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以兒童視點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的一個叫翠姨的“姨”悄悄地在心裡愛上我了的堂哥。然而,“嚮往著愛的自由”的翠姨,卻“不幸”是一位再嫁的寡婦的女兒,而堂哥卻是地主家才學出眾的公子。他們的愛情,在有數千年傳統規範的約束著的愚昧偏僻小鎮,只能被不可理喻的冷寂扼殺掉。幾乎沒有人能意識到翠姨心底的強烈愛情,甚至被她熱烈摯愛著的“堂哥”也不知她緣何悲寂難耐。人們單調而又寂寞地生活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生活中本來就沒“愛”只有結婚、閒聊或是忙於其他的禮儀瑣事。誰都沒有必要向誰訴說什麼“愛”的衷曲。只有我這個略涉世事的孩子驚奇地窺視到了翠姨的一些異常。結果,當人們準備給翠姨和一個又醜又小的男人結婚之際,翠姨卻日漸消瘦,悄然病逝家中。然而,更可悲的是,那位堂哥此後提起翠姨,“雖常常落淚”,卻不知翠姨為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
這是怎樣的“戀愛”啊!執著地愛著一方從來沒向被愛的一方吐露心曲。直至愛火將人折磨至死,被愛著的人卻不知其生命之火為何而熄。這就是中國女性的東方戀情。在這愛情裡,沒有心靈的撞擊,更沒有如紅樓夢那樣被人拆散的曲折。而是一切都窒息於心底,一切都隨著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她的戀愛的秘密就是這樣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帶到墳墓裡去,一直不要說出口,好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值得聽她的告訴。”作者用一個買不到的絨繩鞋做了一個巧妙的暗示,為女主人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天資聰穎,單純愚昧的翠姨在幾度失意,難以買到如意的絨繩鞋時,反覆悲嘆“我的命運不會好的。”隨著生活的流逝,這個最初可愛的少女對其婚姻和命運日漸恐懼,在心理上籠罩了一層更為可憐的、柔弱的悲涼。
儘管翠姨的孤寂,家世較為封閉,但她在“我”家住的時間,卻是一個相對於開明的環境。恰似“枯木逢春”,給這個鄉間少女沉寂的情感世界吹起一片漣漪,也吹進了新綠的生命氣息。讓她看到了點“別樣人生”的光亮。便不惜一切向著這生命之火慢慢前進。作品中寫道:“翠姨非常聰明,會彈大正瑟,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國的日本瑟。她還會吹簫或是笛子。”
“我家算是最開通的了。叔叔和哥哥他們都到北京和哈爾濱那些大地方去讀書了。開了不少的眼界。回到家,大講那裡都是男孩女孩同學。因此在我家裡,一切都是很隨意的。逛公園,正月十五看花燈,都是不分男女一起去。”
“因此,在我家裡也設了網球場,一天到晚地打網球。”
可以看出,這個環境帶有一定的現代“氣氛”正是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翠姨不甘於走鄉鎮女子的婚姻道路和服從於人生的安排。她在認真思索著,執著地探求著。“翠姨很喜歡我,因為我在學堂唸書,而她沒有。她想,什麼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她總是有許多事同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見如何。”她喜歡“我”的堂哥,也是由於她覺得“到底讀大學的人好,不野蠻,不會對女人不客氣,絕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妹妹”翠姨的這一心裡活動,其實是對新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以及現代文明的追求。這在翠姨去哈爾濱辦嫁妝時,與“我”哥哥同學接觸中可以看出來:
“翠姨帶著哥哥的介紹信,像一個女同學一樣被他們召待著。又加上已經學了俄華人的規矩,處處尊重女子,所以翠姨當然受到了他們不少的尊重。請她吃大菜,請她看電影。坐馬車的時候,她先上車,下車的時候,人家扶她下來。她的每個動作別人都為她服務,外套一脫就有人接過去了,她剛一表示要穿外套,就給她穿上了。不用說,買嫁妝是最不痛快的。但那幾天,她總算是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候。”
經過到哈爾濱市去買嫁妝,翠姨就更不願意出嫁了。她一想到那個又醜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
翠姨的心理微妙變化,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文化。落後的與現代的翠姨的生長環境的鄉間民俗,如待人接物、婚儀、行為與“我”家的網球場,風琴,日本琴等,構成了現代文化氣氛,以及哈爾濱校園裡男生宿舍的暖氣、洋床等,更是將現代文明展現在翠姨的面前。新舊文明,在翠姨的心理產生巨大沖突。形成了心理悲劇。一方面,她從表面上接觸了一定的現代文化氣氛,並無比嚮往,對讀書人的欽佩,對新文明的渴望。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傳統的,在舊環境中長大的東方少女。不可能擺脫自己,去追求新的生活。
“她覺得自己命運不會好的,現在翠姨自己已經訂了婚,是一個人的未婚妻。二則她是出嫁的寡婦的女兒,她自己一天把這個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記得清清楚楚。”
一直到她病故,善解人意的家人知她為何而病,“有什麼不如意的?陪嫁的東西買的不順心?”什麼都問到了,唯獨沒有問到情感生活。這足以看到那時人們對情感生活的漠視。即使是現代文化的氛圍,也是表層的。在深處,仍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傳統習俗和心理。正因為這樣,翠姨在這樣“現代文明氛圍”的環境中,即對新文明的渴望,卻又無法表達或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愛。強烈的衝突,造成了東方女性的悲劇。
春的步履是如此倉促,又是如此的短暫。一切都過去了,只留下悲切的思考給下一個春天。它強烈地呼喚著真正的人生。呼喚著真的情,真的憧憬與真的愛。
“翠姨的墳頭的草籽發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墳頭裡淡淡的青色,常有白色的山羊跑過。
這時,城裡街頭,又裝滿了春天。暖和的太陽,又轉回來了。
春天為什麼不早一點來,來到我們這城裡多住一些日子。然後再慢慢地到另外一個城裡去,在另外一個城裡也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麼短。
年青的姑娘們,她們正三兩成雙,坐著馬車,去選擇衣料去了,因為就要換春裝了。她們熱心地弄著剪刀,打著衣樣,想裝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麼好,她們白天地忙著。不久,春裝換起來了,只是不見載著翠姨的馬車來。”
作者以散文的筆調刻畫了“春”的背景,優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劇--寂滅的春天,在她身後留給人更多的思索。
作品是以兒童視點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的一個叫翠姨的“姨”悄悄地在心裡愛上我了的堂哥。然而,“嚮往著愛的自由”的翠姨,卻“不幸”是一位再嫁的寡婦的女兒,而堂哥卻是地主家才學出眾的公子。他們的愛情,在有數千年傳統規範的約束著的愚昧偏僻小鎮,只能被不可理喻的冷寂扼殺掉。幾乎沒有人能意識到翠姨心底的強烈愛情,甚至被她熱烈摯愛著的“堂哥”也不知她緣何悲寂難耐。人們單調而又寂寞地生活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似乎生活中本來就沒“愛”只有結婚、閒聊或是忙於其他的禮儀瑣事。誰都沒有必要向誰訴說什麼“愛”的衷曲。只有我這個略涉世事的孩子驚奇地窺視到了翠姨的一些異常。結果,當人們準備給翠姨和一個又醜又小的男人結婚之際,翠姨卻日漸消瘦,悄然病逝家中。然而,更可悲的是,那位堂哥此後提起翠姨,“雖常常落淚”,卻不知翠姨為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
這是怎樣的“戀愛”啊!執著地愛著一方從來沒向被愛的一方吐露心曲。直至愛火將人折磨至死,被愛著的人卻不知其生命之火為何而熄。這就是中國女性的東方戀情。在這愛情裡,沒有心靈的撞擊,更沒有如紅樓夢那樣被人拆散的曲折。而是一切都窒息於心底,一切都隨著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她的戀愛的秘密就是這樣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帶到墳墓裡去,一直不要說出口,好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值得聽她的告訴。”作者用一個買不到的絨繩鞋做了一個巧妙的暗示,為女主人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天資聰穎,單純愚昧的翠姨在幾度失意,難以買到如意的絨繩鞋時,反覆悲嘆“我的命運不會好的。”隨著生活的流逝,這個最初可愛的少女對其婚姻和命運日漸恐懼,在心理上籠罩了一層更為可憐的、柔弱的悲涼。
儘管翠姨的孤寂,家世較為封閉,但她在“我”家住的時間,卻是一個相對於開明的環境。恰似“枯木逢春”,給這個鄉間少女沉寂的情感世界吹起一片漣漪,也吹進了新綠的生命氣息。讓她看到了點“別樣人生”的光亮。便不惜一切向著這生命之火慢慢前進。作品中寫道:“翠姨非常聰明,會彈大正瑟,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國的日本瑟。她還會吹簫或是笛子。”
“我家算是最開通的了。叔叔和哥哥他們都到北京和哈爾濱那些大地方去讀書了。開了不少的眼界。回到家,大講那裡都是男孩女孩同學。因此在我家裡,一切都是很隨意的。逛公園,正月十五看花燈,都是不分男女一起去。”
“因此,在我家裡也設了網球場,一天到晚地打網球。”
可以看出,這個環境帶有一定的現代“氣氛”正是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翠姨不甘於走鄉鎮女子的婚姻道路和服從於人生的安排。她在認真思索著,執著地探求著。“翠姨很喜歡我,因為我在學堂唸書,而她沒有。她想,什麼事我都比她明白。所以她總是有許多事同我商量。看看我的意見如何。”她喜歡“我”的堂哥,也是由於她覺得“到底讀大學的人好,不野蠻,不會對女人不客氣,絕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妹妹”翠姨的這一心裡活動,其實是對新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以及現代文明的追求。這在翠姨去哈爾濱辦嫁妝時,與“我”哥哥同學接觸中可以看出來:
“翠姨帶著哥哥的介紹信,像一個女同學一樣被他們召待著。又加上已經學了俄華人的規矩,處處尊重女子,所以翠姨當然受到了他們不少的尊重。請她吃大菜,請她看電影。坐馬車的時候,她先上車,下車的時候,人家扶她下來。她的每個動作別人都為她服務,外套一脫就有人接過去了,她剛一表示要穿外套,就給她穿上了。不用說,買嫁妝是最不痛快的。但那幾天,她總算是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候。”
經過到哈爾濱市去買嫁妝,翠姨就更不願意出嫁了。她一想到那個又醜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
翠姨的心理微妙變化,向我們展示了兩種文化。落後的與現代的翠姨的生長環境的鄉間民俗,如待人接物、婚儀、行為與“我”家的網球場,風琴,日本琴等,構成了現代文化氣氛,以及哈爾濱校園裡男生宿舍的暖氣、洋床等,更是將現代文明展現在翠姨的面前。新舊文明,在翠姨的心理產生巨大沖突。形成了心理悲劇。一方面,她從表面上接觸了一定的現代文化氣氛,並無比嚮往,對讀書人的欽佩,對新文明的渴望。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傳統的,在舊環境中長大的東方少女。不可能擺脫自己,去追求新的生活。
“她覺得自己命運不會好的,現在翠姨自己已經訂了婚,是一個人的未婚妻。二則她是出嫁的寡婦的女兒,她自己一天把這個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記得清清楚楚。”
一直到她病故,善解人意的家人知她為何而病,“有什麼不如意的?陪嫁的東西買的不順心?”什麼都問到了,唯獨沒有問到情感生活。這足以看到那時人們對情感生活的漠視。即使是現代文化的氛圍,也是表層的。在深處,仍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傳統習俗和心理。正因為這樣,翠姨在這樣“現代文明氛圍”的環境中,即對新文明的渴望,卻又無法表達或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愛。強烈的衝突,造成了東方女性的悲劇。
春的步履是如此倉促,又是如此的短暫。一切都過去了,只留下悲切的思考給下一個春天。它強烈地呼喚著真正的人生。呼喚著真的情,真的憧憬與真的愛。
“翠姨的墳頭的草籽發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墳頭裡淡淡的青色,常有白色的山羊跑過。
這時,城裡街頭,又裝滿了春天。暖和的太陽,又轉回來了。
春天為什麼不早一點來,來到我們這城裡多住一些日子。然後再慢慢地到另外一個城裡去,在另外一個城裡也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麼短。
年青的姑娘們,她們正三兩成雙,坐著馬車,去選擇衣料去了,因為就要換春裝了。她們熱心地弄著剪刀,打著衣樣,想裝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麼好,她們白天地忙著。不久,春裝換起來了,只是不見載著翠姨的馬車來。”
作者以散文的筆調刻畫了“春”的背景,優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劇--寂滅的春天,在她身後留給人更多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