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唱者

    歷史上春秋五霸基本有兩個版本。一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一版本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 《史記》採取這個版本的說法。

    宋襄公的地位是最為尷尬,最受爭議的,甚至後來的很多人都覺得他根本配不上諸侯霸主的稱號,而這一切都因他一直信奉“仁義”的結果。

    宋襄公,名茲甫,他還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目夷,屬庶出。宋襄公是嫡長子,在傳位上曾對他父親說:目夷仁義,把國位傳給哥哥吧。 這話把目夷嚇得趕緊逃到衛國躲避。宋襄公“讓國美名”(雖然沒讓出去)由此傳開。

    此後,宋襄公對外追隨春秋首霸齊桓公,訂立盟約,接受照應齊太子昭的囑託;對內拜目夷為相,仁義治國,勵精圖治,使宋國有了爭霸的基礎。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餓死,五公子爭位。宋襄公應囑託兩次起兵,終於迎立齊太子昭(齊孝公),幫助齊國平定內亂,名聲鵲起。此時霸主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齊桓公會盟諸侯,繼承霸主地位。目夷勸說:“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會引來禍患。” 宋襄公不聽,畢竟旁邊的小國鄭國也曾“小霸”過(鄭國開了春秋爭霸先河,一度輝煌),況且宋比鄭強大多了,他甚至想著有朝一日復興殷商的統治(宋是商朝後裔)。

    在第一次鹿地會盟沒有結果後,宋襄公又緊接著提出了盂地會盟,目夷勸其帶兵前往。宋襄公又不同意,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 盟會上雙方發生爭執,楚國早有軍隊防備,宋襄公被劫持。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好不容易回到了宋國。

    回國後,宋襄公開始了第三波作死。 氣憤起兵攻打親附楚國的鄭國,楚軍救援。 雙方在泓水相遇,宋軍已經在北岸布好軍隊,楚軍才要渡河,目夷勸說趁楚軍半渡攻擊,宋襄公不聽;楚軍渡河後,目夷又勸趁對方軍隊散亂沒布好發起進攻,宋襄公還是不採納,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我又怎能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呢?” 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腿腳負傷,逃回宋國。泓水一戰,宋國徹底喪失繼續爭霸的希望。

    在晚年,宋襄公資助了在流浪的重耳(晉文公)八十匹馬。後期楚國圍困宋國,晉國救援,晉軍設計退避三舍,大敗楚軍,歷史上稱為城濮之戰,晉文公一躍成為霸主,算是回了宋襄公一報。

    春秋時期,對於那個時代還算有普世法則的背景下,宋襄公以“仁義”之名爭霸,可能是弱小的宋國唯一可以號召諸侯的“實力”了。

  • 2 # 龍澤亞子

    所謂的春秋五霸,

    只不過是後人寫歷史時,

    給他們貼的標籤。

    不同的歷史撰寫人,

    選出的春秋五霸不一樣。

    把宋襄公選為五霸之一的是史記。

    五霸的標準是本身的強大,

    還有當時對其它諸候國的影響。

    春秋時期,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這四位被稱為春秋霸主沒什麼爭議。

    另一位則有選鄭莊公,宋襄公,

    還有選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宋國本為小國,國力不強,

    對其它諸侯也無影響力,

    按說不應有機會被選入五霸之一。

    不過時逢五霸之首齊桓公去世後,

    齊國五公子爭權內亂,

    宋襄公此時藉機幫助太子昭,

    返回齊國成為齊國君王齊孝公。

    因有功於齊孝公,

    宋襄公認為自己有資格成為,

    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

    可惜,其他諸侯國並不這麼認為。

    宋襄公在鹿地首次召集會盟時,

    以盟主自居,得罪齊君楚王。

    導致當年秋天在盂地二次會盟時,

    竟因爭當霸主而被楚國囚禁。

    後賴魯僖公在薄地會見時調停,

    方在同年冬季獲得自由之生。

    宋襄公沒有什麼業績,

    但因他曾有願讓君位,

    給其庶兄目夷的美名;

    又有重諾幫助齊太子,

    繼位平亂的功績;

    還有在泓水之戰中,

    堅持所謂的戰爭禮儀,

    不進攻渡河之敵,

    不打沒布好陣的軍隊,

    的所謂仁義。

    這可能是司馬遷選宋襄公,

    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吧。

  • 3 # 逆著光行走的貓

    應該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地位不存在了,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氏,但宋國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不過宋襄公有兩點依仗,一個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中國人的擁護,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的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得過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搞笑領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