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提起昨天換明天
-
2 # 酸甜土豆絲
根據本人所瞭解,還有這位牛人!
趙士禎(1554~約1611)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趙士禎生長於海濱,年少時正逢倭寇作亂,深知增強國防力量,改善武器裝備的重要,於是決心研製出精良的火器裝備官軍,衛國保民。他深入調查火器使用情況,廣泛走訪火器專家和抗倭將領。
萬曆二十四年,趙士禎在溫州籍遊擊將軍陳寅那裡見到西洋番銃,深受啟發。當時,一個名叫朵思麻的土耳其人寓居北京。士禎獲知他原是土耳其一位專門管理火器的官員,特意登門求教。朵思麻將自己收藏的鳥銃拿給士禎看,並且詳細講解了製造和使用方法。就這樣,士禎蒐集和積累了火器研製方面的大量資料和經驗。
萬曆二十五年,士禎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的條陳,建議製造番鳥銃。經兵部議交京營試製,京營官員又來向他請教,他唯恐京營"製造打放兩不如法",就自己出資請朵思麻協助,召集工匠進行試製,終於在萬曆二十六年研製出四種火器。其中"掣電銃"、"迅雷銃"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前者兼具西洋銃和佛郎機的優點,後者並有鳥銃和三眼銃的長處。首批共製造了十餘架。士禎將其中七架繪了圖樣,並撰文對其構造、製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上呈皇帝。這一圖樣和文字就是《神器譜》。此後士禎不斷精益求精。萬曆二十六年進呈的迅雷銃只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趙士禎終其一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24種。趙士禎的發明對明朝掃清倭寇,以及後來的抗日援朝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本人卻仕途坎坷,終生潦倒,八品銜的鴻臚寺主簿竟做了18年之久,直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才得晉升為從七品銜的中書舍人。可見,在士農工商的封建既定格局裡,工匠的社會地位之低微。
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論著《中國科學技術史》,高度評價了趙士禎《神器譜》一書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而趙士禎的功在國家,彪炳千秋,受到世人的尊敬。
回覆列表
據記載胡元澄原為越南人,原名黎元澄,胡朝開國後改為胡元澄,又稱胡澄,降附明朝後改為黎澄),字孟源,號南翁。主要作品《男翁夢錄》。
為越南權貴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長子,曾任陳朝司徒、胡朝左相國等職。後來被明軍俘獲,在明朝工部任職。著有關於越南史文的《南翁夢錄》傳世。另外,又因他善長兵器,成為一代兵器家,被明代軍士奉為“火器之神”。
查了資料沒有查到朱棣時期可以和胡元澄並列的火器專家。
明代火器的巔峰時代是在萬曆皇帝時期,萬曆年間的趙士禎就是火器專家。他曾對多種火器加以改造,經他改造過的火器更加實用,殺傷力更強。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 年),趙士禎仿西域魯密銃製成新式火槍,改良了發火裝置,在槍床的尾部裝上了鋼刀,近戰時作斬馬刀用。同在這一年,趙士禎還發明瞭迅雷銃,其特點是轉輪發射。還是在這一年,趙士禎參照西洋鳥槍和佛郎機制成掣電銃。這種火槍採取後裝子銃式,共有 5 個子銃,各 6 寸長。子銃事先裝好,作戰時輪流裝入槍管中發射,射擊速度明顯加快。
自明朝中期中國的火器技術和歐洲的差距越來越大,主要原因個人覺得是:火器在初期的使用效果並不必弓箭強太多;明朝政府財政緊張預算不夠無法拿出足夠的錢對火器進行研發和改進;官員腐敗,工部製造的火器質量差價格高以次充好;政府壟斷缺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