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

    原文: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0da81cb39dbb6fd7f6f70500724ab18972b378b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印下,小用計策。觀滄海之後,也就是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絡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

    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

    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賞析:

    從詩的對仗來講,“東臨碣石”的“碣石”實指山,“以觀滄海”的“滄海”,在此處不是泛指大海,而是指登上“渤碣”看到的“水皆蒼色的渤海灣”。

    首二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次六句,描寫登山觀海時所見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圍的貝殼堤島。

    歷史資料記載,西漢晚期,渤海灣沿岸發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線後退,海水將碣石山外的貝殼堤沖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島,“苞淪於洪波”之中。

    現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莊還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馬山子命名。曹操面對蕭瑟秋風、洶湧大海,聳立山島、繁茂草木,沒有絲毫感傷情調。

    反而抓住大海平靜時和起風時的狀態、海邊山島巍巍聳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筆勾勒了一幅色調蒼茫、氣象雄偉的圖畫,展示了詩人熱愛壯闊河山的情懷。

    “日月之行”四句,透過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壯闊氣勢,寄寓了詩人的胸襟、抱負和豪情。“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正文內容無關。

    “觀滄海”這首詩,通篇寫景,是中國詩史上現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為開啟後世山水詩、寫景詩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組織考生入場時,監考員甲應該做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