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歷史,茅臺鎮的醬香白酒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5年的漢代,漢武帝劉徹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這便是醬香型白酒茅臺酒的前身。
近代茅臺鎮的燒房
其實茅臺酒在清代已相當興旺,道光年間已遠銷滇、黔、川、湘,咸豐年間由於戰亂,生產一度中斷。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臺酒坊在舊址上陸續開始重建,這以後的發展主要有三家作坊,名叫“燒房”。
最先開設的是1862年的“成義燒房”,其次是光緒五年(1879年)的“榮和燒房”,最晚的是開設於1929年“恆興燒房”。
成義燒房
“成義燒房”原名“成裕燒房”,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創始人華聯輝。華聯輝祖籍江西臨川,始祖康熙年間來貴州經商後定居遵義,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中過舉人,曾聞茅臺出好酒,於是決定設坊烤酒,經其三代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起初酒坊規模不大,年產茅臺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直至茅臺酒有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之後才引起華氏的重視,年產擴大到8500一9000公斤。1936年後川黔、湘黔、滇黔公路才繼通車給茅臺酒的外銷創造了良好條件,1944年華聯輝之孫華問渠擴大規模,窖坑增加到18個,年產量高達21000公斤,其酒俗稱“華茅”。
茅臺老酒坊——成義燒房
1951年第一屆中共仁懷縣委、仁懷縣人民政府請示省、地區專賣部同意,以人民幣舊幣1.3億元將“成義燒房”全部收購,隨即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簡稱茅合酒廠)。
榮和燒房
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孫全太和“王天和”鹽號老闆王立夫(王振發之孫)合股開設,由股東名字和店名各取一字,寫名為“榮太和”燒房。
20世紀30年代“榮和燒房”商標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王立夫之子王成俊將股權轉讓王澤生,王澤生將“榮太和燒房”改名為“榮和燒房”。1949年王澤生死,“榮和燒房”由他的兒子王秉乾繼續經營,由原來的兩個窖坑增加到六個,生產能力達12000多公斤,但由於管理落後,常年產量僅有5000公斤左右。1951年2月,“榮和燒房”老闆王秉乾因罪槍決,燒房即停止生產。1952年10月,仁懷縣財經委員會決定將沒收的“榮和燒房”估價500萬人民幣舊幣劃撥給茅臺酒廠。
恆興燒房
“恆興燒房”的前身“衡昌燒房”由貴州人周秉衡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開辦。到1938年,周秉衡與貴州商人賴永初合夥組成“大興實業公司”,集資八萬元,周乃以酒廠作價入股。賴永初擔任經理,周秉衡任副經理,後因周秉衡之子周扶常虧空2萬多銀元,賴永初見此,便親赴瀘州、合江查賬,向周秉衡提出還款要求,周秉衡只好把“衡昌燒房”賣給賴永初。1941年賴永初接手後,把“衡昌燒房”更名為“恆興燒房”,擴大經營,到1947年產量提高到32500公斤左右。與此同時利用在外地商號擴大酒的銷路,抗日戰爭勝利後,外銷到香港。賴永初又躋身於政界,任貴陽市參議員兼貴州銀行、重慶川大銀行經理等職。後賴永初把“恆興燒房”的茅臺酒改為“賴茅”,以此加強“恆興燒房”在客戶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恆興燒房”大門
1953年2月,茅臺酒廠接手“恆興燒房”,至此,三傢俬營釀酒燒房全部合併到“貴州省專賣事業管理局仁懷茅臺酒廠”。
至今,貴陽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內的“國酒文化城”內塑有賴永初、華問渠、王秉乾三人的塑像,對三家燒房作為貴州茅臺酒前身的創始人以為紀念。
根據中國歷史,茅臺鎮的醬香白酒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5年的漢代,漢武帝劉徹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這便是醬香型白酒茅臺酒的前身。
近代茅臺鎮的燒房
其實茅臺酒在清代已相當興旺,道光年間已遠銷滇、黔、川、湘,咸豐年間由於戰亂,生產一度中斷。清同治一年(1862年)茅臺酒坊在舊址上陸續開始重建,這以後的發展主要有三家作坊,名叫“燒房”。
最先開設的是1862年的“成義燒房”,其次是光緒五年(1879年)的“榮和燒房”,最晚的是開設於1929年“恆興燒房”。
成義燒房
“成義燒房”原名“成裕燒房”,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創始人華聯輝。華聯輝祖籍江西臨川,始祖康熙年間來貴州經商後定居遵義,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中過舉人,曾聞茅臺出好酒,於是決定設坊烤酒,經其三代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起初酒坊規模不大,年產茅臺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直至茅臺酒有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之後才引起華氏的重視,年產擴大到8500一9000公斤。1936年後川黔、湘黔、滇黔公路才繼通車給茅臺酒的外銷創造了良好條件,1944年華聯輝之孫華問渠擴大規模,窖坑增加到18個,年產量高達21000公斤,其酒俗稱“華茅”。
茅臺老酒坊——成義燒房
1951年第一屆中共仁懷縣委、仁懷縣人民政府請示省、地區專賣部同意,以人民幣舊幣1.3億元將“成義燒房”全部收購,隨即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簡稱茅合酒廠)。
榮和燒房
清光緒五年(1879年),由仁懷縣大地主石榮霄、孫全太和“王天和”鹽號老闆王立夫(王振發之孫)合股開設,由股東名字和店名各取一字,寫名為“榮太和”燒房。
20世紀30年代“榮和燒房”商標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王立夫之子王成俊將股權轉讓王澤生,王澤生將“榮太和燒房”改名為“榮和燒房”。1949年王澤生死,“榮和燒房”由他的兒子王秉乾繼續經營,由原來的兩個窖坑增加到六個,生產能力達12000多公斤,但由於管理落後,常年產量僅有5000公斤左右。1951年2月,“榮和燒房”老闆王秉乾因罪槍決,燒房即停止生產。1952年10月,仁懷縣財經委員會決定將沒收的“榮和燒房”估價500萬人民幣舊幣劃撥給茅臺酒廠。
恆興燒房
“恆興燒房”的前身“衡昌燒房”由貴州人周秉衡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開辦。到1938年,周秉衡與貴州商人賴永初合夥組成“大興實業公司”,集資八萬元,周乃以酒廠作價入股。賴永初擔任經理,周秉衡任副經理,後因周秉衡之子周扶常虧空2萬多銀元,賴永初見此,便親赴瀘州、合江查賬,向周秉衡提出還款要求,周秉衡只好把“衡昌燒房”賣給賴永初。1941年賴永初接手後,把“衡昌燒房”更名為“恆興燒房”,擴大經營,到1947年產量提高到32500公斤左右。與此同時利用在外地商號擴大酒的銷路,抗日戰爭勝利後,外銷到香港。賴永初又躋身於政界,任貴陽市參議員兼貴州銀行、重慶川大銀行經理等職。後賴永初把“恆興燒房”的茅臺酒改為“賴茅”,以此加強“恆興燒房”在客戶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恆興燒房”大門
1953年2月,茅臺酒廠接手“恆興燒房”,至此,三傢俬營釀酒燒房全部合併到“貴州省專賣事業管理局仁懷茅臺酒廠”。
至今,貴陽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內的“國酒文化城”內塑有賴永初、華問渠、王秉乾三人的塑像,對三家燒房作為貴州茅臺酒前身的創始人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