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颩飄渺

    感謝專欄邀請,恨無新油,厚顏以舊油搪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貌似常規答案是春風,而且是暮春時節的春風。東風在古詩中經常用來形容春風,比如“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比如"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比如"未信此情難系絆,楊花猶有東風管。" 但畢竟有一個“百花殘”,古人寫詩,越是牛叉的詩人,用字越準。春風,哪怕是暮春之風,也應當是“百花落”、“百花消”、“百花零”,而不是”百花殘“。當然也存在另一種可能,就是這個”花殘“是因為下過了一場大雨,所以,雨摧花落,剩餘的花朵自然就”殘敗“了一些。但全詩中並沒有雨的痕跡,當然,實際也不需要非得要交待出來一定是下了雨,何況是以隱晦著稱的李義山。另外,為了押韻而用”殘“字也是一種可能,如果從押韻的角度看來,這個”殘“字無論從字義上看,還是從音律之美來看,都會有一種悽惋、憂傷、思念、糾結在裡面。 也就是說,這個”東風“,即暮春(可能在雨後)之春風。 其實,還有一種解釋也說得通,就是字面意思,東面吹來的風,完全模糊了季節。這種風在古詩中也是常見的,甚至比”春風”更為貼切。比如屈原《九歌 · 山鬼》:“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這裡面的山鬼說的就是一位美麗、率真、痴情、思念女子,與頸聯的“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絕妙搭配,渾然天成。比如《古詩十九首》之“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詩中那一片孤苦之意灑落滿紙,這種含寬於“春風”的含義被後來的許多才子所應用,比如李後主"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比如歐陽修“睡起夕陽迷醉眼。新愁長向東風亂。”,也就是說,這種比“春風”更加自由,更加富有思念及憂傷的“東風”更加適合這一首詩。 這只是我個人傾向的解釋,不一定對! 至於秋風或冬風,可能性不大。倒不是說古人不曾用過,所以詩人就不敢用。只是,相思之情,用“冬風”畫面確實有些不符,畢竟後面還有春蠶、月光這樣的意象。也就是說,拋開春風,東面吹來的風以外,秋風是最大的可能,但如果用秋風,為何不直接用秋風呢?何況後面還有一個“春蠶”?李義山的無題的確是隱晦非常,但還不至於在首聯上設什麼迷宮。何況如果此詩為秋季所寫,那麼首聯用東風,肯定會引起歧義或誤解,這完全沒有必要!對律詩而言,如果不是譏諷政治,首聯基本上都以寫實為主,確切地說是實景實事為主,哪怕是虛構的景象,也是以“實”為主。 其實,我個人傾向於比“春風”更寬,比“春風”更帶有情感的“東面吹來的風”,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東風”,甚至可以包括“秋風” 實際上,這個東風的正確答案已經出來了! 如果是春風,那麼這個春風對全詩的情感襯托稍顯不足。何況第二聯還有“春蠶”二字,已經帶了一個“春”字,首聯採用這種重複,明顯不妥!何況春風如何讓百花殘落呢? 如果是東面吹來的風,那麼這個完全可以從春風引伸到富有情感色彩的“東風”,這種風的含義更廣,更富有感情。 即在我個人看來,這個東風就是東面吹來的風, 從山鬼身邊吹來 拂過了古詩十九首 又流淌到李義山的相思裡 最後、一點一滴地聚在筆端 以灰色的平仄,染成無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十大喜劇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