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辭北南下
-
2 # 使用者9673911027551
“五四”運動是無數個愛國青年團結起來推翻封建社會的愛國運動。雖然這場運動至今已經一百週年,但每每提起“五四”運動都會激起我的愛國情懷。劉再復先生出生於1941年,是中國當代著名人文學者、思想家。他在《共鑑五四》一書中,透過記錄自己與李澤厚、李歐梵等諸位友人的談話,直面真理,共論九十年前的大變革。
從“五四”五說中,評說了孔孟思想,表明了當時的中國缺少了民主與科學的理論思想。並且對病理學啟蒙進行了反思。書中談到,變革需要獨立存在,要有自己的個性思想,與時俱進。與此同時還講述了近代中國的三次覺醒,讓我們瞭解到中國變革是一步一步不斷反思、批評,才有了今天的中國。
1923年之後,因為一系列原因學衡派日漸凋零,“文化保守主義”的大本營逐漸北遷至清華。1925年,清華國學院成立,吳宓主其事,延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國學院導師,斯為“四大導師”,這時清華並有李濟、朱自清等人,開始打造現代學術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清華學派”。其後聲勢日煊。
應該說“清華學派”並非一個嚴謹的學派,而是對清華園中一批具有共同的情趣風貌(“會通古今、會通中西和會通文理”——何兆武)的學人的籠稱。但無疑其中活躍著中國最耀眼的一批文化保守主義大師。需要指出的是,他們與前述學衡派精神上是血脈交融、相互融通的,包容了更為豐富前沿的現代性。比如王國維,早在1904年的《紅樓夢評論》中以叔本華、尼采而打通了用西方現代思想資源研究傳統文化的道路,而叔氏尼氏正是西方現代思想的濫觴,正因此,劉再復先生在《共鑑五四》中一再認為因把《紅樓夢評論》作為新文化運功的濫觴;又如梁啟超,1919年他行走在戰後的歐洲大地,戰爭的所帶來的毀滅深深震動了他,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政治改良立場而試圖從文化人類學立場上溝通中西,並因此與胡適共同倡導“整理國故”運動;再如陳寅恪,如何兆武所言,浸淫德國蘭克學派多年的他無疑是具有深厚的世界觀和哲學理念的,他的“中學為體”沒有了綱常倫理,而更多的是現代情懷下的“懷鄉” ……
追尋第一歷史的道路上佈滿了藩籬,而越過重重關山森林,我們看到了流動在所謂“保守”“反動”的學衡派及清華諸子血脈中的汩汩現代思流。在保守的帷幕之後,其實是一個被“賦予了新價值的舊世界”。這是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具有融和東西骨氣端翔的嶄新世界而絕非瀰漫著沉沉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