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
2 # 嘉道文流
牛李黨爭是指唐朝後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這場爭鬥持續了近四十年,最終以牛黨獲勝而告終。事件的誘因是李德裕的父親覺得在牛僧孺、李宗閔考試的試卷中說了自己壞話,遂阻礙了二人的仕途。但這件事導致滿堂譁然,朝臣們最後以支援牛僧孺和支援李德裕父親分為了兩派,開始了長期的攻擊、傾軋。
但“考試事件”充其量只是導火線,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朋黨鬥爭,其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政治因素唐朝後期朝廷之上,早已沒有了貞觀年間的那種政治清明之氣,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日益激化,皇權亦逐步喪失權威,所以爆發大規模黨爭是必然的政治結果;
經濟因素唐朝極度繁榮的商品經濟,孕育出了許多財閥、巨賈,當這些人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必將勢力蔓延至政治領域,所以就會順理成章得出現各種行賄受賄、結黨營私的行為,他們為了利益最大化,必定選擇結黨抱團;
軍事因素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嚴重。這些節度使們除了在地方上擁有極大的行政、軍事等權力,他們更渴望將手伸向中央。此時皇帝已經大權旁落,根本無力掌控局面,朝黨之上大臣黨派林立,節度使們會各自進行選擇支援,在他們的支援下,黨爭愈演愈烈;
宦官因素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嚴重,這些宦官的權力甚至已經超過了官僚。官僚集團與宦官集團的關係是,既鬥爭又依附。出於利益需求,雙方會選擇“和”或“戰”,宦官集團猶如一鍋熱油,直接倒在了黨爭這把烈火之上;
階級因素牛黨代表了進士出身的官僚,屬於新興的地主階級;李黨代表了士族出身的官僚,屬於沒落的門閥階級。雙方在政見、禮法、門風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這為雙方日後的決裂埋下了先天性的伏筆。
總之,牛李黨爭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歷史程序中的一個必然結果。唐朝發展的這個地步,各種矛盾叢生,所以勢必會爆發一次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的黨爭,就算沒有“牛李黨爭”,也會有“張王黨爭”!以上只是我個人拙見,歡迎大家暢所欲言!
唐玄宗以及後面幾朝,尤其是後期,權臣林立,大量的傑出政治人才因此丟官喪命,將唐太宗時期的政治清明民主的氣氛損失殆盡,這是“牛李黨爭”的大背景。
憲宗時,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中批評了朝政。
考官非常欣賞二人,將其推薦給唐憲宗。
這兩個人就是後來牛黨的黨魁。
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黨黨魁李德裕的父親的耳裡。
李吉甫覺得牛黨二人批評時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
於是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與考官有私人關係。唐憲宗信以為真,就把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
但此事卻引致朝野譁然,大臣們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
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又把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
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一邊支援牛僧孺二人,一邊支援李吉甫,成為了兩個對立派。
這便是牛李黨爭的序曲開端。至此以後,從唐憲宗到唐宣宗,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開始了長達40年年的黨爭較量。
過程中內耗嚴重,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以至於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感嘆。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為唐王朝吹響了滅亡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