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
我們應該提出什麼型別的問題?
回答問題前,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
學生不知道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確時,怎麼做?
Q: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困惑,事實上,研究表明,課堂上35%~50%的教學時間都用於提問。那麼,在思考教學中如何提問時,我們應該關注哪些關鍵因素呢?
【我們應該提出什麼型別的問題?】
比起相對低認知的問題(封閉性、以事實為基礎的問題),教師應更多地提出一些高認知的問題。
1991年,威廉·維綸提供了很多項針對教師提問的研究總結以論證該論點,1998年科頓的文學評論更進一步地證實了這一觀點。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首先利用低認知問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然後再走向高認知問題,也就是說,按照布魯姆分類法層層遞進:
● 你怎麼看?
● 你為什麼這麼看?
● 你是怎麼知道的?
● 你們都贊成嗎?
● 你有理由嗎?
● 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
● 你確定嗎?
● 你的證據是什麼?
【我們應該如何提問?】
目前,課堂上最常見的是讓學生舉手回答,或者隨意挑選學生回答。課堂實踐證明:用單一的提問方式提出很多問題很容易讓學生走神。
正確的做法是:提問方式要多樣化,並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
【如何提問更有效?】
-關鍵詞:問題多樣化-
1.課堂框架問題:以建立課堂目標為首要問題。
2.多選題:給出三個以上的答案。
3.觀點型問題:給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就不同的觀點展開辯論。
5.精挑細選:哪一個和其他的不一樣?為什麼呢?其中的區別是……?
6.由答案倒推問題:答案是這個,那問題應該是什麼呢?
【學生不舉手的時候怎麼辦?】
1.“棒棒糖”棍:把學生的名字捲到棒棒糖的糖棍上,把它們放進一個杯子裡,隨機抽取,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棍子區分不同型別的學生。
2. 名牌抽取機:把學生的名牌投入抽取機,隨機抽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問題。
3. 接力問答:一個學生被點名回答問題之後,由他選擇其他人回答接下來的問題,或就這個問題提出新觀點,提供其他答案或者補充自己的答案。
【如何讓學生全員參與?】
1. 同時亮出小黑板:學生在小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答案,教師倒數3、2、1後,大家一起亮出答案。
2. 線索卡:發給學生一套答案卡(“ABCD”或“紅黃綠”卡),由他們舉起相應的答案卡片來回答問題。
3. 展示區:在教室開闢專門的展示區,所有學生將問題的答案粘到牆板上,便於教師翻看,從而對那些有趣的答案進行點評或整體評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4. 測試軟體:利用各種型別的網路測評軟體,讓學生在網上答題並提交,教師收集資訊,及時回覆。
【回答問題前,我們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
根據統計資料,徵詢問題答案之前大多數教師平均會給學生1秒甚至更少的思考時間。科頓建議比較科學合理的等候時間應該在3秒左右,越是高認知的問題,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應該越長。
【學生不知道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確時,我們該怎麼做?】
不同的處理方式可能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或者完全將他們擊垮。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機制,讓學生思考、恰當地參與以及多層次解剖問題,並減少他們對於答錯問題的恐懼。
當學生們舉手想回答問題時,請用眼神示意你接收到了他們的要求,再稍等一會兒,等到更多學生舉手,以營造出一個緊張的氛圍,就好像說你正在挑選那名知道答案而又最值得表揚的學生。
當學生感到無法給出一個答案或他們給出的是一個錯誤答案時,教師就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你可以這樣說:“沒問題,Bill,你先想想,一會兒我再過來問你”,讓學生有一些時間可以翻查資料或詢問他的同桌。還可以這樣說:“好吧,Bill,那你告訴我關於這個問題,你都知道些什麼呢?”這便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可能給出部分答案的機會,然後課堂可以繼續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 END -
在課堂上,
我們應該提出什麼型別的問題?
回答問題前,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
學生不知道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確時,怎麼做?
Q: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困惑,事實上,研究表明,課堂上35%~50%的教學時間都用於提問。那麼,在思考教學中如何提問時,我們應該關注哪些關鍵因素呢?
【我們應該提出什麼型別的問題?】
比起相對低認知的問題(封閉性、以事實為基礎的問題),教師應更多地提出一些高認知的問題。
1991年,威廉·維綸提供了很多項針對教師提問的研究總結以論證該論點,1998年科頓的文學評論更進一步地證實了這一觀點。所以,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首先利用低認知問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然後再走向高認知問題,也就是說,按照布魯姆分類法層層遞進:
● 你怎麼看?
● 你為什麼這麼看?
● 你是怎麼知道的?
● 你們都贊成嗎?
● 你有理由嗎?
● 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
● 你確定嗎?
● 你的證據是什麼?
【我們應該如何提問?】
目前,課堂上最常見的是讓學生舉手回答,或者隨意挑選學生回答。課堂實踐證明:用單一的提問方式提出很多問題很容易讓學生走神。
正確的做法是:提問方式要多樣化,並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
【如何提問更有效?】
-關鍵詞:問題多樣化-
1.課堂框架問題:以建立課堂目標為首要問題。
2.多選題:給出三個以上的答案。
3.觀點型問題:給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就不同的觀點展開辯論。
5.精挑細選:哪一個和其他的不一樣?為什麼呢?其中的區別是……?
6.由答案倒推問題:答案是這個,那問題應該是什麼呢?
【學生不舉手的時候怎麼辦?】
1.“棒棒糖”棍:把學生的名字捲到棒棒糖的糖棍上,把它們放進一個杯子裡,隨機抽取,可以用不同顏色的棍子區分不同型別的學生。
2. 名牌抽取機:把學生的名牌投入抽取機,隨機抽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問題。
3. 接力問答:一個學生被點名回答問題之後,由他選擇其他人回答接下來的問題,或就這個問題提出新觀點,提供其他答案或者補充自己的答案。
【如何讓學生全員參與?】
1. 同時亮出小黑板:學生在小黑板上寫出自己的答案,教師倒數3、2、1後,大家一起亮出答案。
2. 線索卡:發給學生一套答案卡(“ABCD”或“紅黃綠”卡),由他們舉起相應的答案卡片來回答問題。
3. 展示區:在教室開闢專門的展示區,所有學生將問題的答案粘到牆板上,便於教師翻看,從而對那些有趣的答案進行點評或整體評估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
4. 測試軟體:利用各種型別的網路測評軟體,讓學生在網上答題並提交,教師收集資訊,及時回覆。
【回答問題前,我們應該給學生多少思考時間?】
根據統計資料,徵詢問題答案之前大多數教師平均會給學生1秒甚至更少的思考時間。科頓建議比較科學合理的等候時間應該在3秒左右,越是高認知的問題,給學生的思考時間應該越長。
【學生不知道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確時,我們該怎麼做?】
不同的處理方式可能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或者完全將他們擊垮。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機制,讓學生思考、恰當地參與以及多層次解剖問題,並減少他們對於答錯問題的恐懼。
當學生們舉手想回答問題時,請用眼神示意你接收到了他們的要求,再稍等一會兒,等到更多學生舉手,以營造出一個緊張的氛圍,就好像說你正在挑選那名知道答案而又最值得表揚的學生。
當學生感到無法給出一個答案或他們給出的是一個錯誤答案時,教師就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你可以這樣說:“沒問題,Bill,你先想想,一會兒我再過來問你”,讓學生有一些時間可以翻查資料或詢問他的同桌。還可以這樣說:“好吧,Bill,那你告訴我關於這個問題,你都知道些什麼呢?”這便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可能給出部分答案的機會,然後課堂可以繼續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