮明生動,使鳥獸草木的神態色採、天地山川的萬千景象、人物的音容笑貌,無不活生生地表達出來。從《詩經》起始的賦比興,特別是比興手法,已成為中國詩歌表現手法的基本準則,對後代的詩歌發展,影響很大。
比興。“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內容上的聯絡,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絡。《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隱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確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透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著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鳩起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鳩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嫻靜;雎鳩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採荇之女;“關關”乃雎鳩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託寓、象徵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於“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於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內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