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目靜心
-
2 # 飛鴻踏雪浴火成詩
《韓非子》記載的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荊山中得一璞玉,獻給楚厲王。玉匠認為是塊普通石頭,楚厲王下令砍了卞和左腳。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來獻,玉匠又說這是塊石頭,楚武王下令剁了卞和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荊山下痛哭,他不是悲傷自己被砍掉雙腳,而是寶石被說成石頭,忠良被說成騙子。楚文王認真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是一塊稀世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當初我讀這個故事,第一感受是楚王換了三代,卞和卻還活著,生命真是一場馬拉松。第二感受是這個玉匠絕對上輩子跟卞和有仇。
“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是唐朝人對傳國玉璽的描述。
中國最出名的綠松石產地,就是湖北一代,又稱襄陽甸子。湖北是楚國的中心,和氏璧在荊山發現並非偶然。人們把綠松石作為鎮妖驅邪的寶物,秦始皇將它做成傳國玉璽,
和氏璧後來到了趙國,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寶物,藺相如發覺有詐,威脅要跟和氏璧同歸於盡,成就“完璧歸趙”這四個字。秦始皇統一六國,李斯以蟲鳥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將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秦朝二世而亡,劉邦率先攻入咸陽,獲得這塊傳國玉璽,開創漢朝……
王莽篡位,西漢末代皇太后將玉璽砸碎了一個角。天下至寶,留此瑕疵,倒是成了鑑別真偽的依據。王莽敗亡,玉璽輾轉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中。漢末天下大亂,十八諸侯討董卓,江東英雄孫堅攻入洛陽,井中撈出一個宮女屍體,在項下硃紅小匣內取出玉璽——經過袁術之手,最後歸屬曹操。西晉,玉璽從司馬氏到劉聰到石勒到冉閔再到慕容氏,最後回到東晉司馬氏,歷經宋齊樑陳四朝。人們把南朝視為正統,北朝視為蠻夷,也有這傳國玉璽的因素。
日本皇室所謂“三神器”也是這意思,總要有象徵帝王正統的信物,中國就是這方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圖章。
隋朝滅陳得到玉璽,接著便是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他們都親手觸控使用過這塊圖章。
唐朝滅亡至五代,石敬瑭引狼入室,契丹大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太后、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在大火中消失,就此成為千古之謎。
自和氏璧始,傳至五代十國,計一千六百餘年。後周帝王遍尋玉璽不得,只能自己刻了方“皇帝神寶”的印璽。據說和氏璧在北宋末年出土,傳到蔡京手裡被鑑定為真品,但在靖康之變中,隨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從金到元末,朱元璋打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元順帝北遁大漠,帶走了傳國玉璽,從此再無下落。
這塊圖章代表中華帝國最高的權力。誰能得到它,誰就是真命天子!歷朝歷代的君主,為了爭奪這枚印章,不知道殺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
這都是中國歷史。中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的民族,歷史就是我們的信仰。三千年前的的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歷史從未中斷,五德始終,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猶如這方和氏璧的傳國玉璽。
世界各個民族皆有可能滅亡,唯獨我們中中國人不會滅亡。
-
3 # 傳庭漫步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璽就是印。秦始皇統一天下,特以傳世珍寶”和氏璧“(一說蘭田玉)製作一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形同龍鳳烏魚之狀,由玉工孫壽刻成,因其最為寶貴,通常總是珍藏不用。
秦相李斯
王莽
在西漢未年傳至孺子,璽藏長樂官。王莽篡位,派其弟陽侯王舜進宮索璽,孝元太后怒擲於地,璽上螭被摔缺一角。后王葬敗,帶璽綬避火於斷臺,商人杜吳殺死王莽,取其綬而不知取其璽。公賓就見綬,問明綬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級並取得傳國璽,交與王憲。王憲自乘天子車輦,有稱帝意。李鬆入長安,斬王憲,把璽送到宛,獻給更始。赤眉殺更始,璽歸劉盆子。東漢建武三年(27),劉盆子敗於宜陽,奉傳國璽降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宦官張讓段珪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與掌璽者走散。讓、珪既誅,少帝回宮,六璽俱在,而獨失傳國璽。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河太守孫堅屯軍洛陽城南,在一井中撈得傳國璽,立即撤回魯陽,準備稱帝。不料傳國璽並沒有給孫堅帶來好運,不久他就在峴山陣亡。袁術乘孫堅之妻扶櫬歸裡之機,派兵於半路截得玉璽,稱帝。其妻扶棺奔廬江,又被廣陵太守徐繆奪取獻於曹操,三國歸晉後,玉璽歸了司馬炎。
永嘉五年(311年),王彌攻入洛陽,俘晉懷帝得玉璽。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劉聰,還不懂得傳國璽的意義,他把晉懷帝和傳國玉璽遷到平陽“保管”起來,劉聰死後,大將軍靳準作亂,要把玉璽交給胡嵩,說:“自古無胡人為天子,今以傳國玉璽付汝,還如晉家”,胡被靳殺死,也未敢接受。不就,靳準被殺,弟靳明遣卜泰獻璽於劉曜。公元328年,石勒攻殺劉曜,得璽,在一邊刻“天命石氏”四字題詞。
東晉穆帝
後趙四傳至石鑑,內亂,冉閔殺石鑑,奪璽,傳子冉智。三年後,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四面圍困冉魏國都鄴城,晉濮陽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為名,從冉魏大將軍蔣幹手中賺得玉璽,遭部護何融懷璽至枋頭,交給晉安西將軍謝尚,謝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時為東晉穆帝永和八年(352年),至此,傳國璽歷四十二年而復歸於晉。
從晉元帝東渡以後,歷數帝都沒有傳國璽,以至北人嘲笑說:“司馬家四十二年是白板天子。“
及永和得璽,人們這才把東晉視為正統。璽至建康,百僚畢賀。其重如此。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璽入宋。後歷齊、樑,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璽。侯景兵敗,部下侯子鑑盜其璽,走江東,因怕追兵趕上,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陳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弟子普智乃以傳國爾獻陳武帝。隋文帝滅陳,從陳後主處得傳國璽。
宇文化及
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璽南巡揚州,在江都被縊死,璽屬宇文化及。宇文氏兵敗,璽落竇建德手。竇建德兵敗,其妻獻璽於唐高祖李淵。
唐傳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朱晃廢招宗建後梁。後唐李存勖滅後梁獲傳國璽。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攻洛陽,後唐末帝與曹太后、劉皇后等攜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石敬瑭進洛陽,遍尋傳國璽不得,自此傳國璽下落不明。
自後唐李從珂身揣傳國璽跳火自焚後,歷宋元明清數百年間,世間又多次出現過傳國璽,但是真是假,人們很少搞得清楚。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咸陽縣民段義在河南鄉掘地得一寶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次年正月送至京師,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璽。三十年後,金俘徽宗、欽宗二帝,寶璽也被金人擄去。元世祖至元年間,太師國王之孫、通政院使碩得死後,妻子病重,兒子只有九歲,家境艱難遂以家藏的塊寶玉託御史臺通事闊闊術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尋常物制,無人敢買。闊闊術告訴了崔或讓他取來,只見“乃黝玉寶符其方四寸,螭紐交蟠,四可邊際,中桐橫竅,其篆畫作蟲烏魚龍之狀”,經監察御史楊相辯認,刻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是又被確認為秦璽。
朱元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得知元朝得到過傳國璽,並已被元順帝攜逃大漠以北時,朱元璋便不惜出兵數十萬遠征沙漠,以期奪回此寶。大臣解縉還為此上表請罷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後來李文忠二次遠征,俘虜了元后妃和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璽,但卻未見傳國玉璽蹤跡。
“制誥之寶”
二百年後,在漠北地帶,一牧羊人見一隻綿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開後,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的玉璽。他將它獻給元順帝的後人博碩克圖汗,鑑定為“傳國璽”。訊息傳至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天后裔,早懷恢復祖業之志,聽聞此訊,即本二十萬大軍來攻打,經過一場血戰,果然奪得玉璽。天聰九年(1635年),後金皇太極派多爾袞西征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璽投降,但皇太極得璽一看,才見上面刻的懸“制誥之寶”四字。原來不是秦璽,而是漢元南命昭君和番時送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可是,皇太極還是對外宣稱他得了傳國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內交泰殿一共貯有三十九方璽,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宮中一直說它是傳國璽。
末代皇帝溥儀
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時,把它確定為贗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以後,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出宮,他帶出皇官的惟一一方玉璽,也就是皇太極所得的這方刻有“制誥之寶”的玉璽。他從偽滿洲國皇帝變成戰犯被押往前蘇聯,又轉押回國,玉璽都一直放在他隨身皮箱的夾層中。直到撫順戰犯所,在共產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這方寶璽上交國家。
-
4 # 雜貨店稀缺貨
秦始皇把和氏璧定為傳國璽,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希望代代相傳,沒想到在秦二世手裡就亡了國。劉邦進咸陽後。子嬰獻上和氏璧交給劉邦。到了西漢未年,外戚王莽奪位。當時的皇帝劉嬰才兩歲,傳國璽由漢孝元太后代管。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當王莽讓弟弟王舜向漢孝元太后索要時,漢孝元太后破口大罵,說著漢孝元太后憤怒地將傳國玉璽摔在地上,國寶被摔得缺了一個角。後來雖然後來用黃金鑲補著,但自此留下瑕痕。
古代秦朝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到底去哪裡了?
傳國璽再一次失蹤是在東漢末期。那時政局動亂,漢少帝連夜出逃把傳國璽落在宮中,等他回來時,傳國璽已經不見了。不久,長沙太守孫堅征討董卓時。在洛陽城南甄官並中找到了這枚傳國璽。
從這以後一直到唐代,隨著政局的動盪和少數民族的南下,傳國璽不斷易主。唐高祖李淵得到傳國璽後,把璽改稱為寶。傳國璽最終在歷史上失蹤是在五代。從宋太祖時,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這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
不過,有關發現傳國璽的記載卻不絕於書。如北宋紹聖三年,咸陽段義在河南鄉挖地基蓋房時,竟挖出一玉印。經十多名翰林學士鑑定,為秦制傳國璽。明弘治十三年,有人又發現傳國玉璽,不過,皇帝認為這不是真的,清朝初期。據說宮中藏有一枚刻祖;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
可是,這枚被當時人稱為傳國璽的玉璽卻遭到乾隆皇帝的冷落。皇帝都認為是假的,看來這枚所謂的傳國玉璽也是偽造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國寶。那麼,真正的傳國璽流落何方呢?直到現在也沒有發掘出來。春秋時的楚中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認定是稀世珍寶,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難以判斷,就叫玉工來辨識一下。恰好這寶玉屬於深藏不露的那種型別。楚國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寶貝之處,就說是一塊普通石頭。這下可害慘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腳,落下了終身殘疾。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獻上寶玉。楚武王和玉工們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處欺君罪,連右腳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後,年老的卞和抱著這塊玉在荊山下號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後很奇怪,派人去問。卞和說:“我並不是悲嘆自己的命運,還是為手中的寶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頭感到悲哀。總有一天會有人證明我沒有撒謊。”楚文王就叫人將卞和的石頭剖開,細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根據在場人事後回憶,當時水潭中突然躍起一條大魚,足足有一丈多大。這條大魚還帶出了一群各式各樣的小魚來。大家都覺得很稀奇,都跑到水邊去看魚了。
奇怪的是,和氏璧誕生後,圍繞在它身上的傳奇接二連三地發生了。楚威王時,昭陽滅亡越國,為楚國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賞賜。和氏璧進入了“流通渠道”。後來昭陽出遊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陽是個很喜歡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樓裡宴請賓客,拿出和氏璧來讓大家鑑賞。
等大家讚不絕口地回到房間後,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昭陽震驚沮喪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懷疑是門人張儀偷的,對可憐的張儀嚴刑拷打,死命要審出寶貝的下落來。可和氏璧並不是張儀偷的,再怎麼打也打不出寶玉來啊!結果是張儀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養後背楚入魏,最後入秦幫著秦中國人出謀劃策,專門和楚中國人作對。和氏璧沒有找回來,楚國反而多了一個死敵。和氏璧其實是被其他人偷盜的。昭陽在楚國的勢力很大,在失竊後出千金懸賞,追查和氏璧下落。風聲實在太緊了,偷盜者在很長時間裡都不能將和氏璧“脫手”。
後來,趙惠文王時期,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首都邯鄲。內侍繆賢只用了五百金就買到了這個寶貝,喜歡得了不得。趙惠文王知道後,多次暗示繆賢將寶玉送給自己。繆賢就是捨不得。趙王急了,乾脆派兵到繆賢家生搶和氏璧。這事鬧得很大,讓西邊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惠文王懷抱著寶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藺相如臨危請命,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來。和氏璧之後長期儲存在趙國的宮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中國人手中。
-
5 # 虎博博
說育兒那些事 昨天 13:37 很高興你的邀請。 其實這個我個人更傾向於流失國外了…… 唐亡國,傳國玉璽就不知去向了。到宋朝又出現玉璽,據說是耕田的農民發現的, 可別忘了,北宋,有段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大金國掠走,然後就銷聲匿跡了。 元朝忽必烈死後,“傳國玉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被權相伯顏命人購得。但他把元朝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給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如果是這樣,那這個傳國玉璽估計已經遭遇不測了。 反了明朝,雖然明軍對元朝窮追猛打,直追漠北,但也沒找到傳國玉璽。 清朝,清軍打下蒙古,據說得到玉璽,不過後面清朝又造了一堆璽。俗稱25寶。 而清朝的25寶在清朝全是傳國玉璽,清朝的據說在八國聯軍時被搶走了。 至於始皇帝的那個,由於漢朝後,中原多次被外族入侵,所以我個人覺得應該流失國外了。 說育兒那些事 41粉絲 · 69贊 搜尋 秦始皇屍骨腐爛了嗎 中國玉璽在哪裡 玉璽今何在 秦始皇的野史書籍 傳世玉璽去哪裡了 玉璽的真實圖片
-
6 # 洛小伊呀
關於它的下落,在歷史上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說法,一是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它在玄武樓自焚,毀於大火;二是元順帝逃亡時帶入大漠後不知所蹤。
至於網上比較流行的1948年“萬里號”沉船之說,以及馮玉祥驅逐溥儀時遺失之說,都說的是清朝的皇帝印,而不是那方“傳國玉璽”。因為乾隆帝曾經親自考證過,清宮大庫裡的玉璽,都是贗品……一句話否定了先祖皇太極大半生的祕密努力。
現在我們從頭捋一下,傳國玉璽到底是怎麼個出身?長什麼樣啊?
據說,最早的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做的,後來又改成了一塊極品藍田玉。
“天下共寶”和氏璧,我們從《韓非子》中楚人和氏“獻璞刖足”的故事中都聽說過。收入楚國王宮三百年後,楚威王將其賞賜給國相,而國相舉辦家宴的時候,和氏璧不翼而飛。正在楚國做遊說工作的魏中國人張儀被誣陷偷璧,結果被施以笞刑,打了個遍體鱗傷,最後含羞而去。
之後,張儀去了秦國,一年後被擢升為國相,從此和楚國不死不休……張儀怎麼痛恨楚國我們就不說了,又過了一些年之後,這塊“丟失”的玉璧,不知怎麼就到了趙國,這才引出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到了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血洗長平,攻破邯鄲,終獲此璧,後來被做成了“傳國玉璽”。(然而我其實一直有個疑問,璧不是扁平中孔嗎,怎麼做成大印的?)
據說是丞相李斯親筆撰寫的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
但是根據《史記·始皇本紀》的記載,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的時候,因為湖中風浪大作,龍舟快翻了,秦始皇一著急,就把傳國玉璽向風浪扔了過去……意思是以“國之氣運”來鎮壓。風浪的確止住了,但是玉璽由此失落。
至於“八年後,使者過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之說,史記語焉不詳,無法考證真偽了。
但無論怎麼說,和氏璧做的傳國玉璽,到此可以畫上句號了。因為皇帝不能沒有大印啊,秦始皇回宮之後,又找了一塊極品的藍田玉重新制作了一方玉璽。
所以,即使“和氏璧玉璽”復歸,也只能當“備胎”了。
之後,這塊藍田玉版的玉璽被秦始皇的孫子親手獻給了劉邦,變成了大漢帝國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究竟長啥樣呢,據《三國志·孫破虜傳》記載,參加討伐董卓的長沙太守孫堅,帶兵入駐洛陽,駐紮在城南甄宮井一帶,士兵們清掃皇陵的時候,看到井中似乎有五色霧氣升騰,孫堅聞訊趕來檢視,親自入井察看,竟然摸出一方四寸玉璽,玉體藍白,五龍盤鈕,黃金鑲補缺角,上書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毫無疑問,這就是傳國玉璽了。那個缺的角自然就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老太后一怒摔掉的,王莽又命工匠用黃金補上的。東漢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這塊玉璽失蹤了,不知怎麼就跑到了皇陵邊上到水井裡。關於井中的五色霧氣是啥東東,古人認為,因為金玉之精都有光氣,所以傳國玉璽在井裡發光是“自然現象”。
到此時,玉璽的身世就開始有了說不清楚的瑕疵。從秦子嬰獻給劉邦,到王莽被殺,劉玄拿到玉璽,之後劉玄被赤眉軍殺死,劉盆子拿到玉璽,後來獻與劉秀,直到東漢末年遺失,這段歷史都是清楚的,有據可查的。
從孫堅親自下井撈出玉璽開始,事情就變得可疑了,因為它有一段時間的行蹤說不清道不明……誰知道是不是贗品?有證據嗎?而且孫堅撈玉璽的說法,在歷史傳播上也開始添枝加葉,說什麼孫堅派人入井,發現一個投井而死的宮女屍身,脖子上掛一個錦匣,裡面正是裝著這方大印……這就更不靠譜了,宮女怎麼拿到的國之重寶,而後又不明不白地死在井裡?
然而,就這塊已經開始存疑的玉璽,在當時卻無人懷疑,魏帝曹丕和後趙石勒還分別在璽肩部刻了字……而從歷史資料的明文記載上看,從五胡十六國到五代十國,製造玉璽贗品來為自己助威的事件已經發生過不只一次了,唐太宗李世民也因為隋朝的玉璽被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帶入漠北,而刻了幾塊自用的大印聊以自慰。後來,公元630年,唐將李靖帶兵討伐突厥,帶回蕭後和孫楊政,玉璽自然也回來了。直到三百年後,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便再也沒有明文記載了。
宋元明清諸朝,頻頻出現的所謂的“傳國玉璽”,經歷史學家們考證,都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它們是真的。甚至,李從珂死的時候抱著的那塊玉璽,是不是秦始皇的那塊藍田玉大印,都有待商榷。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中引《玉璽譜》說:“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由此可見,這八個字是秦子嬰獻給劉邦的玉璽的璽文應該不假了。然而,唐初以房玄齡為首的文人編撰《晉書》,其中《穆帝紀》、《輿服志》提到傳國玉璽的文字,都說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所以,從唐朝開始,玉璽文字就有了這麼兩種說法。
明代大學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秦始皇之璽,一曰’皇帝壽昌’,一曰’既壽永昌’,已傳疑有二矣。”
也就是說,漢代傳承自秦國的玉璽的璽文,和隋唐時期的玉璽的璽文,根本就不一樣!
我們能把它們當成是同一款嗎?
至於以後,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這塊玉璽“奇蹟”般地多次出現,連歷史學家們都斷言,無法論證為真。
我想,對於玉這種易碎品而言,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年代,它何以能夠堅挺地存在而不被損毀?也許,傳國玉璽已經徹底湮滅消失,再也無法讓後人一睹其榮光了……
歷史的真相,依然在重重迷霧中有待我們及後人去探索,時間或許會給出答案,或許……永遠也沒有答案。
-
7 # 掌聞思維
相傳玉璽曾經在清朝和民國出現過,但是據當時的說法,那是贗品,所以傳國玉璽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了。作為流傳千年的帝王信物的象徵,傳國玉璽的價格絕對是無法估算的,它的價值超過了任何一件古代文物,只不過它到底在哪裡,一直都是一個未解之謎。
-
8 # 執別離Y半鬼
《王孫滿對楚子》裡面有句: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問鼎中原的故事也是由此而來。
王孫滿的回答雖然是迷信思想,但是他那句“在德不在鼎”很有道理。
同樣套用就是:“在德不在璽!”
古代帝王用璽向來不止一枚,但傳國璽最為重要,李從珂抱著玉璽自焚以後,傳國玉璽就從中國歷史上徹底消失了,但其他的玉璽一直都在,而且一代帝王刻的一代帝王多。
傳到大明朝,因為元順帝是自己逃跑的,所以前朝玉璽朱八八同志是一枚沒有得到。
但是這不影響大明的地位。
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
和氏璧所刻的傳國玉璽雖然失蹤了,但中國文化流傳沒有斷代。
同樣,就算是今天真的能挖出來/找到傳國玉璽,除了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
其政治價值應該基本為零了吧!
-
9 # 那女孩對我說快滾
在孫殿英舊部的一個管後勤的火頭手裡,當年他在酒裡下了迷藥,趁著大夥都喝多了,就把玉璽偷走了,大家醒來時都以為自己是喝酒喝多了,所以就誰也沒追究這事。
-
10 # 和田玉專家張敬忠
大家好,我是秦始皇,我又復活了。
可是我與世隔絕2200多年,部下和軍隊都找不到了。
因為剛剛復活,去飯館吃了一頓飯,沒有付錢。現在報案把我扣押了。
我現在急需999元人民幣,用來付飯錢和回到驪山陵墓,從而喚醒我的兵馬俑軍隊。
速速速!
請給我轉999元,待我再次統一全國,男的封你為兵馬大元帥,女的封為貴妃娘娘。
回覆列表
說起玉璽,我們一般認為沒有什麼,都只是個印章,是個人或者組織的代表。但是事實上在古代玉璽的作用遠遠不止這麼簡單,尤其是皇帝的玉璽,這代表的是正統,代表地位確實是上天給予的。所以歷朝歷代都比較注重自己的正統地位,都想得到所謂的傳國玉璽。而傳國玉璽的起源就是秦始皇刻的那個玉璽,這個是所有人都公認的。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時候,滅亡趙國得到傳說中和氏璧,統一六國之後把和氏璧做成玉璽,叫李斯用小篆寫“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從此之後這個就是皇帝正統地位的保證了。開始往下傳了。而所有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認這個為正統。
劉邦攻入咸陽的時候子嬰帶領人投降,玉璽在劉邦手裡,之後一直傳到西漢末年。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這也就是金鑲玉的由來。
之後傳到更始帝劉玄,然後到了劉秀手裡,到東漢最後皇帝漢獻帝的時候被迫禪讓給曹丕,然後傳到曹魏了。東漢末年孫堅就是因為傳國玉璽才喪命的。曹魏禪讓給司馬炎,玉璽到西晉。不過西晉是被北方的匈奴滅亡的,傳國玉璽沒有傳到東晉,而是在北方,到了後趙石勒的手裡。他加了四個字“天命石氏”,之後的玉璽一直在北方流傳。到了冉魏的手裡時,求救東晉,被東晉騙走了玉璽。徹底回到東晉手裡了,這些東晉覺得自己徹底的是正統了。之後東晉滅亡南朝的宋齊樑陳一直傳下去。隋朝滅陳的時候,玉璽在隋朝。不過隋朝滅亡的時候玉璽被蕭皇后帶到突厥了。所以唐朝建國的時候他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正統,歷史滅亡突厥之後得到了傳國玉璽,這些覺得自己猜根正苗紅。之後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樑唐晉一個個傳下來。不過後晉之後就沒了,一直到北宋宋徽宗才回到宋朝。不過有人說整個是假的,偽造的。所以自此之後所有關於傳國玉璽的幾乎都是假的了。
宋朝的玉璽在宋朝被金國滅亡之後到了金國,之後金國滅亡,幾經轉載到了元朝。元順帝撤走的時候帶走了,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糾結這個傳國玉璽的事情。但是明朝一直沒有傳國玉璽的。之後的清朝所謂的傳國玉璽都是假的了。可以說後晉之後的傳說都是假的了。一直到目前都沒有真的出現。
但是,一旦出現,這個絕對可以震驚整個中國,絕對是最重要的國寶,這個真的是封建社會一個政權是正統的代表。寓意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