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77422223843

    性善論: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透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論的出發點就是——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於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

    性惡論:

    荀子所論及的人性,其本質恰是無所謂善惡的“本始材樸”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荀子的性惡論的思想在先秦百家關於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後世今天的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麼入耳。其實,就如同性善論並不能使人自動行善一樣,性惡論的含義也並非准許人隨意作惡。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是指人類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迴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沒有迴避它而已。從這一點來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較之孟子的多方論辯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學說是以性善論作為開端的,但是卻以詆距楊墨作為結束。荀子揹負性惡的惡名,但卻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性惡論並非一定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54年長江斷流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