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iNanHistory
-
2 # 天衢命相閒談
不是認為,而是事實如此。聽我慢慢道來,唐朝,代表了漢文化的最高光時刻,萬邦來朝,甚至於外中國人也可以做官。日本人深感誠服,完完全全是照搬了唐朝建設日本。而明朝,是經歷了宋元以後得一次漢文化大復興,尤其是科技更是當時世界之頂峰,南韓受到明朝的照顧,自然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大明的文化建設自己。到了滿清,漢文化蕩然無存,剃髮易服,毀永樂大典,大興文字獄,偽造出四庫全書。至滿清,漢文化早已不存。觀世界唯有日本保留了唐朝風貌,南韓保留了大明風貌。所以這不應該是認為,而是事實。如果有機會去日本、南韓,從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覺到唐、明遺風。而在國內,很少很少了。說西非西,說東非東。
-
3 # 歷史的重負
80年代初中日蜜月期,我們媒體通篇都是“同根同宗”,“一衣帶水”,而事實又的確如此,京都和奈良,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漢唐文化,日本女人的和服就是唐裝,其他如筷子文化,農業宗教文字廟宇建築禮節等,都是一脈相承,直到蒙古人征服了中原再無華夏文明後,島國才與大陸慢慢割裂……當初美軍對日本戰略轟炸,中方急了,立刻開出免炸名單,日本工業城市隨便炸,但古城:京都和奈良千萬不要丟炸彈,因為漢人的“根”在那裡啊……
-
4 # 光能收集者
中國從秦時就結束了貴族統治,陳勝,劉邦,劉秀都是由底層開始奮鬥的。中國文化也是由下往上浸染的,不斷由下層文化成為上層文化。
所以嚴格來說日本學習的是盛唐時期的貴族文化。比如《蘭亭序》裡面就流水曲觴,在中國唐朝滅亡後就沒有了。而日本一直都是貴族統治,文化也相對固化得多,所以保留了大量的唐時期的文化。
唐高宗時候滅高句麗,後滅百濟,把高句麗和百濟的人口內遷,把陝西,山西的居民遷入。所以唐時北韓半島和中原內地差別不大。元時蒙古人征服了北韓,明朝時候北韓也是明朝的屬國。明萬曆年間抗日援朝戰爭後,北韓更是推崇明朝,自稱“塞外小中華”。
-
5 # 小也會飛
確實如此。有兩個歷史名詞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第一個“遣唐使”,日本在唐朝時排了大量使者從唐朝帶回了文化典籍和一個佛家得道高僧到日本傳道講學。這些使者歷史上稱為遣唐使。也有傳言楊貴妃都是被遣唐使所救,後來流落日本。
第二個“不爭之國”,朱元璋趕走蒙元在蒙古大草原以南的勢力後有感於北韓的臣服,封其為不爭之國。
-
6 # 宛轉唐風
確實如此啊,唐在日,明在韓,滿清在中國。。。
中國自己斷了,反而繼承了入關的滿清,甚至一度連豬尾巴辮子都不願意剪掉。
這上哪兒說理去
-
7 # 炎焱海風
因為處於東亞地緣政治邊緣的日本,儘管東漢時(見漢委倭奴國王印)已和中原王朝有聯絡,中原的文化技術也在不停的輸入日本,但這種聯絡並不緊密,日本還是遊離於中華文化圈的,在中原王朝眼裡純屬蠻夷。而爭奪北韓的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見識了中原王朝(大唐)可怕的力量,如醍醐灌頂!於是開始了大化革新,無條件的從大唐輸入一切,無論政治理論,政府架構,武器裝備,文字,詩畫……一直到宋滅元興,日本在兩次靠運氣擊退元軍後,認為自己繼承了大唐的一切,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一直到明治維新一切西化止,一千多年的傳承,讓日本的文化裡深深的烙印著唐朝的印記。
而北韓(北韓半島被部),從中中國人建立的箕子北韓,衛滿北韓到夫餘人建立的高句麗,都是徹底漢化的國家,也都是被中原王朝滅亡,這其中還存在漢四郡,唐熊津都護府的直轄時期,這些時期中國的文化技術輸入是強制性的。到由北韓族的王氏高麗建立時,中原正處於大分裂期,宋朝並不和北韓半島接壤,而且由於和遼金西夏的戰爭,宋朝對文化輸出非常警惕,嚴禁書籍武器等輸出,蒙元的興起更是讓高麗徹底倒向蒙古,連文字服裝都蒙古化。一直到蒙滅明興,同時代的王氏高麗,也被李氏北韓取代,李氏北韓全盤否定王氏高麗的一切,開始北韓歷史上第一次,由官方發起的,全面引入中國的一切(類似日本大化革新,但晚了幾個世紀)。壬辰抗倭戰爭,更是讓北韓視大明為再生父母,明朝滅亡後,北韓更是自視小中華,除了畏懼清朝的武力,在各方面都鄙視清朝,比如堅持用崇禎年號,朝貢時嘲笑安南琉球等國貢使穿清朝服裝,戴假辮等等。
所以日本自認繼承了大唐文化,而北韓自認繼承了大明的文化。
-
8 # 愛剪輯的肥仔丶vlog
只要對東亞歷史與現狀以及各民族的傳統略有了解,就能明白,無論是北韓還是日本,其文化本質上區別於中原文化。
於北韓來說,明朝在的時候,和明朝沒了的時候,北韓都是一個披著程朱理學外皮、假裝是國王統治國家其實是兩班貴族統治國家的小國。李氏北韓的國君首先是臣從於中原天子的諸侯,其次才是北韓臣民的君父。換言之,李氏北韓的特殊性在於,兩班貴族才是國家的實際控制人,國君只是聯絡諸侯國(北韓)與宗主國(明、清)的一個象徵紐帶。
在這種政治框架下,北韓文化更多的是為兩班貴族的享受而服務,因此北韓的文化內容,歌舞文學等往往帶有北韓民族本身的色彩,而非中原色彩。
對日本而言,就更容易理解。聖德太子所主持的大化改新縱然使步入封建社會的日本變得很像唐帝國,連都城建造也cos得有模有樣,但是其文化核心還是十分的“日本”。
譬如說,在政治框架上,自聖德太子以來多數時候掌握實權的都是幕府將軍,而在戰國時代則是完全割據分裂狀態,這種政治框架的根基正是日本的公家/武家二元框架所導致,而這種二元框架則來源於日本的本土特色文化,從這一點上看,日本從沒有改變過,直到明治維新。
又譬如說,宗教思想上看,始終是以神道教為底色,新增濃厚的佛教色彩(即使同樣信仰佛教,其內容也和中原相去甚遠),再加上一兩筆儒家理論,構成了日本的古今思想核心,這與唐宋明清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吻合,只能認為日本在宗教思想和哲學文化領域始終保持著獨特性。
就算以表面現象來說,食物,醃製、風乾製品和海產居多,必然與唐朝食譜不同;文學作品,和歌、俳句、各類<<物語>>,和中原文學也截然不同,如果您強行以建築樣式和服裝款式來斷定日本繼承了唐代文化,那我真沒什麼好說了…
綜上,我認為東亞地區的每一片地區,中原地區、日本、北韓半島、臺灣、越南、港澳、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各自的互補性也極強。在舊的王朝時代,東亞的各地都以不同角色在封貢體系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除日本之外,日本從沒有向中原天子稱臣朝貢,但依然認同了這套體系),直到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主動摧毀了這套體系。時至今日,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各地,依然保持了巨大的文化差異。
回覆列表
真正的日本人和南韓人都沒這麼覺得。
這明明是某些中中國人非要這麼說的,完全不考慮其他國家到底是否承認自己繼承了唐朝或明朝文化。
這句話喊得最響的人,並不是日本人,而是某些中國人。例如,著名導演侯孝賢在拍攝《聶隱娘》時,不僅跑到日本取景,還宣稱在日本找到了“唐之韻”。
很顯然,這些人缺乏對日本歷史的瞭解。雖然日本和唐朝在歷史上交往密切,但這都是1000年前的事情了。
日本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並沒有留下多少唐朝的元素。你這麼說,完全是不尊重日本人。
但是,這些古蹟早在歷史的大火中灰飛煙滅,根本沒有儲存到今天。
例如,平安京在12世紀先毀滅於火災,重建後又遭到應仁之亂的毀滅性打擊。
等到1582年豐臣秀吉上臺後,重建平安京,其格局早就沒有任何唐朝的元素了。
目前,京都留下的古建築最早的就是釋迦堂,但這是13世紀的建築,並沒有什麼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