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羽諾池唯
-
2 # 羽諾池唯
馬來西亞的唱片公司瑞華在今年2011又再為小孩推出CD版的<<心痛不再有>>.
上圖:封面,下圖:封底這是一位小孩迷買的小孩CD.以上的小孩精選輯也是馬來西亞的瑞華之前為小孩推出的CD.
以上的小孩CD已經絕版了!
注:這篇文章對臺灣的唱片業做了一個很全面而且較為客觀的回顧整理,轉發至此供喜歡臺灣流行音樂的朋友參考。原作者查不到是誰了,在此對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文章里居然沒有提到當年的一家重量級的唱片公司--歌林,實在是一個重大失誤)
【按】今日,看到網易出了一期專題“滾石唱片30年”,感慨太多。於是,覺得也可以把自己腦海裡的臺灣流行音樂記憶做一個籠統的梳理回顧吧。飛碟、滾石、上華,3只唱片廠標,幾乎就是臺灣流行音樂的全部回憶!致敬!
說明一下,如果要想將整個臺灣八九十年代所有唱片、所有歌手做一個回顧,那幾乎是無法可能、無法想象的!因為實在太多了!優秀的歌手真的太多了。曾經的、改頭換面的、或現在仍存的各大廠牌,EMI科藝百代、福茂、點將、可登、藍白、豐華(主體人員來自飛碟)、大滾、藝能動音、、、由於各種發展原因,唱片業風雲變幻,使人大有桑田滄海之感!21世紀以來的華語歌壇,雖然星光依然熠熠,歌手、歌曲依然多如過江之鯽,但整體質量已難復八九十年代盛況了。而3只最優秀的華語唱片品牌中原本最強大的飛碟唱片,竟然在1995年一片愕然、唏噓中頹然消失(被華納逐步收購變身),原飛碟行政主體及部分歌手轉身成立了豐華唱片。
20世紀90年代,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分別是華納、EMI、BMG和索尼新力。能與這四大抗衡的港臺本土唱片公司是滾石和寶麗金,還有像上華、福茂、飛碟(後來變身豐華)、藝能動音等。後來,冒出了環球唱片,與寶麗金合併之後,擠進了國際唱片公司的隊伍,構成了全球五大唱片集團的格局。與此同時,BMG併購了金點、巨石、藝能動音;EMI代理了豐華;環球借勢併購了正東、福茂、上華等臺灣原本各自獨立的本土唱片公司;於是只剩下了堅守本土的滾石。但是,隨著21世紀網路音樂共享的興起,唱片行業整體步入了低沉!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滾石於近幾年,也開始逐步衰落了。
原三大唱片均是群星燦若星河,致敬我們整個流行音樂回憶、永恆的音樂懷舊吧!除卻香港粵語歌曲及其歌手,以下3組名單幾乎就是港臺華語音樂懷舊的全部物件!
飛碟群星:
王傑、小虎隊及其單飛後、紅孩兒、東方快車、蔡琴、費玉清、鍾鎮濤、方維珍、林志穎、郭富城、劉德華、張雨生、蘇芮、黃鶯鶯、葉歡、蔡幸娟、姜育恆、伊能靜、鄭智化、葉倩文、林子祥、呂方、溫兆倫、張衛健、、、
滾石群星:
齊豫、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黃乙玲、娃娃、小蟲、李麗芬、潘越雲、張震嶽、任賢齊、無印良品、梁靜茹、劉若英、陳昇、金城武、成龍、蘇慧倫、周華健、趙傳、杜德偉、黃品源、莫文蔚、張洪量、五月天、、、
上華群星:
齊秦、黃安、孟庭葦、裘海正、歐陽菲菲、方文琳、許茹芸、熊天平、高勝美、李翊君、動力火車、許美靜、陳明真、迪克牛仔、阮丹青、朱茵、張真、鄭少秋、、、
滾石風格,人文、民謠歌手居多;飛碟風格,偶像、青春歌手居多;上華風格,實力+偶像歌手居多,影視劇歌曲居多!
以下,綜合蒐集整理在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史佔據主要位置的各大唱片資料,一一分述。
1)飛碟唱片--消失的星河
1994年年初,我的住所安裝了衛星電視,可以收到一個叫做“衛視中文臺”的一個電影片道。香港上星,國語播音,面向亞洲的一個電影片道。當時每個禮拜六都有一個節目,叫做“飛碟巨星週末嘉年華”。而每週一到週五,更有一個日播節目“飛碟巨星耀亞洲”。前者是一個娛樂節目,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綜藝節目。後者是一個短短五分鐘的純打歌的果場節目,基本上就是播放飛碟旗下藝人的新歌和訪談。飛碟唱片,在當時的臺灣唱片界,根本就是一個可以把老二踩在腳下的老大,一個可以把亞軍甩離一整圈的冠軍。當年的飛碟,歌手唱片銷量低於5萬張,公司就可以立刻解約。現在的臺灣歌壇,任何唱片銷量超過5萬張,該歌手的唱片公司張燈結綵,歡天喜地,大擺酒宴,以示慶祝。當年的飛碟,同時擁有80末90初在臺灣足以一手遮天的王傑,橫掃亞洲5年的小虎隊,初出茅廬就光芒萬丈的林志穎,香港劉郭二天王,以及張雨生,蘇芮,LA Boyz,葉歡,蔡幸娟,姜育恆,伊能靜,鄭智化,葉倩文,林子祥,等等等NxN多絕對明星。這其中,光王傑一人,前九張專輯的平均銷量高達40萬,這一個數字,由於盜版氾濫的關係,可能永遠也無法被打破了。當時,我們班的幾個同學甚至以為,飛碟唱片就是臺灣的官方唱片公司,只此一家。我差點昏過去....... 在那個年代,雙白金這個數字對飛碟來說,就是一個及格線,一個衡量標而已。1982年,臺灣民歌教父級人物吳楚楚脫離滾石,自己創立了飛碟。建立初期,就找到了蔡琴,蘇芮等超級巨星歌手。之後的發展一路平步青雲,經歷了1988 1989兩年的超級挖寶期之後,儼然成為了臺灣唱片的龍頭老大。當時在臺灣可以和飛碟抗衡的,就只有滾石和寶麗金了。小虎隊在90年代初,絕對是全亞洲最流行的組合。王傑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也是無可爭議的本土之王。後來還有一個小天王林志穎跑來湊熱鬧,再加上劉德華郭富城這兩位香港天王,飛碟的統治力已經高度膨脹。這還不算上那N多個把4白金銷量看作家常便飯的明星歌手們。 “飛碟巨星耀亞洲”,這個節目名字雖然俗了些,但是倒也不假。上個世紀末,臺灣飛碟在被華納國際控股N年後,終於被收購,一個時代從此結束了。而且新東家也沒有看好這個大庭院,好好的一個大宅子,終於......... 現在在這種“百花齊放”的唱片界,恐怕再也不會出現一家像飛碟這樣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唱片公司了。飛碟巨星耀亞洲的時代,也已經滾蛋了。
PS,今日在廣東也有一家臺標一樣的飛碟唱片公司,但跟原來的臺灣飛碟幾乎已無任何關係了。影響也幾乎微乎其微了。
2)滾石唱片--慢慢衰落的貴族
說起滾石唱片,可謂說來話長。相信每一位八九十年代聽中文流行音樂的朋友對“滾石”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節。20年間,滾石唱片代表的不僅僅是臺灣本土最大的唱片公司,它更記錄著整個華語歌壇的流金歲月,記錄著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 1980年,校園民歌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段鍾潭、段鍾沂兄弟創辦了《滾石》雜誌,由於不滿足在版面上單純介紹西洋音樂,萌發了要製作華人自己的流行音樂的想法。就因為這個簡單的初衷,創辦了滾石唱片,唱片交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發行。滾石一開始的元老就有潘越雲,張艾嘉以及之後的齊豫和羅大佑。極具才華和人格魅力的歌手,團結熱情的緊密團隊,原創加上人文的滾石風格,締造了最初滾石至高的起點。羅大佑的《之乎者也》如一顆“流行樂史的原子彈”,在臺島颳起了一股黑色旋風,更堅定了滾石早期創業者繼續探索華人流行音樂的決心。1985年,滾石從日本引進了鐳射唱片技術,生產了首批5張CD。《回聲》成為滾石第一張、同時也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第一張CD唱片。 1988年,滾石成立了旗下的巨石音樂,擁有林隆璇,張信哲等歌手。同時李宗盛、小蟲、陳昇、趙傳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80年代末,滾石成立了友善的狗工作室,推出了趙傳、黃韻玲、張洪量、黃品源等歌手。1989年,海外歸來的羅大佑在香港成立了“音樂工廠”,集合了黃耀明、林夕、花比傲等音樂人制作了《東方之珠》等唱片,同時滾石獲得了杜德偉、梅豔芳的國語唱片製作發行權。從80年代中期開始,滾石几乎網羅了包括香港Beyond在內的港臺流行樂壇的精英,製作人有羅大佑、陳昇、李宗盛、小蟲坐鎮;女歌手方面成功製作了黃鶯鶯、陳淑樺、娃娃、辛曉琪、萬芳等人的專輯;男歌手方面,趙傳、周華健、張信哲、成龍、馬兆駿等人成績頗豐。1989年,張培仁和製作人賈敏恕成立魔巖文化,集合內地的搖滾新勢力在90年代初期相繼推出了黑豹、唐朝、《中國火1》、張楚、何勇等人的專輯,取得空前的社會影響力,滾石的音樂內涵及領域進一步拓展。此時的滾石已達到了鼎盛的顛峰期。 90年代中期,張國榮重返歌壇簽約滾石,林憶蓮、杜德偉加上原來的精兵強將,滾石唱片的陣容無比強大。1996年,魔巖唱片在臺灣正式註冊成立,之後推出了楊乃文、順子、李雨寰、陳綺貞和張震嶽。作為滾石香港品牌的“龍捲風”也成功發行了莫文蔚、Beyond等人的國語專輯。蘇慧倫、劉若英、徐懷鈺等年輕歌手的誕生則暗示著滾石後來的偶像路線。 2000年,隨著經濟蕭條市場惡化,滾石將旗下的各家制作公司整合,“龍捲風”畫上句點,同年底,魔巖唱片的創始人張培仁離開魔巖。2001年,“魔巖”也畫上了句號。其後滾石在北京成立了戰國音樂,在上海也設立了發行部,轉向內地發展。時代變遷,滾石的中流砥柱紛紛淡出或離去。目前滾石唱片留有周華健、任賢齊、梁靜茹、辛曉琪、五月天等原班人馬,另外則以F4的偶像劇形式捧紅了許紹洋、李威等人。但如今的滾石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滾石”自身的品牌內涵無以後繼,最重要的是滾石曾經傲視群雄的強大創作力已蕩然無存,與一般的唱片公司並無二樣。二十年春秋如一夢,滾石如一位拖著疲憊身軀的沒落貴族,積聚著希望,等待著重生……
滾石在市場上和飛碟的纏鬥。當時的格局是兩家已經成為對打的唱片公司,在製作人才、歌手、唱片版權上都有點水火不容的味道,總體上兩家出版的唱片給人的印象是“實力派”和“偶像派”之爭。現在回頭看,這種競爭實際是非常良性的,也因此迎來了臺灣流行音樂最好的豐收季節。滾石和飛碟的纏鬥是有很多趣事可以說說的。唱片版權事件包括:蔡琴原唱的“油麻菜籽”因為版權問題無法收錄在作者李宗盛的專輯之中;李壽全的EP和專輯由兩家唱片公司分別發行;崔健首張專輯的臺灣發行權之爭等等。市場對打事件則包括大家熟知的拿陳昇對抗王傑、拿滾石小子對抗小虎隊等等。兩家互挖簽約歌手更是家常便飯,最瘋狂的舉動當屬兩家互挖臺柱潘越雲和黃鶯鶯,1992兩人分別成立越石音樂工作室和翠禧音樂工作室,卻出人意料地互換了東家,引人側目。只不過好像這兩家都不會包裝對方的旗手,兩位在新公司都有點水土不服。以當時的商業成績看,滾石基本上沒贏過飛碟,而且基本上屬於後手,只有一仗滾石算是贏得漂亮,那就是羅致香港的“過江龍”來臺發展國語唱片事業。在當時飛碟已經經由其對應代理公司華納開始和香港華納合作的情況下,滾石還成功挖到了後者的一些香港歌手、樂隊,包括杜德偉和Beyond等到旗下。由於沒有代理公司的對應制約,滾石還放開手腳網羅各公司體系的香港歌手到臺灣發展,香港華星體系的梅豔芳和林憶蓮、還有飛圖體系的黃凱芹等全都在滾石發片。
今日滾石的一些點滴:
當年滾石推廣的是充滿人文氣息的音樂。若沒有真誠的人,又怎會有這樣的音樂?託福神通廣大的網路,幾十年後,我還可以瞭解當年的情景,同時也看看現在那些“老滾石”都到哪裡去了。張培仁,陳勇志,馬宜中,段鍾潭,林晴朗。這些曾經只出現在文案中的名字突然都有了面孔。他們不再是一些模糊的印象,一堆聽起來很了不起的名字,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這些大人物之外,一路上也有無數的“小人物” - 那些默默無名,現在或曾經開口說過“我在滾石,我很重要”的人們。看他們言語中的縱貫線,滾石,和那個年代,發現雖然錯過了,但是還是能聽到這些當事人的懷念和感慨,足矣。2010年2月18日,第一屆“滾石同學會”在臺北舉行。150多個“老滾石”興致勃勃的去敘舊。有一些至今還是響噹噹的人物:陳昇,黃品源,黃韻玲。大部分則是那些非滾石人都不會知曉的幕後人員。150人中還在滾石的兩個手就能數完。再次因為網路,聽到訊息,看到照片。那晚上有數不完的擁抱,說不完的往事,唱不完的歌。大家還上臺再次高歌一曲《快樂天堂》。升哥開頭,唱兩句忘詞了。小玲接著來,唱了幾句也忘了。最後王新蓮(若不是她當年缺助理,周華健也許就混不進滾石)奔上臺,帶著所有人唱完這首歌。在場的人中,有多少人臉上帶著笑,心中流著淚呢?同學會中, 大家長滾石董事長“二毛” 段鍾沂對大家說,趙傳上次跟他見面時,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以為我會老死在滾石,結果…” 老段說:“很抱歉沒有讓各位在滾石老去。” 流著眼淚,他又說:“讓大夥離鄉背井四方謀生…很抱歉沒有照顧好大家。”看到這些點點滴滴,無法不為之動容。心頭一陣酸,一陣暖。滾石的今日自然不能和過去相比。心裡難免一絲淒涼。但是與其感嘆它的隕落不如感謝它帶來的一切。滾石據有的不光是才華和實力,也許更長久的,它確實是一種充滿了溫情的信仰和擁有著真心的堅持。演藝圈的起伏,難免外界的流言蜚語。曾經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時隔多年才能釋然而對。隕石落地的那一瞬間,也許大石頭不在了,但是被撞擊出來的小石頭們仍然在滾動。
3)上華唱片--逐漸沒落的老虎
上華唱片(What"s music)成立於1985年,最初叫上格與華星,高勝美是上華的第一位歌手,由於高勝美唱片的暢銷,上華積累了大量資金迅速發展,高勝美每年基本上都是在錄音室裡面度過的,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高勝美,也就沒有後來的上華。上格發跡後又成立了華星唱片,兩家公司實際上是兩公司同東家,只是在業務上進行了分工,華星主要負責培養新人,第一位藝人是李翊君,而上格則主要負責影視與錄影帶的業務。從1985至2004年期間上華的幕後音樂人主要有左宏元、陳進興、呂國樑、李富興、黃介文等,這些音樂人為上華打造了一大批實力派出歌手,且以做女歌手為主,旗下歌手基本上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如高勝美、李翊君、陳明真、孟庭葦、張真、左安安許茹芸、熊天平、許美靜、動力火車、迪克牛仔、阮單青、朱茵等,而真正去挖別家的藝人卻很少,但很多跳進上華的卻在上華創造了最輝煌的歷史,如裘海正,從91年至95年一直在上華,且憑著《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創造了最高峰。黃安,在加入上華前只出了一張不出名的專輯,而在91年加入上華92年推出《新鴛鴦蝴蝶夢》後大受歡迎,以後在上華推出的《救姻緣》、《明明知道相思苦》也好評如潮。齊秦這位歌者也更不用說了,在上華期間如魚得水,出版了許多令人感動的作品。許美靜,這位當年在新加坡透過歌唱比賽進入歌壇的歌手,在臺灣多家公司爭取下(包括歌壇大哥李宗盛),出人意料的選擇了上華,結果也在上華取得了成功。黃乙玲,這位臺灣的臺語天后,加入上華後獲得了臺灣的金曲獎,後在上華被度購後相繼加入了其它唱片公司,但總不如意,最近透過一些知名製作人想重新回到原上華人馬的大聚集地華研唱片,可見這位歌后對上華的幕後功臣相當念念不忘,其它還有在上華取得好成績的還有歐陽菲菲、方文玲、陳潔儀等,而很多歌手在離開上華後期望能在其它公司取得更大成績,結果卻不如意,如裘海正、孟庭葦等,有的甚至退出了歌壇。上華在94年以前走的基本上是比較傳統保守的路線,旗下歌手都是有固定支援群的藝人,因此公司也是相當穩固,歌手們也是每年按部就班地發片。93年,為節省成本,原上格與華星合併成為上華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5年開始,由於臺灣音樂市場的競爭與需求,上華開始把眼光放在做新音樂與新歌手上,公司招進了一大批新進的音樂製作人,其中為上華打造出閃亮佳績的上華幕後三劍客劉天健、許常德、袁惟仁就是這個時候進入上華的,由於眾多音樂人的努力與藝人銷售佳績與宣傳資多的大投入下,上華進入了更輝煌的後期時代96至98年都是臺灣唱片公司的大贏家,從95年開始,上華在穩打穩紮的基礎上,每年都推出了新人,不但是在口啤還是市場銷售上都取得了佳績,95年推出許茹芸,96年許美靜、97年熊天平、動力火車、迪克牛仔,98年阮單青,99年黃慧文,2000年,原上華正式壽終正寢,被環球完全併購。而原先上華大家所喜歡的歌手則成了無家的孤兒,不被原公司重視,有的淡出歌壇,有的則完全退出了歌壇,留給歌迷無限的遺憾。但當年上華留給歌迷的無限美好回憶至今都無法驅散,相當懷念。而現在的上華只是一個並在環球,偶爾用其名稱發行一些專輯的音樂經紀公司而已,但成績已不能與當年相喻了。 1999年,原上華的老闆呂燕清、呂世玉及幕後音樂人另起鍋灶創立了唱片的新品牌宇宙唱片與老虎音樂,後因業績未能達到預期進行合併,又在2000年改名為華研國際音樂,從目前華研的發展勢頭來看,繼承了原上華的基本特質,還是以做新人作為基本功,雖然目前的成績還不能與原上華相比,但隨著SHE、JS、張智成、阿桑等新人的不錯成績,也算開了個好頭。
PS,聊一下上華唱片中的影視歌曲。在臺灣華語歌曲的90年代前後,影視歌曲佔了上華音樂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我們熟知的高勝美、李翊君、黃安、張真等歌手的大部分歌曲幾乎都是影視劇歌曲。高勝美堪稱上華前期的大姐大,而中期是孟庭葦,後期以二許“許茹芸、許美靜”獨領風騷。一大批臺灣影視劇如《包青天》、《新白娘子傳奇》、《戲說乾隆》、《風雲雄霸天下》、以及六個夢(婉君、雪珂、青青河邊草等)等幾乎全部瓊瑤劇等等,都與上華音樂密不可分。臺灣影視劇另外一塊,臺灣金牌製作人楊佩佩的一大批武俠影視劇,則幾乎全部使用滾石唱片的音樂,如成龍、李麗芬、周華健、任賢齊等,可從一些唱片如《滾石精裝大戲》等的曲目做一瞭解。
4)臺灣20世紀80、90年代其他各大有影響的唱片品牌:豐華、福茂、點將、可登、藍白、EMI百代等。
豐華唱片--飛碟的後身。
臺灣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Forward Music)的前身是曾經赫赫有名的飛碟唱片。臺灣唱片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當年校園民歌運動成員之一的彭國華,與吳楚楚創辦了臺灣著名的本土廠牌飛碟唱片,推出了蘇芮、小虎隊、張雨生、鄭智化、姜育恆、呂方等一大批才華橫溢影響巨大的歌手。在飛碟被華納收購後,彭國華於1995年一手創辦了豐華唱片。豐華唱片大部分成員由飛碟唱片的原班人馬組成。飛碟旗下我們一貫熟悉的張雨生、蘇芮、林志穎、歐陽菲菲等歌手紛紛加盟豐華唱片,原飛碟的音樂人陳樂融、陳志遠、陳復明等也統統效力於其下。而真正令豐華唱片展露頭角無限風光的則是,1996年張雨生打造下的天后張惠妹的誕生。張惠妹為豐華唱片帶來了第一次的躍進與輝煌! 豐華唱片是一個完全由本土發跡的廠牌。提到豐華,不能不說到橫跨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廣播圈三棲的“小燕家族”。的確,豐華唱片與藝界常青樹張小燕有很深的淵源。小燕姐兼管豐華唱片和東風衛視,又經營“小燕家族”,發掘過張惠妹、陶晶瑩等眾多當紅藝人。同時,“小燕家族”以其彈性的內部制度,節奏明快的企業文化,融洽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賦予了一家唱片公司更深層次的企業內涵。 目前,豐華唱片擁有張清芳、黃舒駿、陶晶瑩、費翔、黃磊、曾寶儀、卜學亮、黃子佼等眾多藝人,近兩年挖掘培養的范逸臣、殷悅也有不錯反響。如同“小燕家族”的品牌,豐華唱片的藝人也以良好的親和力,形成了富於人文氣息的公司整體。在音樂製作方面,豐華更精於對藝人各自個性特質的量體裁衣,例如以人文性著稱的黃磊和張清芳,和靈氣逼人的陶晶瑩。在唱片業一片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豐華唱片依然有條不紊,塑造著一個接一個成功的藝人。
福茂唱片--一路平平
臺灣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於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元老張耕宇至今仍擔任福茂唱片的總經理。1986年,福茂唱片成立國語部,簽下第一位簽約歌手庾澄慶。首張專輯《傷心歌手》之後,庾澄慶的《讓我一次愛個夠》取得了更大的突破,標誌著福茂唱片影響力逐步擴大。90年代初的福茂唱片可謂高手雲集,既有創作出眾的庾澄慶、林隆旋,也有實力唱將蘇芮、文章、張鎬哲、辛曉琪、邰正宵等,創作才子黃舒駿的到來更讓福茂唱片躋身臺灣本土實力唱片公司之林。另外福茂唱片音樂人楊明煌成功製作了王菲的第二張國語專輯《天空》,94年率先與內地歌手那英簽約,都傳為樂壇佳話。福茂唱片另一個不能忽略的人物是李亞明。作為福茂唱片的原音樂總監,李亞明享有“新人教父”之稱,自己成立了“吾耳族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捧紅過范曉萱、周蕙、川島茉樹代、祝釩剛等藝人。90年代中期是福茂唱片的分水嶺,范曉萱的空前成功使福茂唱片達到鼎盛。推出金童玉女范曉萱、王力宏與蟑螂合唱團,福茂唱片開始了它的偶像路線。范曉萱、王力宏離開後,除了新人周蕙的成功企劃,福茂唱片顯得大不如前。如今,福茂唱片旗下藝人有周蕙、蘇永康、范瑋琪、張韶涵、何耀珊、徐婕兒、宋新妮等,依舊熟練的打造著新一代的年輕偶像。新人雖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福茂唱片的音樂路線還是略微單一,從公司規模的限制及整體效果上看,距離當年仍有不小差距。
點將股份有限公司(點將唱片)。
成立於80年代的臺灣唱片公司,曾推出張清芳、曾淑勤、優客李林、江淑娜、蔡琴、林慧萍、伍思凱、鄭智化等著名歌手的專輯,1996年被國際唱片大牌EMI成功收購。
可登唱片。臺灣80年代很紅的本土唱片。曾經有很多著名歌手及製作人:陳復明、黃小琥、鄭智化、紅唇族、黃大煒、伍思凱、于臺煙、薛嶽、鈕大可、甚至莫少聰等。但因80年代即停止運營,現在資料較少了。
藍白唱片。也是臺灣80年代一家不錯的公司。藍白3臺柱是指潘美辰、方季惟、周子寒三人,其他還有王中平、林芸、江念庭、何映達、千百惠、黃大軍等。
科藝百代(EMI百代)唱片公司。是EMI是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在臺灣的子公司。不說現在,在華語歌壇的20世紀90年代時期,著名歌手有:張宇、巫啟賢、張信哲、張清芳等。
藝能動音,是一家香港及臺灣的唱片公司,香港分公司於1990年成立,臺灣分公司於1995年成立。曾經被EMI及華納唱片收購,但多次易手。直到1996年被BMG收購,1998年結業,部份歌手轉到BMG唱片繼續發行。在90年代,其下的著名歌手有:梁朝偉、鍾漢良、游鴻明、黎姿等。
相關內容
- 張學友和劉德華誰的名氣高?
- 四大天王中的郭富城最能跳,張學友最能唱,黎明最能演,那你覺得劉德華最擅長哪一方面?
- 劉德華張學友黎明三人的成就能否超越世界舞王郭富城?
- 為什麼張學友被稱為歌神,但比起劉德華的影響力還是感覺差那麼一點呢?
- 四大天王裡,有人說張學友最能唱,郭富城最能跳,黎明最能演,劉德華最會什麼?你認為呢?
- 有人說郭富城、張學友、黎明能當上四大天王,是得益於劉德華的提拔,對此你怎麼看?
- 張學友和劉德華,誰對歌壇的貢獻大?你怎麼看?
- 有人說郭富城走紅的速度是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這三人都無法達到的,你怎麼看?
- 劉德華、張學友、張國榮、譚詠麟,在流行音樂裡誰的影響力更大?
- 劉德華,黎明,郭富城這三人的唱歌水平和亞洲歌神張學友比怎麼樣?
馬來西亞的唱片公司瑞華在今年2011又再為小孩推出CD版的<<心痛不再有>>.
上圖:封面,下圖:封底這是一位小孩迷買的小孩CD.以上的小孩精選輯也是馬來西亞的瑞華之前為小孩推出的CD.
以上的小孩CD已經絕版了!
注:這篇文章對臺灣的唱片業做了一個很全面而且較為客觀的回顧整理,轉發至此供喜歡臺灣流行音樂的朋友參考。原作者查不到是誰了,在此對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謝!(文章里居然沒有提到當年的一家重量級的唱片公司--歌林,實在是一個重大失誤)
【按】今日,看到網易出了一期專題“滾石唱片30年”,感慨太多。於是,覺得也可以把自己腦海裡的臺灣流行音樂記憶做一個籠統的梳理回顧吧。飛碟、滾石、上華,3只唱片廠標,幾乎就是臺灣流行音樂的全部回憶!致敬!
說明一下,如果要想將整個臺灣八九十年代所有唱片、所有歌手做一個回顧,那幾乎是無法可能、無法想象的!因為實在太多了!優秀的歌手真的太多了。曾經的、改頭換面的、或現在仍存的各大廠牌,EMI科藝百代、福茂、點將、可登、藍白、豐華(主體人員來自飛碟)、大滾、藝能動音、、、由於各種發展原因,唱片業風雲變幻,使人大有桑田滄海之感!21世紀以來的華語歌壇,雖然星光依然熠熠,歌手、歌曲依然多如過江之鯽,但整體質量已難復八九十年代盛況了。而3只最優秀的華語唱片品牌中原本最強大的飛碟唱片,竟然在1995年一片愕然、唏噓中頹然消失(被華納逐步收購變身),原飛碟行政主體及部分歌手轉身成立了豐華唱片。
20世紀90年代,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分別是華納、EMI、BMG和索尼新力。能與這四大抗衡的港臺本土唱片公司是滾石和寶麗金,還有像上華、福茂、飛碟(後來變身豐華)、藝能動音等。後來,冒出了環球唱片,與寶麗金合併之後,擠進了國際唱片公司的隊伍,構成了全球五大唱片集團的格局。與此同時,BMG併購了金點、巨石、藝能動音;EMI代理了豐華;環球借勢併購了正東、福茂、上華等臺灣原本各自獨立的本土唱片公司;於是只剩下了堅守本土的滾石。但是,隨著21世紀網路音樂共享的興起,唱片行業整體步入了低沉!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滾石於近幾年,也開始逐步衰落了。
原三大唱片均是群星燦若星河,致敬我們整個流行音樂回憶、永恆的音樂懷舊吧!除卻香港粵語歌曲及其歌手,以下3組名單幾乎就是港臺華語音樂懷舊的全部物件!
飛碟群星:
王傑、小虎隊及其單飛後、紅孩兒、東方快車、蔡琴、費玉清、鍾鎮濤、方維珍、林志穎、郭富城、劉德華、張雨生、蘇芮、黃鶯鶯、葉歡、蔡幸娟、姜育恆、伊能靜、鄭智化、葉倩文、林子祥、呂方、溫兆倫、張衛健、、、
滾石群星:
齊豫、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黃乙玲、娃娃、小蟲、李麗芬、潘越雲、張震嶽、任賢齊、無印良品、梁靜茹、劉若英、陳昇、金城武、成龍、蘇慧倫、周華健、趙傳、杜德偉、黃品源、莫文蔚、張洪量、五月天、、、
上華群星:
齊秦、黃安、孟庭葦、裘海正、歐陽菲菲、方文琳、許茹芸、熊天平、高勝美、李翊君、動力火車、許美靜、陳明真、迪克牛仔、阮丹青、朱茵、張真、鄭少秋、、、
滾石風格,人文、民謠歌手居多;飛碟風格,偶像、青春歌手居多;上華風格,實力+偶像歌手居多,影視劇歌曲居多!
以下,綜合蒐集整理在臺灣華語流行音樂史佔據主要位置的各大唱片資料,一一分述。
1)飛碟唱片--消失的星河
1994年年初,我的住所安裝了衛星電視,可以收到一個叫做“衛視中文臺”的一個電影片道。香港上星,國語播音,面向亞洲的一個電影片道。當時每個禮拜六都有一個節目,叫做“飛碟巨星週末嘉年華”。而每週一到週五,更有一個日播節目“飛碟巨星耀亞洲”。前者是一個娛樂節目,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綜藝節目。後者是一個短短五分鐘的純打歌的果場節目,基本上就是播放飛碟旗下藝人的新歌和訪談。飛碟唱片,在當時的臺灣唱片界,根本就是一個可以把老二踩在腳下的老大,一個可以把亞軍甩離一整圈的冠軍。當年的飛碟,歌手唱片銷量低於5萬張,公司就可以立刻解約。現在的臺灣歌壇,任何唱片銷量超過5萬張,該歌手的唱片公司張燈結綵,歡天喜地,大擺酒宴,以示慶祝。當年的飛碟,同時擁有80末90初在臺灣足以一手遮天的王傑,橫掃亞洲5年的小虎隊,初出茅廬就光芒萬丈的林志穎,香港劉郭二天王,以及張雨生,蘇芮,LA Boyz,葉歡,蔡幸娟,姜育恆,伊能靜,鄭智化,葉倩文,林子祥,等等等NxN多絕對明星。這其中,光王傑一人,前九張專輯的平均銷量高達40萬,這一個數字,由於盜版氾濫的關係,可能永遠也無法被打破了。當時,我們班的幾個同學甚至以為,飛碟唱片就是臺灣的官方唱片公司,只此一家。我差點昏過去....... 在那個年代,雙白金這個數字對飛碟來說,就是一個及格線,一個衡量標而已。1982年,臺灣民歌教父級人物吳楚楚脫離滾石,自己創立了飛碟。建立初期,就找到了蔡琴,蘇芮等超級巨星歌手。之後的發展一路平步青雲,經歷了1988 1989兩年的超級挖寶期之後,儼然成為了臺灣唱片的龍頭老大。當時在臺灣可以和飛碟抗衡的,就只有滾石和寶麗金了。小虎隊在90年代初,絕對是全亞洲最流行的組合。王傑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也是無可爭議的本土之王。後來還有一個小天王林志穎跑來湊熱鬧,再加上劉德華郭富城這兩位香港天王,飛碟的統治力已經高度膨脹。這還不算上那N多個把4白金銷量看作家常便飯的明星歌手們。 “飛碟巨星耀亞洲”,這個節目名字雖然俗了些,但是倒也不假。上個世紀末,臺灣飛碟在被華納國際控股N年後,終於被收購,一個時代從此結束了。而且新東家也沒有看好這個大庭院,好好的一個大宅子,終於......... 現在在這種“百花齊放”的唱片界,恐怕再也不會出現一家像飛碟這樣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唱片公司了。飛碟巨星耀亞洲的時代,也已經滾蛋了。
PS,今日在廣東也有一家臺標一樣的飛碟唱片公司,但跟原來的臺灣飛碟幾乎已無任何關係了。影響也幾乎微乎其微了。
2)滾石唱片--慢慢衰落的貴族
說起滾石唱片,可謂說來話長。相信每一位八九十年代聽中文流行音樂的朋友對“滾石”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節。20年間,滾石唱片代表的不僅僅是臺灣本土最大的唱片公司,它更記錄著整個華語歌壇的流金歲月,記錄著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 1980年,校園民歌運動的積極參與者段鍾潭、段鍾沂兄弟創辦了《滾石》雜誌,由於不滿足在版面上單純介紹西洋音樂,萌發了要製作華人自己的流行音樂的想法。就因為這個簡單的初衷,創辦了滾石唱片,唱片交由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發行。滾石一開始的元老就有潘越雲,張艾嘉以及之後的齊豫和羅大佑。極具才華和人格魅力的歌手,團結熱情的緊密團隊,原創加上人文的滾石風格,締造了最初滾石至高的起點。羅大佑的《之乎者也》如一顆“流行樂史的原子彈”,在臺島颳起了一股黑色旋風,更堅定了滾石早期創業者繼續探索華人流行音樂的決心。1985年,滾石從日本引進了鐳射唱片技術,生產了首批5張CD。《回聲》成為滾石第一張、同時也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第一張CD唱片。 1988年,滾石成立了旗下的巨石音樂,擁有林隆璇,張信哲等歌手。同時李宗盛、小蟲、陳昇、趙傳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80年代末,滾石成立了友善的狗工作室,推出了趙傳、黃韻玲、張洪量、黃品源等歌手。1989年,海外歸來的羅大佑在香港成立了“音樂工廠”,集合了黃耀明、林夕、花比傲等音樂人制作了《東方之珠》等唱片,同時滾石獲得了杜德偉、梅豔芳的國語唱片製作發行權。從80年代中期開始,滾石几乎網羅了包括香港Beyond在內的港臺流行樂壇的精英,製作人有羅大佑、陳昇、李宗盛、小蟲坐鎮;女歌手方面成功製作了黃鶯鶯、陳淑樺、娃娃、辛曉琪、萬芳等人的專輯;男歌手方面,趙傳、周華健、張信哲、成龍、馬兆駿等人成績頗豐。1989年,張培仁和製作人賈敏恕成立魔巖文化,集合內地的搖滾新勢力在90年代初期相繼推出了黑豹、唐朝、《中國火1》、張楚、何勇等人的專輯,取得空前的社會影響力,滾石的音樂內涵及領域進一步拓展。此時的滾石已達到了鼎盛的顛峰期。 90年代中期,張國榮重返歌壇簽約滾石,林憶蓮、杜德偉加上原來的精兵強將,滾石唱片的陣容無比強大。1996年,魔巖唱片在臺灣正式註冊成立,之後推出了楊乃文、順子、李雨寰、陳綺貞和張震嶽。作為滾石香港品牌的“龍捲風”也成功發行了莫文蔚、Beyond等人的國語專輯。蘇慧倫、劉若英、徐懷鈺等年輕歌手的誕生則暗示著滾石後來的偶像路線。 2000年,隨著經濟蕭條市場惡化,滾石將旗下的各家制作公司整合,“龍捲風”畫上句點,同年底,魔巖唱片的創始人張培仁離開魔巖。2001年,“魔巖”也畫上了句號。其後滾石在北京成立了戰國音樂,在上海也設立了發行部,轉向內地發展。時代變遷,滾石的中流砥柱紛紛淡出或離去。目前滾石唱片留有周華健、任賢齊、梁靜茹、辛曉琪、五月天等原班人馬,另外則以F4的偶像劇形式捧紅了許紹洋、李威等人。但如今的滾石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滾石”自身的品牌內涵無以後繼,最重要的是滾石曾經傲視群雄的強大創作力已蕩然無存,與一般的唱片公司並無二樣。二十年春秋如一夢,滾石如一位拖著疲憊身軀的沒落貴族,積聚著希望,等待著重生……
滾石在市場上和飛碟的纏鬥。當時的格局是兩家已經成為對打的唱片公司,在製作人才、歌手、唱片版權上都有點水火不容的味道,總體上兩家出版的唱片給人的印象是“實力派”和“偶像派”之爭。現在回頭看,這種競爭實際是非常良性的,也因此迎來了臺灣流行音樂最好的豐收季節。滾石和飛碟的纏鬥是有很多趣事可以說說的。唱片版權事件包括:蔡琴原唱的“油麻菜籽”因為版權問題無法收錄在作者李宗盛的專輯之中;李壽全的EP和專輯由兩家唱片公司分別發行;崔健首張專輯的臺灣發行權之爭等等。市場對打事件則包括大家熟知的拿陳昇對抗王傑、拿滾石小子對抗小虎隊等等。兩家互挖簽約歌手更是家常便飯,最瘋狂的舉動當屬兩家互挖臺柱潘越雲和黃鶯鶯,1992兩人分別成立越石音樂工作室和翠禧音樂工作室,卻出人意料地互換了東家,引人側目。只不過好像這兩家都不會包裝對方的旗手,兩位在新公司都有點水土不服。以當時的商業成績看,滾石基本上沒贏過飛碟,而且基本上屬於後手,只有一仗滾石算是贏得漂亮,那就是羅致香港的“過江龍”來臺發展國語唱片事業。在當時飛碟已經經由其對應代理公司華納開始和香港華納合作的情況下,滾石還成功挖到了後者的一些香港歌手、樂隊,包括杜德偉和Beyond等到旗下。由於沒有代理公司的對應制約,滾石還放開手腳網羅各公司體系的香港歌手到臺灣發展,香港華星體系的梅豔芳和林憶蓮、還有飛圖體系的黃凱芹等全都在滾石發片。
今日滾石的一些點滴:
當年滾石推廣的是充滿人文氣息的音樂。若沒有真誠的人,又怎會有這樣的音樂?託福神通廣大的網路,幾十年後,我還可以瞭解當年的情景,同時也看看現在那些“老滾石”都到哪裡去了。張培仁,陳勇志,馬宜中,段鍾潭,林晴朗。這些曾經只出現在文案中的名字突然都有了面孔。他們不再是一些模糊的印象,一堆聽起來很了不起的名字,他們都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這些大人物之外,一路上也有無數的“小人物” - 那些默默無名,現在或曾經開口說過“我在滾石,我很重要”的人們。看他們言語中的縱貫線,滾石,和那個年代,發現雖然錯過了,但是還是能聽到這些當事人的懷念和感慨,足矣。2010年2月18日,第一屆“滾石同學會”在臺北舉行。150多個“老滾石”興致勃勃的去敘舊。有一些至今還是響噹噹的人物:陳昇,黃品源,黃韻玲。大部分則是那些非滾石人都不會知曉的幕後人員。150人中還在滾石的兩個手就能數完。再次因為網路,聽到訊息,看到照片。那晚上有數不完的擁抱,說不完的往事,唱不完的歌。大家還上臺再次高歌一曲《快樂天堂》。升哥開頭,唱兩句忘詞了。小玲接著來,唱了幾句也忘了。最後王新蓮(若不是她當年缺助理,周華健也許就混不進滾石)奔上臺,帶著所有人唱完這首歌。在場的人中,有多少人臉上帶著笑,心中流著淚呢?同學會中, 大家長滾石董事長“二毛” 段鍾沂對大家說,趙傳上次跟他見面時,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以為我會老死在滾石,結果…” 老段說:“很抱歉沒有讓各位在滾石老去。” 流著眼淚,他又說:“讓大夥離鄉背井四方謀生…很抱歉沒有照顧好大家。”看到這些點點滴滴,無法不為之動容。心頭一陣酸,一陣暖。滾石的今日自然不能和過去相比。心裡難免一絲淒涼。但是與其感嘆它的隕落不如感謝它帶來的一切。滾石據有的不光是才華和實力,也許更長久的,它確實是一種充滿了溫情的信仰和擁有著真心的堅持。演藝圈的起伏,難免外界的流言蜚語。曾經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時隔多年才能釋然而對。隕石落地的那一瞬間,也許大石頭不在了,但是被撞擊出來的小石頭們仍然在滾動。
3)上華唱片--逐漸沒落的老虎
上華唱片(What"s music)成立於1985年,最初叫上格與華星,高勝美是上華的第一位歌手,由於高勝美唱片的暢銷,上華積累了大量資金迅速發展,高勝美每年基本上都是在錄音室裡面度過的,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高勝美,也就沒有後來的上華。上格發跡後又成立了華星唱片,兩家公司實際上是兩公司同東家,只是在業務上進行了分工,華星主要負責培養新人,第一位藝人是李翊君,而上格則主要負責影視與錄影帶的業務。從1985至2004年期間上華的幕後音樂人主要有左宏元、陳進興、呂國樑、李富興、黃介文等,這些音樂人為上華打造了一大批實力派出歌手,且以做女歌手為主,旗下歌手基本上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如高勝美、李翊君、陳明真、孟庭葦、張真、左安安許茹芸、熊天平、許美靜、動力火車、迪克牛仔、阮單青、朱茵等,而真正去挖別家的藝人卻很少,但很多跳進上華的卻在上華創造了最輝煌的歷史,如裘海正,從91年至95年一直在上華,且憑著《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創造了最高峰。黃安,在加入上華前只出了一張不出名的專輯,而在91年加入上華92年推出《新鴛鴦蝴蝶夢》後大受歡迎,以後在上華推出的《救姻緣》、《明明知道相思苦》也好評如潮。齊秦這位歌者也更不用說了,在上華期間如魚得水,出版了許多令人感動的作品。許美靜,這位當年在新加坡透過歌唱比賽進入歌壇的歌手,在臺灣多家公司爭取下(包括歌壇大哥李宗盛),出人意料的選擇了上華,結果也在上華取得了成功。黃乙玲,這位臺灣的臺語天后,加入上華後獲得了臺灣的金曲獎,後在上華被度購後相繼加入了其它唱片公司,但總不如意,最近透過一些知名製作人想重新回到原上華人馬的大聚集地華研唱片,可見這位歌后對上華的幕後功臣相當念念不忘,其它還有在上華取得好成績的還有歐陽菲菲、方文玲、陳潔儀等,而很多歌手在離開上華後期望能在其它公司取得更大成績,結果卻不如意,如裘海正、孟庭葦等,有的甚至退出了歌壇。上華在94年以前走的基本上是比較傳統保守的路線,旗下歌手都是有固定支援群的藝人,因此公司也是相當穩固,歌手們也是每年按部就班地發片。93年,為節省成本,原上格與華星合併成為上華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95年開始,由於臺灣音樂市場的競爭與需求,上華開始把眼光放在做新音樂與新歌手上,公司招進了一大批新進的音樂製作人,其中為上華打造出閃亮佳績的上華幕後三劍客劉天健、許常德、袁惟仁就是這個時候進入上華的,由於眾多音樂人的努力與藝人銷售佳績與宣傳資多的大投入下,上華進入了更輝煌的後期時代96至98年都是臺灣唱片公司的大贏家,從95年開始,上華在穩打穩紮的基礎上,每年都推出了新人,不但是在口啤還是市場銷售上都取得了佳績,95年推出許茹芸,96年許美靜、97年熊天平、動力火車、迪克牛仔,98年阮單青,99年黃慧文,2000年,原上華正式壽終正寢,被環球完全併購。而原先上華大家所喜歡的歌手則成了無家的孤兒,不被原公司重視,有的淡出歌壇,有的則完全退出了歌壇,留給歌迷無限的遺憾。但當年上華留給歌迷的無限美好回憶至今都無法驅散,相當懷念。而現在的上華只是一個並在環球,偶爾用其名稱發行一些專輯的音樂經紀公司而已,但成績已不能與當年相喻了。 1999年,原上華的老闆呂燕清、呂世玉及幕後音樂人另起鍋灶創立了唱片的新品牌宇宙唱片與老虎音樂,後因業績未能達到預期進行合併,又在2000年改名為華研國際音樂,從目前華研的發展勢頭來看,繼承了原上華的基本特質,還是以做新人作為基本功,雖然目前的成績還不能與原上華相比,但隨著SHE、JS、張智成、阿桑等新人的不錯成績,也算開了個好頭。
PS,聊一下上華唱片中的影視歌曲。在臺灣華語歌曲的90年代前後,影視歌曲佔了上華音樂的很大一部分。比如我們熟知的高勝美、李翊君、黃安、張真等歌手的大部分歌曲幾乎都是影視劇歌曲。高勝美堪稱上華前期的大姐大,而中期是孟庭葦,後期以二許“許茹芸、許美靜”獨領風騷。一大批臺灣影視劇如《包青天》、《新白娘子傳奇》、《戲說乾隆》、《風雲雄霸天下》、以及六個夢(婉君、雪珂、青青河邊草等)等幾乎全部瓊瑤劇等等,都與上華音樂密不可分。臺灣影視劇另外一塊,臺灣金牌製作人楊佩佩的一大批武俠影視劇,則幾乎全部使用滾石唱片的音樂,如成龍、李麗芬、周華健、任賢齊等,可從一些唱片如《滾石精裝大戲》等的曲目做一瞭解。
4)臺灣20世紀80、90年代其他各大有影響的唱片品牌:豐華、福茂、點將、可登、藍白、EMI百代等。
豐華唱片--飛碟的後身。
臺灣豐華唱片股份有限公司(Forward Music)的前身是曾經赫赫有名的飛碟唱片。臺灣唱片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當年校園民歌運動成員之一的彭國華,與吳楚楚創辦了臺灣著名的本土廠牌飛碟唱片,推出了蘇芮、小虎隊、張雨生、鄭智化、姜育恆、呂方等一大批才華橫溢影響巨大的歌手。在飛碟被華納收購後,彭國華於1995年一手創辦了豐華唱片。豐華唱片大部分成員由飛碟唱片的原班人馬組成。飛碟旗下我們一貫熟悉的張雨生、蘇芮、林志穎、歐陽菲菲等歌手紛紛加盟豐華唱片,原飛碟的音樂人陳樂融、陳志遠、陳復明等也統統效力於其下。而真正令豐華唱片展露頭角無限風光的則是,1996年張雨生打造下的天后張惠妹的誕生。張惠妹為豐華唱片帶來了第一次的躍進與輝煌! 豐華唱片是一個完全由本土發跡的廠牌。提到豐華,不能不說到橫跨無線電視、有線電視、廣播圈三棲的“小燕家族”。的確,豐華唱片與藝界常青樹張小燕有很深的淵源。小燕姐兼管豐華唱片和東風衛視,又經營“小燕家族”,發掘過張惠妹、陶晶瑩等眾多當紅藝人。同時,“小燕家族”以其彈性的內部制度,節奏明快的企業文化,融洽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凝聚力,賦予了一家唱片公司更深層次的企業內涵。 目前,豐華唱片擁有張清芳、黃舒駿、陶晶瑩、費翔、黃磊、曾寶儀、卜學亮、黃子佼等眾多藝人,近兩年挖掘培養的范逸臣、殷悅也有不錯反響。如同“小燕家族”的品牌,豐華唱片的藝人也以良好的親和力,形成了富於人文氣息的公司整體。在音樂製作方面,豐華更精於對藝人各自個性特質的量體裁衣,例如以人文性著稱的黃磊和張清芳,和靈氣逼人的陶晶瑩。在唱片業一片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豐華唱片依然有條不紊,塑造著一個接一個成功的藝人。
福茂唱片--一路平平
臺灣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於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元老張耕宇至今仍擔任福茂唱片的總經理。1986年,福茂唱片成立國語部,簽下第一位簽約歌手庾澄慶。首張專輯《傷心歌手》之後,庾澄慶的《讓我一次愛個夠》取得了更大的突破,標誌著福茂唱片影響力逐步擴大。90年代初的福茂唱片可謂高手雲集,既有創作出眾的庾澄慶、林隆旋,也有實力唱將蘇芮、文章、張鎬哲、辛曉琪、邰正宵等,創作才子黃舒駿的到來更讓福茂唱片躋身臺灣本土實力唱片公司之林。另外福茂唱片音樂人楊明煌成功製作了王菲的第二張國語專輯《天空》,94年率先與內地歌手那英簽約,都傳為樂壇佳話。福茂唱片另一個不能忽略的人物是李亞明。作為福茂唱片的原音樂總監,李亞明享有“新人教父”之稱,自己成立了“吾耳族娛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捧紅過范曉萱、周蕙、川島茉樹代、祝釩剛等藝人。90年代中期是福茂唱片的分水嶺,范曉萱的空前成功使福茂唱片達到鼎盛。推出金童玉女范曉萱、王力宏與蟑螂合唱團,福茂唱片開始了它的偶像路線。范曉萱、王力宏離開後,除了新人周蕙的成功企劃,福茂唱片顯得大不如前。如今,福茂唱片旗下藝人有周蕙、蘇永康、范瑋琪、張韶涵、何耀珊、徐婕兒、宋新妮等,依舊熟練的打造著新一代的年輕偶像。新人雖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福茂唱片的音樂路線還是略微單一,從公司規模的限制及整體效果上看,距離當年仍有不小差距。
點將股份有限公司(點將唱片)。
成立於80年代的臺灣唱片公司,曾推出張清芳、曾淑勤、優客李林、江淑娜、蔡琴、林慧萍、伍思凱、鄭智化等著名歌手的專輯,1996年被國際唱片大牌EMI成功收購。
可登唱片。臺灣80年代很紅的本土唱片。曾經有很多著名歌手及製作人:陳復明、黃小琥、鄭智化、紅唇族、黃大煒、伍思凱、于臺煙、薛嶽、鈕大可、甚至莫少聰等。但因80年代即停止運營,現在資料較少了。
藍白唱片。也是臺灣80年代一家不錯的公司。藍白3臺柱是指潘美辰、方季惟、周子寒三人,其他還有王中平、林芸、江念庭、何映達、千百惠、黃大軍等。
科藝百代(EMI百代)唱片公司。是EMI是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在臺灣的子公司。不說現在,在華語歌壇的20世紀90年代時期,著名歌手有:張宇、巫啟賢、張信哲、張清芳等。
藝能動音,是一家香港及臺灣的唱片公司,香港分公司於1990年成立,臺灣分公司於1995年成立。曾經被EMI及華納唱片收購,但多次易手。直到1996年被BMG收購,1998年結業,部份歌手轉到BMG唱片繼續發行。在90年代,其下的著名歌手有:梁朝偉、鍾漢良、游鴻明、黎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