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7901533291

    地殼是指地球的固體外殼。是地球最外的一個固體層,即位於地面與莫霍面之間的部分。由岩石組成,其岩石的密度在3.0克/釐米3左右,而整個地球平均密度是5.52克/釐米3,可見組成地殼的物質是比較輕的。但地殼又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為了說明地殼和岩石圈的關係和區別,分別對其厚度、成分、結構等特徵加以分析。

    地殼在全球的厚度和成分極不相同,結構也不一樣。就厚度看,大陸地殼較厚,平均為33公里,高山地區厚度更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在70公里以上,是地殼最厚的部分。大洋地殼較薄,一般厚度在5~8公里,例如太平洋的最薄處還不到5公里,該洋中部是世界上地殼最薄的地方,說明地殼下介面(即莫霍面)也是起伏不平的。

    就成分和結構看,根據地殼化學組成的差異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在大陸地殼深度為22公里左右處存在有一個較為明顯的間斷面,即康拉德不連續面,把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含矽73%,鋁13%,鐵鎂共8%,由於矽、鋁較多取名為矽鋁層,此層成分和物理性質與密度較輕的花崗岩類相似(密度約2.7克/釐米3),又叫花崗岩層,是個不連續圈層。下層含矽49%,鐵鎂18%,由於鎂鐵成分增多,故稱矽鎂層,主要由比重較大的玄武岩類組成(平均密度2.9克/釐米3)。因而又叫玄武岩層。

    矽鋁層在大洋地殼中很薄,甚至缺失,例如在太平洋中部矽鋁層就沒有。

    地殼表層由於大氣、水、生物等作用而形成諸如泥砂、礫石、土壤等鬆散的堆積物,以及堆積物而形成的沉積岩層。

    大陸和海洋之間的島弧地帶及部分大陸邊緣地帶地殼厚度和成分均具過渡性質。

    因此地殼厚度的差異和矽鋁層的不連續分佈是構成地殼結構的主要特徵。

    岩石圈則是包括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由岩石所組成。在莫霍面到1000公里深處的上地幔的上部(地面下約60~250公里之間),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蛻變生熱,溫度很高,使岩石接近物質熔點處於塑性狀態,叫軟流層。一般認為這裡可能是岩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此層也是個顯著的地震波低速層。

    人們把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劃入岩石圈的範圍。可見地殼僅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平均厚度為70~100公里,而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公里。從人們現在所認識的地質構造現象,絕大多數地震的震源,都位於岩石圈內。板塊構造理論的單位——板塊,即由岩石圈劃分而成的不同塊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這幅圖的寓意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