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詞》(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兮! ”
范成大晚年歸隱故鄉石湖,創作大型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共六十首,又創作《臘月村田樂府》,從另一側面反映當時的農村生活。作者自序雲: “餘歸石湖,往來田家,得歲暮十事,採其語各賦一詩,以識土風,號村田樂府。”這十首詩分別為: 《冬舂行》、《燈市行》、《祭灶詞》、《口數粥行》、《爆竹行》、《燒火盆行》、《照田蠶詞》、《分歲詞》、《賣痴呆詞》、《打灰堆詞》。僅從詩名即可想見,作者筆繪了一幅熱鬧、生動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江南農村風俗畫。
“祭灶”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習俗,農村尤為盛行。“灶君”亦稱為“灶神”、“灶王”,常供奉於居家灶頭。據說灶王是主宰一家禍福的神靈。又見《抱朴子·微旨》載: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意即“告狀”。灶君既管兇吉禍福之事,又掌“白人罪狀”之權,故頗受敬重。舊俗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君上天言事,謂之送灶。詩首先解題,交代祭灶的時間和緣由。以下轉入對祭灶過程的具體敘述。
灶君將行,天路迢迢如何去?先為其備車馬,“雲車風馬”即祭祀用的紙車紙馬,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彩色,祭畢焚化,迷信者想象神佛可藉此騰雲御風,扶搖上天。“小留連”猶言“別急著走,稍等一等”。等什麼?此處故作一頓,引出下文。灶君上天,禍福系之,怎能讓他老人家空著肚子趕路呢?主人置好杯盤,盤中盛著爛熟的豬頭,鮮美的雙鯉和鬆軟香甜的豆沙糕團。這些雖非山珍海鮮,卻是農家一年辛苦所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味。
祭祀開始了,婦女們避得遠遠的,男人們酌酒獻物。主人將斟得滿滿的酒,恭恭敬敬地澆在地上,接著焚燒紙錢。在酒香火光中,灶神爺也就喜笑顏開了。“灶君喜”雖是一筆極平常的描寫,卻令人感到味在其中,意在言外。灶君身為仙界人物,卻並未絕塵脫俗,與凡夫俗子有同樣的情慾。主人如此厚彼:他能不喜嗎?同時,這個“喜”字也表現了人和神之間達到的和諧、融洽的境界。看來作者是在寫神,實際上卻是在寫人。
詩至此鋪墊已足,趁灶君的喜勁兒未消,趕緊推出祭祀人的祝辭:“平日裡婢女們若有爭鬥口角,您就裝著沒聽見一樣,那些貓呀狗呀,愛東抓西爬的,難免會弄髒灶臺,也望您老千萬別怪罪。”接著又以“送君醉飽登天門”一句過渡,說灶神爺吃飽了,喝足了,也只能假裝糊塗了。最後兩句總束全詩,點明祭灶之旨意。這兩句詩雖和居家灶頭常貼的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家保吉祥”的意思相似,然對照揣讀,則更可感受到一種樸實而形象的民間語言的新鮮氣息。
本詩不以詩情畫意取勝,亦不以麗辭佳句見長,記言敘事,純用白描,無渲染,無誇飾,於平直中見諧趣。五句祭辭尤為精彩,詩人採農家語入詩,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有民歌風。這首描敘歲暮祭祀活動的風俗詩,不僅給人以土風民俗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和作者的不少田園詩、民情詩一樣,反映了當時農民對幸福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村田樂府》十首,於臘月風景,渲染無遺,吳中習俗,至今可想見也。(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二十二)
《祭灶詞》(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兮! ”
范成大晚年歸隱故鄉石湖,創作大型組詩《四時田園雜興》,共六十首,又創作《臘月村田樂府》,從另一側面反映當時的農村生活。作者自序雲: “餘歸石湖,往來田家,得歲暮十事,採其語各賦一詩,以識土風,號村田樂府。”這十首詩分別為: 《冬舂行》、《燈市行》、《祭灶詞》、《口數粥行》、《爆竹行》、《燒火盆行》、《照田蠶詞》、《分歲詞》、《賣痴呆詞》、《打灰堆詞》。僅從詩名即可想見,作者筆繪了一幅熱鬧、生動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江南農村風俗畫。
“祭灶”是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習俗,農村尤為盛行。“灶君”亦稱為“灶神”、“灶王”,常供奉於居家灶頭。據說灶王是主宰一家禍福的神靈。又見《抱朴子·微旨》載: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意即“告狀”。灶君既管兇吉禍福之事,又掌“白人罪狀”之權,故頗受敬重。舊俗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家家戶戶都要送灶君上天言事,謂之送灶。詩首先解題,交代祭灶的時間和緣由。以下轉入對祭灶過程的具體敘述。
灶君將行,天路迢迢如何去?先為其備車馬,“雲車風馬”即祭祀用的紙車紙馬,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彩色,祭畢焚化,迷信者想象神佛可藉此騰雲御風,扶搖上天。“小留連”猶言“別急著走,稍等一等”。等什麼?此處故作一頓,引出下文。灶君上天,禍福系之,怎能讓他老人家空著肚子趕路呢?主人置好杯盤,盤中盛著爛熟的豬頭,鮮美的雙鯉和鬆軟香甜的豆沙糕團。這些雖非山珍海鮮,卻是農家一年辛苦所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味。
祭祀開始了,婦女們避得遠遠的,男人們酌酒獻物。主人將斟得滿滿的酒,恭恭敬敬地澆在地上,接著焚燒紙錢。在酒香火光中,灶神爺也就喜笑顏開了。“灶君喜”雖是一筆極平常的描寫,卻令人感到味在其中,意在言外。灶君身為仙界人物,卻並未絕塵脫俗,與凡夫俗子有同樣的情慾。主人如此厚彼:他能不喜嗎?同時,這個“喜”字也表現了人和神之間達到的和諧、融洽的境界。看來作者是在寫神,實際上卻是在寫人。
詩至此鋪墊已足,趁灶君的喜勁兒未消,趕緊推出祭祀人的祝辭:“平日裡婢女們若有爭鬥口角,您就裝著沒聽見一樣,那些貓呀狗呀,愛東抓西爬的,難免會弄髒灶臺,也望您老千萬別怪罪。”接著又以“送君醉飽登天門”一句過渡,說灶神爺吃飽了,喝足了,也只能假裝糊塗了。最後兩句總束全詩,點明祭灶之旨意。這兩句詩雖和居家灶頭常貼的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家保吉祥”的意思相似,然對照揣讀,則更可感受到一種樸實而形象的民間語言的新鮮氣息。
本詩不以詩情畫意取勝,亦不以麗辭佳句見長,記言敘事,純用白描,無渲染,無誇飾,於平直中見諧趣。五句祭辭尤為精彩,詩人採農家語入詩,生動活潑,幽默風趣,有民歌風。這首描敘歲暮祭祀活動的風俗詩,不僅給人以土風民俗方面的知識,而且也和作者的不少田園詩、民情詩一樣,反映了當時農民對幸福安定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村田樂府》十首,於臘月風景,渲染無遺,吳中習俗,至今可想見也。(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