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中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地幔上層物質主要由鐵、鎂的矽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地幔下面到地球中心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核心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
地殼是地球的表面層,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大陸下的地殼平均厚度約35公里,中國青藏高原的地殼厚度達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殼厚度僅約5~10公里。
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巖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推測是由於放射元素蛻變放熱,將岩石熔融後造成的,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共同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溫度、壓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質呈可塑性固態。地幔上層物質主要由鐵、鎂的矽酸鹽類礦物組成,由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地幔下面到地球中心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外地核厚度約2080公里,物質大致成液態,可流動;過渡層的厚度約140公里;內地核是一個半徑為1250公里的球心,物質大概是固態的,主要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構成。地核的溫度和壓力都很高,估計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3克。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核心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