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977570443142
-
2 # 隨行寫文LD
有這總區別:說鞭炮是成串的,炮竹是單個的。
那就是以單個竹節而爆或炮,即為炮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把火藥放進三個的竹節點燃的炮竹或爆竹,和後來單個用紙捲起來的的炮竹或炮仗。當然也不能否認更久以前人們單個的點燃竹子。
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
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反映了古代華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明了火藥。
又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裡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
北宋時,中國民間已經出現了用捲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其中最典型的傳說就是關於打敗“年”獸的傳說了。
年獸肆虐人類聚居地,後來人民找出年來聚居地的時間,後來又發現年怕見紅色和聽到爆竹聲。
人們就在年獸開前做準備,貼紅春聯、穿紅衣服等,還準備了竹子。年獸來時,人們以爆竹發出爆竹聲,來恐嚇年。年害怕就跑了。
之後人們就用這些法子來對付年。而這些對付年的東西和習慣就一直流了下來。
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
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獸,經常趁人不備襲擊人畜。人們為了年獸,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製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