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plumer81

    你每天怎麼上班?開車、坐地鐵、公交,打車也是很多人的選擇。每天打車的你,對什麼時段多長路程的價格大概瞭如指掌了。但,不同手機打車價格不同,這你聽說過嗎?

    最近,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孫金雲帶領團隊做了一項“手機打車軟體打車”的調研。團隊在國內五個城市,花了5萬元,針對滴滴快車、街頭揚招出租車、滴滴快車、神州、易到打車等六種叫車方式,收集了常規場景下的818份樣本。

    手機越好,價Grand SantaFe貴?

    最近,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孫金雲帶領團隊做了一項"手機打車軟體打車"的調研。他們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慶,專門打車800多次,花費50000元換回了這份打車報告。

    報告顯示:蘋果機主更容易被專車、優享這類更貴車型接單。如果不是蘋果手機,則手機越貴,越容易被更貴的車型接單。調研當中,還發現實際車費比預估費要高,而這樣的情況佔比高達80%。

    報告顯示:蘋果機主更容易被專車、優享這類更貴車型接單。如果不是蘋果手機,則手機越貴,越容易被更貴車型接單。

    調研當中,還發現實際車費比預估費要高,而這樣的情況佔比高達80%。

    手機越貴,打車費就越貴

    滴滴平臺似乎格外“關注”蘋果手機使用者、伺機收取“蘋果稅”。

    一般來說,我們打車的時候都會使用“一鍵呼叫”功能。統計資料顯示,用蘋果手機打車,更容易叫來價格貴的舒適型車輛(比如專車、優享等)司機接單,這一比例是非蘋果手機使用者的3倍。

    調研團隊以將手機品牌(是否為蘋果手機)與手機價位作為自變數,以是否“被舒適”接單作為因變數,進行迴歸。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蘋果手機和高價位非蘋果手機都對使用者“被舒適”訂單產生了正向顯著影響。如果乘客使用的是蘋果手機,那麼就更容易被推薦舒適型車輛;如果乘客不是用蘋果手機,那麼就要看他的手機的價位,手機價位越高,則越有可能被舒適型車輛接走。也就是說,除了蘋果手機外,其他手機也被打車軟體平臺細分為了三六九等,手機最貴,打車價Grand SantaFe貴。

    此外,"蘋果稅"還體現在蘋果使用者比非蘋果使用者享受到的打車優惠更少。資料統計發現,蘋果手機使用者平均這一差異十分顯著。

    一般來說,我們打車時不時會收到補貼和優惠券,但對蘋果手機而言,這項優惠略等於無。

    800多份樣本表明,只能獲得2.07元的優惠,僅為非蘋果手機的一半,而非蘋果使用者平均可以獲得4.12元的優惠。當系統識別你是蘋果使用者時,平臺就自動將更多補貼給到了更容易受補貼轉化的安卓使用者。

    這,不就是大資料殺熟麼?

    【手機越高階(貴),打車越花錢】

    蘋果vs華為

    市民尹先生用的是華為手機,市民劉女士用的是今年新買的蘋果12,價格6000多。

    同樣是從中心書城到東湖公園,尹先生“一口價”需要31.5元,劉女士則需要33.38元。但因為劉女士有6.68元的優惠券,所以最終價格是26.7元。可見如果把優惠券考慮在內,“蘋果手機使用者的打車費更貴”的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華為vs華為

    兩位用華為手機的市民同時開啟滴滴出行,輸入同樣的行程,發現兩者打車費差距6塊錢。並且打車費更貴的市民,手機的價格也貴一些。

    同樣的時間地點,不同價格的同一品牌手機,產生的“一口價”費用也不同。有市民表示,雖然只有幾塊錢差價,但是依然有種被坑了的感覺。

    為何實際價格總預估價高?

    在復旦大學教授做的調研中,還發現實際車費與預估價總有差距。實際車費比預估價更貴的情況佔比高達80%。

    平臺有意調低預估價格

    如果使用者透過打車軟體下單,實際支付價格比軟體預估價格高出許多,這時往往會讓乘客有受到欺騙的感受。

    如果乘客同時比較幾個平臺的估價後根據估價最低的平臺作出出行選擇,那麼就明視訊記憶體在有個別平臺有意做低估價進行不正當競爭了。

    同時各平臺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大大降低乘客對於實際支付價格的可感知度。

    本次調研還就打車軟體的預估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異做了深入透徹的分析,以下是其中一些有價值的發現。

    調研團隊按不同城市來觀察,除重慶外,打車軟體在上海、成都、北京和深圳四個城市中預估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之間都存在顯著差異。

    其中上海是打車軟體價格被低估最厲害的城市,實付比預估高達11.8%,深圳也許是打車軟體競爭更激烈的地方,實付比預估價格竟然低了6.5%。

    分平臺來看,資料表明,除T3、美團和高德這三個平臺無顯著性差異外,滴滴和首汽都存在明顯的價格低估現象,滴滴平均低估6.7%,而首汽平均低估10.9%。其中曹操平臺的實付價格明顯低於預估價格達21.1%,推測可能是平臺為了開拓市場進行優惠補貼所致。調研團隊再以上海3個打車軟體平臺資料對比來看,實付價格比預估價格的高出程度,滴滴是最高的,實付比預估高達18.5%,其次是美團,高出9.7%,首汽排名第三,高出7.6%。不過在成都,情況則相反,首汽低估11.4%,美團低估10.8%,滴滴則低估5.2%。

    有人會表示,估價不準和早晚高峰的擁堵情況有關聯。

    為此,調研團隊選取一天不同時間段的價格高估程度,對比來看早晚高峰是否低估水平一致?非高峰時間段是否高估不顯著?

    研究發現,上海晚高峰和夜間非高峰這兩個時段打車價格是較容易被打車軟體嚴重低估的,這兩個時間段實付價格都比預估價格高出近20%,而成都日夜間兩個非高峰時間段打車軟體低估率都差不多,均在10%左右

    平臺補貼,先漲後降?

    所有的網約車平臺都會不定時給使用者發放優惠券,那麼這些補貼是平臺自己出的錢,還是將成本轉嫁給了司機呢?

    資料表明,當有優惠的時候,平臺的平均抽成比例跌為負值,所以可以看出平臺確實自身提供了補貼。

    不過,沒有優惠時,軟體最終計價(優惠前價格)與司機端的價格差距為14%,有優惠時卻提高到了21%,也就是先提價再減免。

    這種“先漲後降”行為我原本以為只在網購平臺上存在,沒想到網約車平臺也是如此,它的目的無非是讓顧客感覺到享受了更多優惠,從而提高使用者粘性。

    大資料“宰客”套路多?

    透過對比2017至2020年三個年度的資料,復旦大學調研團隊發現,相比2017年,乘客等候的時間到2020年竟然翻了一倍。而打車的費用相比三年前則上漲了近14%。

    “熟人”打車比“新人”貴;打車人越多,打車費越貴;人多排隊時,加價即可插隊……這些都算得上是大資料“宰客”了。

    換個平臺就能不被“宰”?並不能。

    深圳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部長 洪培林:

    平臺它不是透過人工去進行干預定價的,它完全是基於大資料技術的演算法,也就是說你切換不同的平臺,也很難獲得一個比較公平的價格。因為行業跟市場,人才是流通的,技術也是流通的。

    《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已釋出

    近期,相關部門釋出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明確指出,一旦平臺被認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將面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的處罰。

    不過有律師表示,只要一天不出臺專門針對“大資料殺熟”的法律法規,“大資料欺詐”的情況就難以消失。

    律師 金焰:

    這是很多APP有的現象,他們很多根本就稱不上是壟斷者,但他們仍然在違法用這種方法。我覺得要徹底根治這個問題, 不能是消費者投訴一單咱們就處理一單,這樣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 ,應該由監管層以國家的名義對其一罰到底。

    消費者擦亮雙眼貨比三家有效避坑

    由於“大資料殺熟”的隱蔽性較強,也提醒消費者要擦亮眼睛,貨比三家,有效避坑。

    深圳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部長 洪培林:

    當市民遇到大資料殺熟的時候,第一時間可以使用電子商務法規定的“7天無理由退貨” 保護自身權利,另一方面,也應該及時向相關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進行舉報,以確保自己的權益能夠得到保護。

    打破壟斷,從"揚招"做起

    應該反思的是:當我們需要打車時,拿出手機點選某款固定的打車軟體,是否真的經濟划算,且效率最高?孫金雲副教授的實驗裡其實有一項"揚招"(揚手招車)專項測試。結果顯示:除北京外,“揚招”是各城市打車最快的首選。

    所以打車時,我們不妨突破思維定式,多考慮幾個途徑!  

    當你長期使用一款軟體和輪流使用不同軟體的時候,你在演算法裡得到的待遇是不同的。孫金雲副教授呼籲大家:打車時能用多個平臺就儘量不要用單一平臺,能不使用打車軟體就不用。努力形成打車多元生態,延緩獨家壟斷時代的到來。長期使用一個平臺,得到的福利最少;換一個軟體,可能會收到更多優惠券!因為當你的行為固化並出現在網路上,會帶來這個行業贏家通吃,最後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我們現在看到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在80%左右,這已經接近於壟斷地位,對使用者和乘客都是不利的,對於司機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要有對策演算法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項羽本紀、孔子世家、華佗傳的通假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古今異義、重點實詞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