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山有直樹

    可能是像雞蛋殼一樣,包裹岩漿的岩石破了,支撐不起來地面,下面岩漿翻滾帶動地面震動。個人理解,沒百度,沒學過。

  • 2 # 側目曰論

    地震的形成應該是地熱運動強烈,發生爆炸後所形成的震波;不過震波速度快慢與地震振動的次數有關,振動次數越高,從地心至地表發生時間震越短;反之,發生時間越長。

  • 3 # 微微刊

    地震又稱地動,是因為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低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演原因!

  • 4 # 夜空212521454

    地震是人們感覺和儀器查覺到的地面振動。它與風雨雷電一樣,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自然現象。地震的內在原因是地殼內部積累的應變能突然釋放或人為因素引起地球表層的振動。按地震發生的原因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型別。人工地震是由於人為活動引發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礦山開採等造成的地面振動,這類地震引起的地表振動輕微,影響範圍不大,很少造成地面的破壞。天然地震指自然界發生的震,按其不同成因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構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

    地震,是地球上所有自然災害中給人類社會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破壞性地震,往往在沒有什麼預兆的情況下突然來臨,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毀整座城市,並且在地震之後,火災、水災、瘟疫等嚴重次生災害更是雪上加霜,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據統計,全球每年要發生500萬次左右地震,雖然大部分地震因為發生在海洋或地殼深處或是由於震級太小而不被人感覺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給震區人民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 5 # 存在感稀薄的我

    地震主要是地殼運動產生的。具體講的話,90%以上的地震是構造地震,是由於地底岩層錯動與破裂造成,具有極強破壞力,發生頻率也相當高。 剩下地震有7%可能是火山地震,以及因為人為的暴力開礦造成的人工地震或者油田注水等誘發地震。

  • 6 # 小馬皮

    引起地震的原因有很多因素,有自然形成和人為兩種,常見的有五種,第一種構造地震,地震主要是因為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第二種是火山地震,是因為岩漿運動,氣體爆炸引起的地震是火山地震。第三種是塌陷地震,是因為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引起的地震是塌陷地震,第四種是誘發地震,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引發的地震是誘發地震,最後一種是人工地震,地下爆炸,炸藥等爆破引起的地面震動是人工地震!

  • 7 # 湖南李逸

    地震,是地球外殼在快速釋放能量的過程中所造成的一種自然的振動,在這期間會產生大量的地震波。地球上各板塊之間相互的擠壓,造成了各板塊邊沿地帶及板塊的內部產生了錯動和破裂,這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原因。

    在地震最開始發生的地方叫“震源”,在“震源”的正上方地面則稱為“震中”。地震常常造成非常嚴重的人員傷亡,還能引起火災、水災等各種災害,更甚者還有會可能造成海嘯、山體滑坡、塌方等等次生災害。

    據相關部門統計,地球上每一年大約要發生500多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部分因地震太小或者是太過遙遠,以至於人們根本就感覺不到。真正能夠對人類造成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次;而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只有一到兩次。

    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要用地震儀才能完成,然後記錄下來儲存。

    而以當前的科技水平,還沒有辦法預測到某個地震的到來,而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科技水平也不可能達到能完整預測地震。以前所謂有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那些基本上都是碰巧的。

    那麼,對於地震,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提高建築物抗震的等級、做好各種防禦和避難的措施,而不是想著要去預測地震。

  • 8 # 水晶球9764436

    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層(特別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岩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 9 # 路過心上的句子

    地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它發源於地下某一點,該點稱為震源(focus)。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對整個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地震的術語和相關知識】 地球的結構就象雞蛋,可分為三層。中心層是“蛋黃”-地核;中間是“蛋清”-地幔;外層是“蛋殼”-地殼。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震源濃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度尼西亞伊裡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與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複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達水平晃動。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中國一般採用里氏震級。

    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時空分佈規律。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週期性現象。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佈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時一定點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中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震級與烈度,兩者雖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強弱,但含義並有一樣。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經常使用的一個名詞。劃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標準。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見下表),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圖 1—1)。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佈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藥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中國最著名的八大地震 】 地震名稱 日期 時間 震級(Ms) 震中烈度 震源深度(Km) 1. 河北邢臺地震 1966.3.8 05:29:14.0 6.8 IX 10 河北寧晉東汪 1966.3.22 16:19:46.0 7.2 X 10

    2. 雲南通海地震 1970.1.5 01:00:37.0 7.7 X 13

    3. 四川爐霍地震 1973.2.6 18:37:08.3 7.9 X 17

    4. 雲南昭通地震 1974.5.11 03:25:18.3 7.1 IX 14

    5. 遼寧海城地震 1975.2.04 19:36:06.0 7.3 IX 12

    6. 雲南龍陵地震 1976.5.29 20:23:18.0 7.3 IX 24 1976.5.29 22:00:22.5 7.4 IX 20 7. 河北唐山地震 1976.7.28 03:42:53.8 7.8 XI 22

    8. 四川松潘地震 1976.8.16 22:06:46.2 7.2 IX 24 1976.8.23 11:30:10.0

    7.2 VIII 23

    【二十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地震】 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8日(臺北時間29日零時9分)發生里氏8.5級地震,這是自1900年以來人類歷史上發生的八大最強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八次大地震的基本情況(按震級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級。發生在智利中部海域,並引發海嘯及火山爆發。此次地震共導致5000人死亡,200萬人無家可歸。

    2、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級。此次引發海嘯,導致125人死亡,財產損失達3.11億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3、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9.1級,發生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噴發,並引發15米高的大海嘯,影響遠至夏威夷島。

    4、(並列)XX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級,發生在位於XX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省。地震引發的海嘯席捲斯里蘭卡、泰國、印度尼西亞及印度等國,導致約30萬人失蹤或死亡;

    4、(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9.0級。此次地震引發的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5、厄瓜多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級,發生在厄瓜多及哥倫比亞沿岸。地震引發強烈海嘯,導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聖-費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並列)XX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級,震中位於XX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離三個月前發生9.0級地震位置不遠。目前已經造成1000人死亡,但並未引發海嘯。

    6、(並列)美國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級。地震引發高達10.7米的海嘯,席捲了整個舒曼雅島。

    7、中國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級。2000餘座房屋及寺廟被毀。印度雅魯藏布江損失最為慘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並列)俄羅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俄羅斯堪察加半島; 8、(並列)XX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級,發生在XX班達附近海域。地震引發海嘯及火山噴發,人員及財產損失慘重;

    8、(並列)俄羅斯千島群島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級,並波及日本及俄羅斯等地。

  • 10 # 海中沙668

    1、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從而使板塊內部產生破例而引發地震。

    2、火山的活動也會造成地震

    3、人工也會引起地震爆發,如工業爆破以及地下核爆炸

  • 11 # 花錢買的不好

    其實關於地震的產生的原因及預防,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

    彈性回跳模型

    科學家們推測,地表岩石的大規模迅速錯動是強烈地動的原因。地球深層構造力造成地球外層大規模變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質斷裂的突然滑移則是地震波能量輻射的直接原因。在實驗室裡岩石受壓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破裂"或"破壞"。在有的突發破裂中,斷裂把岩石切開,兩側岩石相對滑動,多條裂紋把岩石裂成碎塊。如果岩石破裂的碎塊能再拼合起來,這種破壞型別稱為脆性破壞。另外一種岩石破壞中,標本的兩側不突然滑移,而是緩慢地碾磨,沿著一個傾斜斷面粘合在一起。這種岩石的破壞不能像脆性破壞那樣快速釋放儲存的彈效能量。

    在自然界大規模的破裂面被稱為地質斷層,許多斷裂非常長,有的可在地表追蹤幾千米。像在實驗室中見到的那樣,一條斷層的兩側既可以逐漸並難以察覺地互相滑過,也可以突然破裂,以地震這一形式釋放能量。在後一情況下,斷裂兩側向相反方向錯動。

    彈性回跳模型的例項

    這種地震模型最初源於美國工程師裡德對1906年聖安德列斯地震的研究。1906年以前,在被聖阿德列斯斷裂切過的區域做了兩組三角測量,一組在1851~1865年,另一組在1874~1892年。裡德發現,1906年以前的50年時間內,斷裂西側向北北東方向相對移動了3.2米。當這些測量資料與地震後測量的第三組資料比較時,發現地震前和地震後,平行於聖安德列斯破裂的斷裂,都發生了明顯的水平剪下。科學家據此認為,地震是由於變形岩石的彈性回跳,是地球上部沿地質斷裂發生的突然滑動,這種滑動沿斷面擴充套件,這種滑移破裂傳播的速度小於周圍岩石中的地震剪下波波速。儲存的彈性應變能使兩側岩石大致回到先前未變形的位置。

    因而,大多數情況下變形的區域越長、越寬,釋放的能量就越多,地震的強度也越高。岩石的垂直應變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彈性回跳沿傾斜斷面發生,引起地表水平線沿垂向垮落並形成斷層崖。大地震造成的斷層崖可達好幾米高,有時沿斷裂走向延伸幾十或幾百千米。

    地震的型別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範圍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採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構造地震對人類的威脅最大,下面介紹的都是與構造地震有關的問題。

    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地下的岩層受力時會發生變形。開始,這個變形很緩慢;但當受到的力太大,岩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層破裂所產生的振動傳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動,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我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一兩次。

    由此可見,地震和風、雨、雷、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 12 # 花錢買的不好

    其實關於地震的產生的原因及預防,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

    彈性回跳模型

    科學家們推測,地表岩石的大規模迅速錯動是強烈地動的原因。地球深層構造力造成地球外層大規模變形是地震的根源,沿地質斷裂的突然滑移則是地震波能量輻射的直接原因。在實驗室裡岩石受壓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破裂"或"破壞"。在有的突發破裂中,斷裂把岩石切開,兩側岩石相對滑動,多條裂紋把岩石裂成碎塊。如果岩石破裂的碎塊能再拼合起來,這種破壞型別稱為脆性破壞。另外一種岩石破壞中,標本的兩側不突然滑移,而是緩慢地碾磨,沿著一個傾斜斷面粘合在一起。這種岩石的破壞不能像脆性破壞那樣快速釋放儲存的彈效能量。

    在自然界大規模的破裂面被稱為地質斷層,許多斷裂非常長,有的可在地表追蹤幾千米。像在實驗室中見到的那樣,一條斷層的兩側既可以逐漸並難以察覺地互相滑過,也可以突然破裂,以地震這一形式釋放能量。在後一情況下,斷裂兩側向相反方向錯動。

    彈性回跳模型的例項

    這種地震模型最初源於美國工程師裡德對1906年聖安德列斯地震的研究。1906年以前,在被聖阿德列斯斷裂切過的區域做了兩組三角測量,一組在1851~1865年,另一組在1874~1892年。裡德發現,1906年以前的50年時間內,斷裂西側向北北東方向相對移動了3.2米。當這些測量資料與地震後測量的第三組資料比較時,發現地震前和地震後,平行於聖安德列斯破裂的斷裂,都發生了明顯的水平剪下。科學家據此認為,地震是由於變形岩石的彈性回跳,是地球上部沿地質斷裂發生的突然滑動,這種滑動沿斷面擴充套件,這種滑移破裂傳播的速度小於周圍岩石中的地震剪下波波速。儲存的彈性應變能使兩側岩石大致回到先前未變形的位置。

    因而,大多數情況下變形的區域越長、越寬,釋放的能量就越多,地震的強度也越高。岩石的垂直應變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彈性回跳沿傾斜斷面發生,引起地表水平線沿垂向垮落並形成斷層崖。大地震造成的斷層崖可達好幾米高,有時沿斷裂走向延伸幾十或幾百千米。

    地震的型別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約佔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破壞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響範圍較小,發生的也較少,約佔全球地震數的7%。

    陷落地震 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當地下溶洞或礦山採空區支撐不住頂部的壓力時,就會塌陷引起振動。這類地震更少,大約不到全球地震數的3%,引起的破壞也較小。

    構造地震對人類的威脅最大,下面介紹的都是與構造地震有關的問題。

    構造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呢?地下的岩層受力時會發生變形。開始,這個變形很緩慢;但當受到的力太大,岩層不能承受時,就會發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層破裂所產生的振動傳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動,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也就是說,每天要發生上萬次地震。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太小或離我們太遠,我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大約一兩次。

    由此可見,地震和風、雨、雷、電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智商高低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培養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