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紅權先生
-
2 # 五嶽掩赤城
原因在於日本明治維新後,得利者階層吃相太難看,維新的絕大多數好處都被他們吃光,低層民眾甚至日子更加困苦。而且工業化資本的原始積累,以及軍國主義擴張所需資金照樣轉嫁到底層民眾身上,所以導致明治維新後十年裡,日本農民起義次數超過190次,比德川幕府三百年總和還多。之後日本透過甲午戰爭、吞併曹縣以及一戰戰爭財等獲得不少收益,然而土地兼併激烈以及人口增長過快,使得少數分到底層民眾手中的紅利又迅速被稀釋。
土地問題是影響日本社會矛盾的根本性問題,二戰前日本人口超過一半為農業人口,但46%的土地,屬於約七八十萬擁有50町步(1町步約等於1公頃)的地主階級手中。農村小地主階級又往往經營小作坊小商店等,屬於“上半身是地主,下半身是資本家”的地頭階層,並且這些地頭們又層層向上依附於上一階層權貴,形成日本特色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這一體系榨取了太多農村平民利益。
另一方面是人口增長幅度,德川幕府末期日本人口約2600萬,到1920年(大正9年)日本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人口總數為5547萬。到1940年(昭和1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人口數量已經增加到7312萬。差不多八十年間,日本人口增長了兩倍,快速增長的人口稀釋了經濟發展紅利,並且加劇了土地緊張問題。
而直接導火索就是,全球性大蕭條引發的“昭和經濟危機”,1932年日本工業總產值對比1930年下跌了32%,出口額下降47%。為應對經濟危機,濱口雄幸內閣採取跟大財團合作強行控制物價的措施,對國內成立類似卡特爾的壟斷組織,強行控制物價,利用剪刀差掠奪農村財富。1930年4月日本每擔大米的價格為26.91日元,同年12月降為17.7日元。1929年春每貫蠶繭的價格為7.57日元,到931年跌至3.08日元,都遠低於生產成本。對外取消金本位,放任日元貶值,低價向外傾銷產品,可以說是透過掠奪本國農民的方法轉嫁渡過經濟危機。到1934年日本渡過經濟危機,還沒喘口氣,美英法等過透過限制日本產品出口手段逼迫日本停止日元貶值,以及因為中國的抵制日貨運動沉重打擊了日本出口市場,日本經濟自1935年開始又陷入停滯狀態。
所以,日本社會這種不公平結構,如果不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話,無非兩種結果。一是內部改革,在當時日本狂躁社會氛圍下,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第二種就是自爆,爆發革命,只可惜日本的“昭和維新”走錯方向,最後變成軍部控制政府,以擴大侵略戰爭,掠奪財富來轉嫁內部問題。
-
3 # 池柏宏
也就這樣了,現在日本的狀況就是,除了中美這種巨型國家,日本算最強了,也就是說。現在的日本已經算是中形國家中的巔峰狀態了。再強就會碰上天花板,也就是被巨型國家打壓,比如廣場協定這樣的。
-
4 # 沉默的大多數就是我
如果滿洲與北韓皇民化,加上發現大慶油田,應該是超級大國級的。二戰會發大財,在蘇德戰爭時可透過軍火換遠東,日本海內海化,前途不可限量。
-
5 # 4的木頭
那得看看日本為啥要參與二戰,二戰的一個很大誘因是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法西斯國家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從而發動掠奪戰爭。九一八之前,日本實際控制本土四島,臺灣和北韓半島。日本控制區,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缺少工業發展的各種原材料,就是不參與二戰,經濟發展勁頭也夠嗆。
不參加二戰,日本工農業就基本不會被破壞,歐洲戰事結束後,美國的首要對手就不是蘇聯而是日本了。美日對抗,日本人口,資源,市場規模遠不如美國,還得被打壓。
-
6 # 賈先生1983
二戰之前日本國內經濟已經出現了很大問題,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都即將爆發足以影響政治統治的動亂,所以發動戰爭是它轉移國內矛盾,繼續發行國家債券的契機。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久以來日本嚐到了鉅額戰爭賠款的甜頭,長期高赤字大力發展國防軍工。
回覆列表
日本的國民經濟當時已經嚴重的軍事化。國家的財富大多化為了飛機大炮特別是軍艦。這麼多殺人的武器既不能吃又不能喝,造出來擺在那裡只為了好看不成?
對於日本來說,當時已經處在一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境地。假設當時日本的統治者特別是軍方的那些頭頭腦腦一個個忽然良心發現,都變成了和平天使,那也無法制止戰爭的爆發。
因為日本已經欠下很多債務了。他把北韓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霸佔了中國的臺灣,還有蘇聯的南庫頁島。如果它說我從今以後講和平了,不跟你們打仗了。那別的國家反過來會找他算賬的。那些霸佔的領土是退還還是不退還啊?給人家造成的損失要不要賠償啊?
如果那個時候日本退縮到原有的四個小島去。那麼由於當時不會有美國的大力扶植,日本的經濟將會很快崩潰,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將會一落千丈。單單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日本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地對外發起侵略。因為他已經無路可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