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挺好玩

    法正有點像加強版的郭嘉,他們都屬於那種放蕩不羈,且深得主公信任。不同的是,郭嘉更像謀臣,法正更像“欽差大臣”,他是直接幫劉備做一些事兒的。

    很多時候諸葛丞相都勸不了的,法正能勸下來

    赤壁大戰後曹操說:假若郭奉孝還活著,何至於此啊。法正死以後劉備非常固執,尤其是劉備要先罰荊州,蜀漢方面不是一個人說“倘若法正或者,一定能勸得住主公”,可見一斑。

    法正出政策,諸葛丞相大多配合

    入蜀以後,法正屬於幫劉備制定政策的文臣,反而是諸葛亮負責具體實施。甚至很大程度上,諸葛丞相會像法正“彙報”工作。(執行工作的與制定政策的交流實際工作推動時的進展)諸葛丞相真正執掌蜀漢大權,是在劉備託孤以後。

    軍事才能五五開,並沒有超越諸葛丞相

    法正幫助黃忠斬殺了夏侯淵,反而是諸葛丞相的戰例更多一點。

  • 2 # 京華新媒體

    如果單純比較軍事才能的話,法正的確勝過諸葛亮。我把諸葛亮、龐統和法正放在一起,大家看看我分析的有沒有道理。

    諸葛亮與龐統、法正在對待荊州的問題上有重大分歧。後來的事實證明,龐統和法正是對的,諸葛亮是錯的。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在北方一直被曹操追殺。無奈之下,只得南下投奔荊州劉表,暫且安身。

    曹操因為在北方還忙著跟袁紹以及袁紹的兒子們爭奪冀青幽並四郡,一直沒有機會南下攻打劉表、劉備和孫權。

    劉備藉此機會在荊州廣施恩德,逐漸有了一些名氣。

    司馬徽和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說二人乃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劉備慕名前往,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並進獻《隆中對》,為劉備謀劃天下。

    《隆中對》是個大戰略,是一個理想化三分天下的藍圖,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首先,荊州怎麼拿下?

    其次,益州怎麼奪取?

    再次,漢中如何攻佔?

    最後,什麼時候叫天下大變?

    這些條件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哪怕全部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實現,劉備難道就能保證打敗曹魏,恢復漢室嗎?

    我看未必。

    最後的結果也驗證了《隆中對》其實就是一個夢想藍圖,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所以,龐統來到劉備軍中後,他與劉備的關係與日俱增,至少在帶兵打仗,出謀劃策方面,劉備更願意聽從龐統的建議。而龐統也有一個理論,我認為龐統的理論要勝過諸葛亮的《隆中對》。

    龐統認為荊州經過戰亂後,物資匱乏,人員稀少,況且北有曹操虎視眈眈盯著、東有孫權狼子野心覬覦,是四戰之地,很難堅守。龐統建議捨棄荊州,全力攻取益州和漢中以及隴上等地,秣兵歷馬,等實力強大了再奪取天下即可。這跟劉邦當漢中王與項羽爭奪天下的狀況相似。

    劉備好不容易得到荊南四郡還有從孫權那裡借的南郡,漂泊半生的他怎麼捨得輕易放棄?

    所以,他還是堅持隆中對的戰略,荊州派重兵把守。他剛入川時,只帶了軍師龐統和大將黃忠和魏延等少量兵馬,而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大部分人才和兵馬留在了荊州。

    但是,將少兵寡的劉備在攻打西川劉璋時困難重重,在龐統沒死之前,他就已經下令讓荊州的諸葛亮、張飛和趙雲領兵入川相助。荊州只留下關羽等少數人留守,給了孫權可乘之機。

    這就犯了兵家之大忌—兵力不足還分兵多處。

    兵力本來就不夠,再調集重兵進川,荊州防務捉襟見肘。孫權兩次偷襲荊州都獲得成功,就可以看出當初諸葛亮隆中對的缺點有多大,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龐統觀點的正確性。

    其實,法正在決定投靠劉備時,他的想法其實和龐統類似,都是建議放棄荊州,全力攻取益州和漢中以及雍、涼等地的。

    劉備兵力不足,只能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所以,最理想的模式就是,關羽在劉備奪取漢中後,迅速把荊州交接給孫權,真正實現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大戰略規劃,關羽然後領兵入川或者進入漢中。

    只要人在,什麼都會有;人不在,要地又有何用?

    劉備打仗更願意帶上龐統和法正

    諸葛亮更像是蕭何,是丞相的不二人選。治理國家,選拔人才,提供糧草和訓練兵馬才是諸葛亮最拿手的,打仗方面的軍事才能,我認為他跟龐統、法正相比,有一定距離。

    特別是跟法正相比,諸葛亮比不過法正的軍事才能。這從劉備得漢中、曹操失漢中以及法正死後劉備的反應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劉備得漢中:劉備取西川是龐統、法正、黃忠、魏延以及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共同的功勞。

    而奪取漢中的功勞絕對是法正為最大。法正極力勸說劉備攻打漢中,他透過曹操攻下漢中後沒有南下攻打西川,判斷出曹操後方出了問題,這才讓曹操不得不返回許都去處理內部問題,而留下來的夏侯淵和張郃等人的才能是不足以守住漢中的。

    法正告訴劉備奪取漢中有三大意義:上策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策可以蠶食雍、涼等地,開疆擴土;下策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

    劉備深以為然,帶上法正,率領諸將進攻漢中。諸葛亮則留守成都,提供兵源和糧草。

    定軍山一戰,法正出謀,黃忠執行,斬殺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夏侯淵當時是曹魏的徵西將軍、假節,曹魏的西部主帥。他的被殺直接導致了曹軍在漢中的潰敗。曹操率兵復奪漢中,為時已晚。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法正的建議和奇謀,才讓劉備下決心攻打漢中並最終奪取了漢中。

    曹操失漢中:曹操之所以會失去漢中,就是因為夏侯淵被斬殺,整個漢中防禦體系遭到重創而丟失的。

    曹操聽聞夏侯淵之死是法正獻的計策,他有兩個感慨。

    一是感慨夏侯淵作為一名主帥不應該冒著生命危險去遠離大營15裡的外圍去修補鹿角導致被黃忠殺死;

    二是感慨劉備手下有大謀士法正。曹操認為僅憑劉備和諸葛亮,是不可能殺的了夏侯淵的,更別說奪取漢中。曹操甚至發出了我把天下英才都網路到了麾下,怎麼偏偏漏了法正的感慨?

    曹操認為,劉備沒有法正,是想不出斬殺夏侯淵和奪取定軍山這樣的計策的。

    法正死,劉備痛不欲生:奪取漢中後,劉備稱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220年,奪取漢中的第二年,法正就病逝了,年僅45歲。

    法正的英年早逝,讓劉備十分傷感,一連哭了好多天,眼淚幾乎哭幹。與劉備情同兄弟的關羽和張飛何曾有這樣的待遇?

    法正死後,被劉備追諡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為關內侯。法正也成了劉備在位期間唯一一個有諡號的大臣。關羽和張飛死了都沒有。更何況劉備還愛屋及烏,給法正的兒子法邈賜了關內侯。這種恩寵,反應出了劉備對痛失法正這樣一個奇才的一種哀思和補償。

    法正和諸葛亮的關係

    法正比諸葛亮年長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之臣。《先主傳》中記載:

    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他倆之間的關係就是,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糧;法正則隨軍打仗,出謀劃策。

    劉備一生,對法正的建議,他幾乎都是言聽計從。

    比如,在法正死後,劉備要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復奪荊州,群臣進諫勸阻,劉備皆不聽從。其中也包括諸葛亮、趙雲等人的苦諫,劉備同樣不聽。

    劉備東征孫權兵敗,退回白帝城時,諸葛亮曾感慨的說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劉備東征;就算不能制止,法孝直若隨行東征,也一定不會大敗而歸!”

    陳壽對諸葛亮和法正的評價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和法正有過評價,我認為很中肯。

    他說諸葛亮“是治世良才,可以同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諸葛亮連年北伐,勞師動眾,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他缺乏應變將略的能力”。說白了,諸葛亮其他方面都很優秀,軍事才能稍遜。

    陳壽說法正堪比曹魏帳下的大謀士程昱和郭嘉。

    程昱、郭嘉和賈詡號稱曹操手下的三大謀士,策無遺漏,深得曹操歡心。陳壽將法正跟他們相提並論,可見法正智謀之高深。說法正是劉備帳下的第一大謀士,一點都不過分。

    陳壽與諸葛亮、法正是同時期的人,他的評價還是很可觀、很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亮是個全才,他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綜合能力肯定強過法正多矣。但是,如果單純把軍事方面的才能拿出來比較的話,法正絕對超過諸葛亮。

  • 3 # 南方人眼裡只有北方人

    法正是國防部參謀長,諸葛亮是國家總理兼任國防部長,你讓參謀長和國防部長比軍事能力?諸葛亮能指揮十萬卒眾,長驅河洛,進退自如,法正能不能把各個部隊開到指定位置還兩說呢,就更別說他能不能勝任三軍統帥了。軍事能力可不單單是出幾個軍事主意就叫有軍事能力的。就好像彭德懷和羅榮桓,都是元帥,前者能指揮百萬大軍抗美援朝,後者就不行,林彪以前就和政委不和,但是羅榮桓來了以後,兩個人就很搭配,林彪也願意接受羅榮桓的建議,所以法正只是類似於羅榮桓一樣的人物,同理,劉備也很喜歡他。中國兩千年來,各個時期的軍事名人,推崇的都是諸葛亮,從來沒聽說哪個將軍推崇法正,幾個網上的黑子,能比中國兩千年的將軍們懂打仗?那些說諸葛亮軍事不如法正的人,估計不是腦子不好,就是腦癱晚期,要不就是從小沒媽,心理扭曲!

  • 4 # 梁山寶樹堂xys

    法正軍事才能勝過諸葛亮?當年劉備引軍入川時帶了軍師龐統及黃忠、魏延等,法正是“帶路人”。駐紮在涪城時,差一點被冷苞決涪江之水全軍覆沒,法正隨軍都不知道,幸好彭羕及早報劉備,才倖免於難。法正如果是軍事家,這種把軍隊駐紮於涪江下游險境的低階錯誤難道看不出來嗎?為什麼同為劉璋幕賓的彭羕能發現?說明法正根本不懂西川的地理!再說,如果法正勝過諸葛亮,龐統就不至於陣亡於雒城落鳳坡了。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任何一個政權的建立,都需要形形色色的人才,劉備的蜀漢政權也是如此,既需要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猛將,也需要孫乾、簡雍這樣平庸的跟隨,還需要像許靖這樣裝點門面有名無實的人才,更需要像法正和諸葛亮這樣在專業領域別具一格的人才。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法正與曹操手下的程昱和郭嘉是同類的人,說法正有奇謀妙計,能預見成敗,但是不以德行著稱,說諸葛亮是治國的良才,是像蕭何和管仲這樣的人才,說諸葛亮隨機應變和帥將統兵的能力不是他的特長,事實上陳壽對法正和諸葛亮的定位還是頗為準確的。

    《三國志 法正傳》: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三國志 諸葛亮傳》: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法正

    事實上,法正更像是郭嘉,能夠看穿主公的所思所想,曹操想遠征遼東又擔心後方會遭到劉備的攻打,因此而憂鬱不決,於是郭嘉向曹操建議劉表會阻止劉備襲擊後方的,郭嘉認為敵人越是認為我們不會去攻打他,就越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劉表是個坐談客,必然不會坐視劉備壯大,會阻止他偷襲的,郭嘉的話解除了曹操的擔憂,堅定了曹操遠征遼東的信心。

    法正同樣如此,當曹操拿下漢中後,居然沒有趁著大好機會攻打蜀地,而是留下夏侯淵與張郃鎮守漢中,曹操直接撤退了,法正敏銳地意識到曹操的後方存在隱患,讓曹操不敢放心大膽在前線進攻,建議劉備現在是奪取漢中的最好機會,堅定了劉備攻打漢中的信心。

    曹操對郭嘉非常喜歡,兩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這是因為郭嘉每次都能說中曹操心裡話,讓曹操有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陳群彈劾郭嘉行為不檢點,曹操一面表揚陳群,一面對郭嘉不檢點的行為不聞不問,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偏袒。

    劉備

    同樣,劉備對法正非常喜歡,每次行軍打仗都要帶著法正,就連諸葛亮都說劉備以前四處受制,自從有了法正以後,劉備才能展翅騰飛,不再受制於人,諸葛亮還在夷陵之戰後說,如果法正,一定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東征,也不至於如此大敗,這都說明劉備極度信任法正,這一種志同道合式的趣味相投,郭嘉對於曹操是如此,法正對於劉備也是如此。

    基本上可以把法正定位為劉備的郭嘉,也就是首席謀士,法正也確實能擔當這個職務,所以漢中之戰,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利用聲東擊西之計佔據定軍山和興勢山,把夏侯淵和張郃從陽平關吸引出來,然後利用優勢兵力專門攻打張郃,張郃向夏侯淵求援,夏侯淵分一半兵給張郃,然後劉備再派兵燒了夏侯淵的鹿角,再派出黃忠以優勢兵力居高臨下衝擊夏侯淵,當場斬殺主將夏侯淵,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

    就連曹操事後也說,劉備怎麼會有這樣的謀略,一定是有人教他的,這個人就是法正,法正的特長主要有兩點:

    一是軍事謀略。

    二是精準勸說,讓主公聽從自己的建議

    法正

    軍事謀略就是上面講到的漢中之戰,幾乎都是靠法正的謀略打贏的,而精準勸說就是指法正勸說劉備的能力,讓領導聽從謀士正確的建議是一種水平,而法正就具有這種水平,謀士的能力再強,領導不聽你的意見,也是沒用的

    看法正是怎麼勸劉備的?劉備有一次在戰爭中沒能攻取對方陣地,而親自在陣前指揮,敵方的箭像雨一樣射來,劉備處於危險之中,其他將領勸說劉備都不管用,法正來了,什麼話也不說,直接站在劉備身前跟他一起,結果劉備開始擔心法正會受傷,於是喊法正躲避,法正說主公都不怕,我怕什麼?於是劉備只能撤退,法正的目的達到了。

    法正想勸劉備,可他不說勸阻的話,他的做法非常高明,直接把自己和主公置身於同樣的危險之中,劉備想不聽都不行,法正的方法有效而且實力,劉備不得不聽,可見法正也是識人的高手,能夠非常準確地看穿劉備的所思所想,這一點連諸葛亮都做不到,所以諸葛亮才會認為只有法正才能勸說劉備。

    而諸葛亮與法正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諸葛亮更像是劉邦的蕭何,曹操的荀彧一樣,為劉備坐鎮後方,管理內政,提供糧食和兵員等後勤保障,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主要有兩點:

    諸葛亮

    一、戰略能力。

    代表作就是隆中對戰略,207年向劉備提出,219年隆中對戰略幾乎成功,如果不是劉備進行戰略冒險,隆中對戰略真有可能實現,想想看,諸葛亮給劉備提隆中對戰略的時候,劉備幾乎什麼也沒有,寄居劉表之下,沒有固定地盤,靠劉備提供糧食,手下只有數千軍隊,劉備在當時就是一普通的小軍閥,但是有了諸葛亮的輔佐,12年時間劉備就橫跨荊州、益州,擁有十幾萬軍隊,達到勢力的巔峰,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就沒有劉備的政權建立。

    二、治軍能力。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視察了蜀漢營地,評價諸葛亮說道:真乃天下奇才!司馬懿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看到蜀軍營寨的部署才說的,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能力,所謂的治軍能力就是指管理軍隊的能力,軍隊除了要打仗之外,還涉及到訓練軍隊、安營紮寨、陣法操練、行軍方式、糧食運輸等等各方面的能力。

    蜀漢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大意敗夷陵之後,只有一個殘破不堪的家底,不僅僅四面楚歌,而且內部也是叛亂不斷,是諸葛亮用了5年時間,平定內部叛亂,同時訓練出一支可以用於北伐的生力軍,積累了可以用於北伐的糧食和補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當時的三國只有諸葛亮一人能做到,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能力。

    諸葛亮與劉備

    三、統兵作戰能力。

    諸葛亮的特長是治國,但是他統兵作戰的能力並不弱,如果說他的治國能力是10分,那他的統兵作戰能力就是8.5分,這也是陳壽所說的“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不是說諸葛亮謀略不行,是說不是他的特長。

    諸葛亮在劉備時代從來也沒有親自統兵作戰,第一次率領軍隊大規模作戰是在平南中之戰,諸葛亮第一次率軍出戰,就獲得了勝利,收復了南中,雖然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沒有獲取戰略性的勝利,但在戰術上,諸葛亮是壓著曹魏打,以弱打強,還佔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性,恐怕整個三國只有諸葛亮能做到吧。

    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的滷城之戰中利用計謀打敗了司馬懿,這就是例子,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在當時的曹魏無人能及,平孟達,徵遼東,平淮南叛亂,一生從無敗仗,只輸給了諸葛亮,足以證明諸葛亮軍事能力超過司馬懿,而且諸葛亮特別謹慎,五次北伐除了馬謖不聽從命令有過重大損失之外,其他都無重大損失,反而還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以及斬殺了王雙、張郃二將。

    法正與張松

    如果拿法正與諸葛亮相比,就相當於拿郭嘉和荀彧比軍事能力,不會有人認為郭嘉的軍事能力強過荀彧吧,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遠強過法正,法正只是個謀士,只能為主公出謀劃策,屬於提出謀略讓主公去負責實行的那一種,不負責具體的實行,如果讓法正獨自率軍作戰,那可能是一團遭,他也不具備這個能力

    法正除了謀略能力尚能跟諸葛亮比一比之外,其他方面均比諸葛亮相差很遠,比如戰略能力、治軍能力、統兵作戰能力,諸葛亮是10分的話,法正只有5分,這就是兩人在軍事水平上的比較。

    而劉備在世時,把法正當成自己的謀士,天天帶在身邊,把諸葛亮放在後方治理內政,足兵足糧,這只是分工不同,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才是劉備的用人,不代表劉備看重誰,或者輕視誰,只是分工不同,但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是他社稷之臣,而法正只是劉備最喜歡的謀士,劉備的用人顯示了法正與諸葛亮的區別。

    劉備

    等到劉備託孤時,諸葛亮就是首席大臣並且還是劉禪的相父,同時還弄了一個沒有實權的李嚴來做陪襯,實際上劉備就是讓諸葛亮獨掌大權,因為諸葛亮的為人正直忠心,是可以託付的人,但是法正不是,法正為人睚眥必報,忠心不夠,德行比起諸葛亮來說,差遠了,法正可以是劉備最喜歡的謀士,但一定不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德行決定了法正與諸葛亮被信任的程度,看懂了劉備的用人,才會明白法正與諸葛亮真正的區別。

  • 6 # 歷史挺好玩

    法正有點像加強版的郭嘉,他們都屬於那種放蕩不羈,且深得主公信任。不同的是,郭嘉更像謀臣,法正更像“欽差大臣”,他是直接幫劉備做一些事兒的。

    很多時候諸葛丞相都勸不了的,法正能勸下來

    赤壁大戰後曹操說:假若郭奉孝還活著,何至於此啊。法正死以後劉備非常固執,尤其是劉備要先罰荊州,蜀漢方面不是一個人說“倘若法正或者,一定能勸得住主公”,可見一斑。

    法正出政策,諸葛丞相大多配合

    入蜀以後,法正屬於幫劉備制定政策的文臣,反而是諸葛亮負責具體實施。甚至很大程度上,諸葛丞相會像法正“彙報”工作。(執行工作的與制定政策的交流實際工作推動時的進展)諸葛丞相真正執掌蜀漢大權,是在劉備託孤以後。

    軍事才能五五開,並沒有超越諸葛丞相

    法正幫助黃忠斬殺了夏侯淵,反而是諸葛丞相的戰例更多一點。

  • 7 # 京華新媒體

    如果單純比較軍事才能的話,法正的確勝過諸葛亮。我把諸葛亮、龐統和法正放在一起,大家看看我分析的有沒有道理。

    諸葛亮與龐統、法正在對待荊州的問題上有重大分歧。後來的事實證明,龐統和法正是對的,諸葛亮是錯的。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在北方一直被曹操追殺。無奈之下,只得南下投奔荊州劉表,暫且安身。

    曹操因為在北方還忙著跟袁紹以及袁紹的兒子們爭奪冀青幽並四郡,一直沒有機會南下攻打劉表、劉備和孫權。

    劉備藉此機會在荊州廣施恩德,逐漸有了一些名氣。

    司馬徽和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說二人乃是“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劉備慕名前往,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並進獻《隆中對》,為劉備謀劃天下。

    《隆中對》是個大戰略,是一個理想化三分天下的藍圖,看起來輕而易舉,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首先,荊州怎麼拿下?

    其次,益州怎麼奪取?

    再次,漢中如何攻佔?

    最後,什麼時候叫天下大變?

    這些條件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哪怕全部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實現,劉備難道就能保證打敗曹魏,恢復漢室嗎?

    我看未必。

    最後的結果也驗證了《隆中對》其實就是一個夢想藍圖,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所以,龐統來到劉備軍中後,他與劉備的關係與日俱增,至少在帶兵打仗,出謀劃策方面,劉備更願意聽從龐統的建議。而龐統也有一個理論,我認為龐統的理論要勝過諸葛亮的《隆中對》。

    龐統認為荊州經過戰亂後,物資匱乏,人員稀少,況且北有曹操虎視眈眈盯著、東有孫權狼子野心覬覦,是四戰之地,很難堅守。龐統建議捨棄荊州,全力攻取益州和漢中以及隴上等地,秣兵歷馬,等實力強大了再奪取天下即可。這跟劉邦當漢中王與項羽爭奪天下的狀況相似。

    劉備好不容易得到荊南四郡還有從孫權那裡借的南郡,漂泊半生的他怎麼捨得輕易放棄?

    所以,他還是堅持隆中對的戰略,荊州派重兵把守。他剛入川時,只帶了軍師龐統和大將黃忠和魏延等少量兵馬,而把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大部分人才和兵馬留在了荊州。

    但是,將少兵寡的劉備在攻打西川劉璋時困難重重,在龐統沒死之前,他就已經下令讓荊州的諸葛亮、張飛和趙雲領兵入川相助。荊州只留下關羽等少數人留守,給了孫權可乘之機。

    這就犯了兵家之大忌—兵力不足還分兵多處。

    兵力本來就不夠,再調集重兵進川,荊州防務捉襟見肘。孫權兩次偷襲荊州都獲得成功,就可以看出當初諸葛亮隆中對的缺點有多大,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龐統觀點的正確性。

    其實,法正在決定投靠劉備時,他的想法其實和龐統類似,都是建議放棄荊州,全力攻取益州和漢中以及雍、涼等地的。

    劉備兵力不足,只能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所以,最理想的模式就是,關羽在劉備奪取漢中後,迅速把荊州交接給孫權,真正實現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大戰略規劃,關羽然後領兵入川或者進入漢中。

    只要人在,什麼都會有;人不在,要地又有何用?

    劉備打仗更願意帶上龐統和法正

    諸葛亮更像是蕭何,是丞相的不二人選。治理國家,選拔人才,提供糧草和訓練兵馬才是諸葛亮最拿手的,打仗方面的軍事才能,我認為他跟龐統、法正相比,有一定距離。

    特別是跟法正相比,諸葛亮比不過法正的軍事才能。這從劉備得漢中、曹操失漢中以及法正死後劉備的反應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劉備得漢中:劉備取西川是龐統、法正、黃忠、魏延以及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共同的功勞。

    而奪取漢中的功勞絕對是法正為最大。法正極力勸說劉備攻打漢中,他透過曹操攻下漢中後沒有南下攻打西川,判斷出曹操後方出了問題,這才讓曹操不得不返回許都去處理內部問題,而留下來的夏侯淵和張郃等人的才能是不足以守住漢中的。

    法正告訴劉備奪取漢中有三大意義:上策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策可以蠶食雍、涼等地,開疆擴土;下策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戰略。

    劉備深以為然,帶上法正,率領諸將進攻漢中。諸葛亮則留守成都,提供兵源和糧草。

    定軍山一戰,法正出謀,黃忠執行,斬殺了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夏侯淵當時是曹魏的徵西將軍、假節,曹魏的西部主帥。他的被殺直接導致了曹軍在漢中的潰敗。曹操率兵復奪漢中,為時已晚。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法正的建議和奇謀,才讓劉備下決心攻打漢中並最終奪取了漢中。

    曹操失漢中:曹操之所以會失去漢中,就是因為夏侯淵被斬殺,整個漢中防禦體系遭到重創而丟失的。

    曹操聽聞夏侯淵之死是法正獻的計策,他有兩個感慨。

    一是感慨夏侯淵作為一名主帥不應該冒著生命危險去遠離大營15裡的外圍去修補鹿角導致被黃忠殺死;

    二是感慨劉備手下有大謀士法正。曹操認為僅憑劉備和諸葛亮,是不可能殺的了夏侯淵的,更別說奪取漢中。曹操甚至發出了我把天下英才都網路到了麾下,怎麼偏偏漏了法正的感慨?

    曹操認為,劉備沒有法正,是想不出斬殺夏侯淵和奪取定軍山這樣的計策的。

    法正死,劉備痛不欲生:奪取漢中後,劉備稱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220年,奪取漢中的第二年,法正就病逝了,年僅45歲。

    法正的英年早逝,讓劉備十分傷感,一連哭了好多天,眼淚幾乎哭幹。與劉備情同兄弟的關羽和張飛何曾有這樣的待遇?

    法正死後,被劉備追諡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為關內侯。法正也成了劉備在位期間唯一一個有諡號的大臣。關羽和張飛死了都沒有。更何況劉備還愛屋及烏,給法正的兒子法邈賜了關內侯。這種恩寵,反應出了劉備對痛失法正這樣一個奇才的一種哀思和補償。

    法正和諸葛亮的關係

    法正比諸葛亮年長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之臣。《先主傳》中記載:

    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他倆之間的關係就是,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糧;法正則隨軍打仗,出謀劃策。

    劉備一生,對法正的建議,他幾乎都是言聽計從。

    比如,在法正死後,劉備要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復奪荊州,群臣進諫勸阻,劉備皆不聽從。其中也包括諸葛亮、趙雲等人的苦諫,劉備同樣不聽。

    劉備東征孫權兵敗,退回白帝城時,諸葛亮曾感慨的說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劉備東征;就算不能制止,法孝直若隨行東征,也一定不會大敗而歸!”

    陳壽對諸葛亮和法正的評價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諸葛亮和法正有過評價,我認為很中肯。

    他說諸葛亮“是治世良才,可以同管仲、蕭何相媲美。但是,諸葛亮連年北伐,勞師動眾,沒有成功,就是因為他缺乏應變將略的能力”。說白了,諸葛亮其他方面都很優秀,軍事才能稍遜。

    陳壽說法正堪比曹魏帳下的大謀士程昱和郭嘉。

    程昱、郭嘉和賈詡號稱曹操手下的三大謀士,策無遺漏,深得曹操歡心。陳壽將法正跟他們相提並論,可見法正智謀之高深。說法正是劉備帳下的第一大謀士,一點都不過分。

    陳壽與諸葛亮、法正是同時期的人,他的評價還是很可觀、很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亮是個全才,他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改革家,綜合能力肯定強過法正多矣。但是,如果單純把軍事方面的才能拿出來比較的話,法正絕對超過諸葛亮。

  • 8 # 南方人眼裡只有北方人

    法正是國防部參謀長,諸葛亮是國家總理兼任國防部長,你讓參謀長和國防部長比軍事能力?諸葛亮能指揮十萬卒眾,長驅河洛,進退自如,法正能不能把各個部隊開到指定位置還兩說呢,就更別說他能不能勝任三軍統帥了。軍事能力可不單單是出幾個軍事主意就叫有軍事能力的。就好像彭德懷和羅榮桓,都是元帥,前者能指揮百萬大軍抗美援朝,後者就不行,林彪以前就和政委不和,但是羅榮桓來了以後,兩個人就很搭配,林彪也願意接受羅榮桓的建議,所以法正只是類似於羅榮桓一樣的人物,同理,劉備也很喜歡他。中國兩千年來,各個時期的軍事名人,推崇的都是諸葛亮,從來沒聽說哪個將軍推崇法正,幾個網上的黑子,能比中國兩千年的將軍們懂打仗?那些說諸葛亮軍事不如法正的人,估計不是腦子不好,就是腦癱晚期,要不就是從小沒媽,心理扭曲!

  • 9 # 梁山寶樹堂xys

    法正軍事才能勝過諸葛亮?當年劉備引軍入川時帶了軍師龐統及黃忠、魏延等,法正是“帶路人”。駐紮在涪城時,差一點被冷苞決涪江之水全軍覆沒,法正隨軍都不知道,幸好彭羕及早報劉備,才倖免於難。法正如果是軍事家,這種把軍隊駐紮於涪江下游險境的低階錯誤難道看不出來嗎?為什麼同為劉璋幕賓的彭羕能發現?說明法正根本不懂西川的地理!再說,如果法正勝過諸葛亮,龐統就不至於陣亡於雒城落鳳坡了。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任何一個政權的建立,都需要形形色色的人才,劉備的蜀漢政權也是如此,既需要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猛將,也需要孫乾、簡雍這樣平庸的跟隨,還需要像許靖這樣裝點門面有名無實的人才,更需要像法正和諸葛亮這樣在專業領域別具一格的人才。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法正與曹操手下的程昱和郭嘉是同類的人,說法正有奇謀妙計,能預見成敗,但是不以德行著稱,說諸葛亮是治國的良才,是像蕭何和管仲這樣的人才,說諸葛亮隨機應變和帥將統兵的能力不是他的特長,事實上陳壽對法正和諸葛亮的定位還是頗為準確的。

    《三國志 法正傳》: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三國志 諸葛亮傳》: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法正

    事實上,法正更像是郭嘉,能夠看穿主公的所思所想,曹操想遠征遼東又擔心後方會遭到劉備的攻打,因此而憂鬱不決,於是郭嘉向曹操建議劉表會阻止劉備襲擊後方的,郭嘉認為敵人越是認為我們不會去攻打他,就越有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劉表是個坐談客,必然不會坐視劉備壯大,會阻止他偷襲的,郭嘉的話解除了曹操的擔憂,堅定了曹操遠征遼東的信心。

    法正同樣如此,當曹操拿下漢中後,居然沒有趁著大好機會攻打蜀地,而是留下夏侯淵與張郃鎮守漢中,曹操直接撤退了,法正敏銳地意識到曹操的後方存在隱患,讓曹操不敢放心大膽在前線進攻,建議劉備現在是奪取漢中的最好機會,堅定了劉備攻打漢中的信心。

    曹操對郭嘉非常喜歡,兩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這是因為郭嘉每次都能說中曹操心裡話,讓曹操有信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陳群彈劾郭嘉行為不檢點,曹操一面表揚陳群,一面對郭嘉不檢點的行為不聞不問,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偏袒。

    劉備

    同樣,劉備對法正非常喜歡,每次行軍打仗都要帶著法正,就連諸葛亮都說劉備以前四處受制,自從有了法正以後,劉備才能展翅騰飛,不再受制於人,諸葛亮還在夷陵之戰後說,如果法正,一定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東征,也不至於如此大敗,這都說明劉備極度信任法正,這一種志同道合式的趣味相投,郭嘉對於曹操是如此,法正對於劉備也是如此。

    基本上可以把法正定位為劉備的郭嘉,也就是首席謀士,法正也確實能擔當這個職務,所以漢中之戰,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利用聲東擊西之計佔據定軍山和興勢山,把夏侯淵和張郃從陽平關吸引出來,然後利用優勢兵力專門攻打張郃,張郃向夏侯淵求援,夏侯淵分一半兵給張郃,然後劉備再派兵燒了夏侯淵的鹿角,再派出黃忠以優勢兵力居高臨下衝擊夏侯淵,當場斬殺主將夏侯淵,奠定了漢中之戰的勝利。

    就連曹操事後也說,劉備怎麼會有這樣的謀略,一定是有人教他的,這個人就是法正,法正的特長主要有兩點:

    一是軍事謀略。

    二是精準勸說,讓主公聽從自己的建議

    法正

    軍事謀略就是上面講到的漢中之戰,幾乎都是靠法正的謀略打贏的,而精準勸說就是指法正勸說劉備的能力,讓領導聽從謀士正確的建議是一種水平,而法正就具有這種水平,謀士的能力再強,領導不聽你的意見,也是沒用的

    看法正是怎麼勸劉備的?劉備有一次在戰爭中沒能攻取對方陣地,而親自在陣前指揮,敵方的箭像雨一樣射來,劉備處於危險之中,其他將領勸說劉備都不管用,法正來了,什麼話也不說,直接站在劉備身前跟他一起,結果劉備開始擔心法正會受傷,於是喊法正躲避,法正說主公都不怕,我怕什麼?於是劉備只能撤退,法正的目的達到了。

    法正想勸劉備,可他不說勸阻的話,他的做法非常高明,直接把自己和主公置身於同樣的危險之中,劉備想不聽都不行,法正的方法有效而且實力,劉備不得不聽,可見法正也是識人的高手,能夠非常準確地看穿劉備的所思所想,這一點連諸葛亮都做不到,所以諸葛亮才會認為只有法正才能勸說劉備。

    而諸葛亮與法正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諸葛亮更像是劉邦的蕭何,曹操的荀彧一樣,為劉備坐鎮後方,管理內政,提供糧食和兵員等後勤保障,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主要有兩點:

    諸葛亮

    一、戰略能力。

    代表作就是隆中對戰略,207年向劉備提出,219年隆中對戰略幾乎成功,如果不是劉備進行戰略冒險,隆中對戰略真有可能實現,想想看,諸葛亮給劉備提隆中對戰略的時候,劉備幾乎什麼也沒有,寄居劉表之下,沒有固定地盤,靠劉備提供糧食,手下只有數千軍隊,劉備在當時就是一普通的小軍閥,但是有了諸葛亮的輔佐,12年時間劉備就橫跨荊州、益州,擁有十幾萬軍隊,達到勢力的巔峰,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輔佐,就沒有劉備的政權建立。

    二、治軍能力。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視察了蜀漢營地,評價諸葛亮說道:真乃天下奇才!司馬懿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看到蜀軍營寨的部署才說的,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能力,所謂的治軍能力就是指管理軍隊的能力,軍隊除了要打仗之外,還涉及到訓練軍隊、安營紮寨、陣法操練、行軍方式、糧食運輸等等各方面的能力。

    蜀漢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大意敗夷陵之後,只有一個殘破不堪的家底,不僅僅四面楚歌,而且內部也是叛亂不斷,是諸葛亮用了5年時間,平定內部叛亂,同時訓練出一支可以用於北伐的生力軍,積累了可以用於北伐的糧食和補給,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當時的三國只有諸葛亮一人能做到,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能力。

    諸葛亮與劉備

    三、統兵作戰能力。

    諸葛亮的特長是治國,但是他統兵作戰的能力並不弱,如果說他的治國能力是10分,那他的統兵作戰能力就是8.5分,這也是陳壽所說的“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不是說諸葛亮謀略不行,是說不是他的特長。

    諸葛亮在劉備時代從來也沒有親自統兵作戰,第一次率領軍隊大規模作戰是在平南中之戰,諸葛亮第一次率軍出戰,就獲得了勝利,收復了南中,雖然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沒有獲取戰略性的勝利,但在戰術上,諸葛亮是壓著曹魏打,以弱打強,還佔據了戰場上的主動性,恐怕整個三國只有諸葛亮能做到吧。

    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的滷城之戰中利用計謀打敗了司馬懿,這就是例子,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在當時的曹魏無人能及,平孟達,徵遼東,平淮南叛亂,一生從無敗仗,只輸給了諸葛亮,足以證明諸葛亮軍事能力超過司馬懿,而且諸葛亮特別謹慎,五次北伐除了馬謖不聽從命令有過重大損失之外,其他都無重大損失,反而還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以及斬殺了王雙、張郃二將。

    法正與張松

    如果拿法正與諸葛亮相比,就相當於拿郭嘉和荀彧比軍事能力,不會有人認為郭嘉的軍事能力強過荀彧吧,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遠強過法正,法正只是個謀士,只能為主公出謀劃策,屬於提出謀略讓主公去負責實行的那一種,不負責具體的實行,如果讓法正獨自率軍作戰,那可能是一團遭,他也不具備這個能力

    法正除了謀略能力尚能跟諸葛亮比一比之外,其他方面均比諸葛亮相差很遠,比如戰略能力、治軍能力、統兵作戰能力,諸葛亮是10分的話,法正只有5分,這就是兩人在軍事水平上的比較。

    而劉備在世時,把法正當成自己的謀士,天天帶在身邊,把諸葛亮放在後方治理內政,足兵足糧,這只是分工不同,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才是劉備的用人,不代表劉備看重誰,或者輕視誰,只是分工不同,但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是他社稷之臣,而法正只是劉備最喜歡的謀士,劉備的用人顯示了法正與諸葛亮的區別。

    劉備

    等到劉備託孤時,諸葛亮就是首席大臣並且還是劉禪的相父,同時還弄了一個沒有實權的李嚴來做陪襯,實際上劉備就是讓諸葛亮獨掌大權,因為諸葛亮的為人正直忠心,是可以託付的人,但是法正不是,法正為人睚眥必報,忠心不夠,德行比起諸葛亮來說,差遠了,法正可以是劉備最喜歡的謀士,但一定不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德行決定了法正與諸葛亮被信任的程度,看懂了劉備的用人,才會明白法正與諸葛亮真正的區別。

  • 11 # 快樂的大肥貓40

    不光法正,益州三傑(法正、李嚴、黃權)的軍事才能都不低於諸葛亮,治戎長於軍事,治國方面就得“三個臭皮匠(益州三傑),頂個諸葛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成績不好,到底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