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eaC

    沒有研究,不好說。

    瞎說兩句。

    個人以為,不可能。

    因為西方的議會制度,是在眾多的貴族(也就是後來成為議員)與國王之間在根本權利上相互制衡和劃定界限方面達成妥協而形成的。實際上就是人數眾多的貴族們要限制國王君主的絕對權利、為自己所屬的階層爭取獲得更多權利,透過雙方之間的各種鬥爭最後形成國家制度。

    但似乎東方人相對而言更加相信君主權利的唯一性和絕對性,與其讓大家團結一致、豁出命去向皇帝公開叫板,堅持不懈地為達到一個憲法制度上的君臣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局面奮鬥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如我自己私下裡多多地討好皇帝,一旦取得皇帝的歡心,我自己這輩子裡立刻就能得到好處。皇帝家的好處統共就這麼多,是眾大臣一起分享好呢、還是現在就讓我一個人都多多地弄到我自己家去好呢?誰會是傻瓜呢!

    相對來說,打著皇帝的旗號為自己撈好處才更現實。

    在這種心態一下,一兩個掌握重權大臣們(一般情況下多為文臣之首和武將之首)身邊往往聚合起一群追名逐利的官員。明明都是這同樣的心態,卻相互誣告對方是反賊、奸臣,相互撕咬。最後往往是騎虎難下,鬥到最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斷送,甚至連累整個家族。

  • 2 # 凌煙閣論史

    直接回答:不可能。

    西方國家的議會,以英國為例,其職能是限制甚至取消國王的政治權,代表民意行駛權力,分權以保持政治態勢均衡。

    而這些觀念在古代中國有嗎?

    皇太極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實際上是實力部落首領在一起開會。

    皇帝做不到乾綱獨斷,那是因為此時滿清的權力基礎就是部落聯盟,一幫軍事貴族的俱樂部。努爾哈赤因為實力強,而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但這個實力只是相對強,做不到絕對強過其他部落力量之和。因此才要開會議政。

    追根溯源,這個制度其實不是皇太極時期才有的。只要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都有這種類似的制度。這是一種軍事貴族集團的政治,不是某一個家族的政治。

    (皇太極劇照)

    但是,這個制度有效、穩定嗎?這個制度短期有效、長期不穩定,最終要歸於一家,或者大家一起覆滅。

    例子很多。著名的北魏孝文帝遷都,他為什麼遷都?漢化是一方面,重要的就是要擺脫貴族集團的限制。結果呢?孝文帝的抗爭引得北魏大亂,分裂成東魏和西魏。

    後來滿清的老祖宗金朝,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也是為了避開貴族集團的限制,結果還是失敗了。大清後來發展順利,變成了一家的天下,所謂“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被取消。所以,這種貴族議政的制度,只是代表貴族階層利益,不代表民眾,連一點議會的影子都沒有。

    因為,中國古代就沒有西方那種無論什麼權力(即使是國王)都有邊界和限制的傳統,也沒有保持政治均衡以避免極端的政治意識。

    首先,關於權力,中國崇尚的觀念是“一山不容二虎”、“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這些觀念反應的是人對權力的終極訴求,一定是權力出於一尊。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大一統這個觀念就像被注入了華人的血液,後世群雄如果不能一統天下,就像是沒有完成老天爺交給的任務一樣,會抱憾終身。大一統最後一定是追求唯一的權力出處,別無其他。這個最高權力是沒有限制和邊界的。

    中國古代也沒有對最高權力進行限制的傳統,頂多是把它推翻了,然後換個人而已。限制或者取消最高統治者的權力,以法律條文簽訂下來,這在中國古代絕對駭人聽聞。

    其次,保持均衡避免極端的政治意識,中國古代偶爾有,但長期看沒有。

    中國古代保持均衡的前提皇帝在後面,保持前臺官僚的均衡。一旦前臺失衡,只要不威脅最高權力、只要有利於控制,皇帝是不管它是否極端的。例如明朝,為了平衡外朝文官集團,皇帝就大搞特務組織。這是很極端的做法,不利於國家、不利於百姓,但是因為有利於皇帝控制,也就能長期存在著。

    中國古代的均衡是皇帝操控朝臣的均衡,而沒有分權保持政治局面的均衡。

    第三,議會代表民意行駛權力,這個在中國古代沒有制度和傳統,代表民意還可以,行使權力做不到。正如前文所說,最高權力不受限,哪裡有代表民意的人可以行使權力呢。

    (唯我獨尊)

    總之,中國古代的政治觀念和傳統,只能導致權力向集中的方向發展。直到西歐的思想傳播過來,中國關於政治、權力、均衡、人權等方面的思想才得到了發展,才有了形成議會制的可能性。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惜羽毛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