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成吉思汗在歐亞大陸,那時宛如是神一樣的存在,然而在我們東邊的日本,元朝卻沒有將其攻下,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元朝的騎兵不善於海上作戰,兩次去日本,都遇上了颱風,還沒到日本就翻船了,日本人還非常感謝這兩次颱風,稱這兩次摧毀元軍的颱風為神風。是真的嗎?
7
回覆列表
  • 1 # 易道天行健

    很簡單,因為陸路的斷裂造成了征伐的困難度海上氣候變化使小日本僥倖逃脫了滅族的厄運,使他們到現在還沾沾自喜於成吉思汗不能奈它何的心態,近代侵略中國也不排除它們還是有這次成吉思汗征伐失利的心態…

  • 2 # 智慧的禮物

    因為日本的地理環境。

    首先有海。蒙古沒有海軍,當時都是靠著南宋降軍海戰與運輸。而且剛開始打的日本是節節敗退。雖然日本天皇嘴硬,但是其實當時日本是很心虛的。

    沒做過船的人想象不到下船後的感覺。日本本島平原面積小,人員城鎮又分散。幾百人規模都是大戰。所以蒙古分兵。結果可想而知,幾百匹馬跟上萬匹馬衝鋒能一個效果麼?被日本人利用地形打蒙了。加上神風。就此敗退。

  • 3 # 依與夢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遠征日本的是忽必烈不是成吉思汗

    其次,蒙古軍隊遠征日本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運氣真的不好,樓主所說的颱風確實存在,尤其是第二次遠征日本的颱風,使得蒙古軍隊的艦隊近乎全毀,近十萬人被困海灘孤立無援,也無法撤退,最終幾乎導致軍隊全軍覆沒。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遠征日本完全無法發揮蒙古軍隊的優勢。蒙古軍隊之所以強,主要在兩個地方,首先是,機動強的騎兵(這個大部分人都知道);其次是,功能齊全的工程兵與器械(蒙古人經常用騎兵圍城,拋石車砸全城)。遠征日本就必須海運,海運本身就對騎兵不利,海運後就是登入戰,只要堅守海灘,使騎兵無法散開,私處亂竄劫掠,就算半廢了。同樣的,海運無法大規模使用工程器械,回回炮,拋石車,各種火藥器械都難以大規模使用。

  • 4 # 東瀛遊俠

    先糾正一個錯誤,東征日本的不是成吉思汗,而是忽必烈汗。蒙古東征日本,這事兒在日本史上是少見的外族入侵,在史書上被稱作“蒙古襲來”。事情的起因是1266年蒙古向日本至國書,說日本開國以來時與中國交通,現在也當互通友好,相互親睦,實際上是要求日本臣服大元。當時日本天皇還在,但實際上掌握國家政權的是北條家的鎌倉幕府。這個政權並不傻,自知實力差的太遠,但是當時蒙古與南宋交戰,如果日本答應的話,很有可能大元會要求日本出兵攻宋。所為政者一經商議,沒有理會蒙古的國書。

    到1272年,忽必烈都派出了4次史臣了,日本硬是沒有答應。於是在1274年,大元以高麗駐屯的元軍和高麗軍隊為主力開始了向島國的侵攻。這第一次東征史稱文永之役,大元派出戰船900艘,兵力達到2萬5千人。日本立即調動九州武士,準備迎敵。按照當時兩軍的作戰方式,元軍是以騎兵團衝鋒為主的集團作戰,日本人講究“一騎打”,高下立判,本無懸念。但是當時元軍發生了意外。第一個是馬出了問題,因為人坐船可以克服暈船等困難,但馬受不了,所以一路上戰馬損失不少。第二個就是弓箭不夠使了,這讓以騎射見長的蒙古騎兵猝不及防。第三個就是當時艦船所在的博多灣颳起了颱風,給元軍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儘管元軍撤軍了,但傷亡十分慘重。

    元軍初戰失利後,倒也沒有氣餒,而是一邊繼續派使節勸服,一邊接著造船準備第二次東征。到1281年,南宋也被滅了,打日本的準備工作也做好了。這次蒙古派了3500艘戰船,10萬江南軍,以及4萬高麗軍,劍指對馬、一岐。日本這回也準備的很充分,在博多灣沿岸築起了石頭牆。元軍到後幾次衝鋒不利,加上疲憊作戰,又爆發了疫病,陷入了困境。這時候,日本又開始颳起了“神風”……結果這次比上次還慘,2000艘戰船沉入海底,數萬士兵殉難。

    日本因自國的惡劣天氣逃過一劫,人們將這次颱風稱為“神風”。“神風”一詞在日後的日軍中多被使用,神風連,神風特攻隊等。如果沒有這兩次颱風,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 5 # 樂福先生

    其實大部分軍隊不是蒙古人!是南宋的中國軍隊……遠征匈牙利的大部分不是蒙古人!而是加盟的中亞軍隊,黃白混血人不少。

  • 6 # 桌面戰爭兵棋

    元朝軍隊繪圖

    在《孟子·公孫丑下》中,孟子有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中的天時、地利和人和分別是指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優勢以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總地來看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孟子就想說在戰爭中有利的天氣不如地理優勢,而地理優勢又比不上人們內部的團結。孟子給出的這個結論我們不多討論,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國的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影響戰爭的因素的概念。順著這個思路,來聊一些歷史上有名的戰役,首先就從天時開始說起。

    成吉思汗與蒙古鐵騎繪圖

    既然是要說有關天時的戰役,那天氣因素肯定得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影響。那麼就來聊一聊有名的元日戰爭,而在這其中,日本的風就出了不小的風頭。元朝,前身為大蒙古國,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在綜合國力方面比不上唐、宋盛世,但是卻極盡擴張之能事,國土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這還是在大蒙古國分裂為四大汗國之後的結果,在大蒙古國時期,蒙古鐵騎曾踏平莫斯科,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劍鋒直至維也納,整個歐洲都在其鐵蹄下顫抖。然而就是這繼承了大蒙古國強大血脈的元朝,歷史上兩次征戰日本卻都以失敗告終。

    元朝版圖

    話說忽必烈稱帝建立元朝過後,像高麗這種周圍小國自然是對其俯首稱臣。野心勃勃的忽必烈呢,自然也是向日本派遣了使者,希望同日本“通好”,實際上肯定也是想讓日本臣服於他。但是不曾想這日本骨頭不軟,任元朝怎麼威逼,日本掌權的北條時宗就是不吃這套,拒接接受元朝的要求,同時還加強九州地區的防禦以應對元朝的入侵,後來索性連元朝使者都不見了。這可把我們的元世祖氣的夠嗆,說你這小小日本居然如此囂張,看來必須動用武力來收拾一下,於是就開始著手準備遠征日本。

    忽必烈圖

    公元1274年6月,由高麗國打造的戰艦900艘完工,同年9月,忻都率領2萬蒙漢軍、5千6百高麗軍以及6千7百高麗水手共計3萬2千3百人組成的遠征軍出征日本。元朝遠征軍登陸日本過後,隨即與日軍展開激戰,元軍不愧為驍勇善戰之部隊,日軍雖拼死抵抗,但無奈在戰術戰法上確實存在差距,所以元軍先後攻佔馬島、博多灣、平津等地,直接兵臨大宰府。日軍此時其實已經被元軍打的初現頹勢,在退守大宰府水城過程中,來不及撤離而被元軍俘虜的老幼婦女就達到千餘人。其實只要元軍一鼓作氣,堅持苦戰,完全有能力拿下大宰府,只要拿下大宰府就可以穩固陣地,固守待援。然而可惜的是忻都並沒有背水一戰的豪氣,他認為“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境,非完計也,不若班師。”於是選擇了全軍撤回船上準備班師。然而事情就是那麼巧,就在元軍回船當夜,博多灣興起暴風驟雨,元軍猝不及防,再加不熟悉博多灣的地形,導致無數船隻觸礁沉沒,最後元軍得以回國者僅出征時的半數,約1萬3千5百人葬身日本,而其中大部分就是死於這場風暴。第二天在大宰府水城嚴陣以待的日軍發現元軍久久不來進攻,派人前去博多灣偵察方知元軍遭遇風暴已經撤退。這對於日本來說簡直太神奇了,認為“逆風之事蓋蒙神佑”,上至幕府下至百姓無不認為這是天佑的結果,於是乎全國範圍都開始了大規模的祈神活動,以謝神佑。而擊退了元軍的風暴,則被日本奉為“神風”。

    被風暴襲擊的元軍艦隊繪圖

    然而元日之間的恩仇還沒算完,“神風”的故事還要繼續。話說這忻都也是個圓滑之人,雖然兵敗,但是他摸準了忽必烈本無滅日之心,只想震懾一下日本,所以回國以後掩飾了遭遇風暴而損失慘重的事實並以“入其國敗之”上報,忽必烈也就信以為真,犒賞了出征將士,還興高采烈地認為知道了厲害的日本應該會立刻與元朝通好,於是又向日本派出了使臣。不得不說北條時宗也是個人物,不知是覺得日本有了神明加護還是覺得自己能行,對這次前來的元朝使節杜世忠等30餘人,是直接話也不說就全部押到鎌倉龍口斬了。不過由於滅口滅的很徹底,所以元朝使節被殺一事並沒有第一時間傳回元朝,而且恰逢元朝正在征戰南宋,所以日本倒是過了幾年的太平日子。一直到1279年南宋滅亡,忽必烈才想起還有這麼一支使團杳無音信。總之在又經歷了一番波折過後,忽必烈知道了這支使團已經在日本遇害,並且也確定了日本絕無通好之心。這一次元世祖可不再會像上次那樣只以恐嚇為目的了,而是下了征服日本的決心。

    北條時宗繪圖

    這一次忽必烈分兵兩路,一路是由范文虎率領的包括3500艘戰船共計10萬餘人的江南軍,該路軍將從江浙行省沿水路出發。另一路軍則是由忻都、洪茶丘以及金方慶率領的包括戰船900艘共計4萬餘人的東路軍,該路軍將取到高麗進軍日本,兩軍分別於1281年擇日出徵。比較有趣的是,在出徵之前,忽必烈還讓梁軍帶上了農具,以備佔領九州後開墾屯田使用,可見忽必烈對這次出征可以說是信心滿滿,畢竟這次出征的規模比上次可大了不少。然而事情呢,就是不能想的太好,分兵兩路固然聲勢浩大,但是這東路軍的忻都就不是個老實人,本來說好了東路軍打下隱歧島應該就在此地等待江西軍會師。但忻都覺得自己這次是輕車熟路,又怕江西軍來了會搶得頭功,於是決定鋌而走險,直接進軍博多灣,並且向長門海域派出牽制艦隊。

    元日戰爭繪圖

    不過不得說忻都這一手還是起到了一些效果,元軍又一次出現造成了日本社會的驚恐,各地謠言四起,什麼元軍已經佔領了九州啊,元軍從東海、北海各個方向入侵啦,總之是什麼版本都有。有了上次的經驗,大家又都紛紛去寺廟祈福,從各大王公貴族到天皇再到上皇都是各種祈禱,北條時宗也是直接命令各地的武士前往神社、寺廟祈願。可以看出面對再次入侵的元軍,日本心裡很慌,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要斬來使呢?不過和國內的恐慌相比,處於最前線的日本迎擊軍隊表現就鎮定不少,第一時間就進入了沿海陣地,而且這些部隊在第一次元日戰爭中也同樣積累了不少的作戰經驗。除此之外,北條時宗這些年也確實做了些準備,在沿海灘頭修建了石壩,以阻礙元軍的登陸。

    元日戰爭繪圖

    1281年6月,元軍的艦隊殺進博多灣後就發現情況不對,沿海灘頭上的石壩使登陸作戰難以開展。於是元軍只能登陸志賀島,試圖攻下志賀島後以其為跳板攻入陸地。日軍當然知道這個地方不能輕易讓出去,於是乎與元軍展開了殘酷拉鋸戰,由於志賀島地勢狹長,元軍優勢無法發揮,反而是日本一人一騎的戰法得到了發揮,此消彼長之下,元軍遲遲無法拿下志賀島。而此時又時值6月,時間一長元軍就有些支撐不住了,長期的船上生活以及補給的困難使元軍出現了數千人的非戰鬥減員,無奈之下忻都只得下令退回隱歧島,準備與江南軍會師後再作打算。到了7月,江南軍終於達到了指定陣地,與東路軍會師,一時間兩軍相會聲勢大振,於7月27日開赴鷹島,準備直取大宰府,途中還被日軍艦隊截擊,雙方交戰了一天一夜,不過日本艦隊寡不敵眾,自然是隻能撤退。

    元朝兩次遠征日本示意圖

    好了,這下元軍總算是可以打大宰府了。然而陰差陽錯之間,在日軍撤退後范文虎與祁都等相議後居然決定“欲先功大宰府,遲疑不發”。就因為這個決定,元軍艦隊多在海上遲疑了一天,而就是這一天,為日本的“神風”發威提供機會。8月1日,或許是日本的祈禱起了作用,或者是日本命不當絕,颱風襲擊了飄在海上的元軍艦隊,這元軍將領大多不熟水性,對於颱風的到來完全沒有防備,颱風一來,艦船之間相互碰撞而傾覆的不計其數,只有江南軍張僖所部和也速都兒所部提前命令戰艦拉開距離停泊而沒受到什麼損失,然而這並不能挽回元軍損失過半的局面。這剛剛意氣風發的范文虎冷不丁地被颱風來了這麼一下,頓時間鬥志全無,只想著趕緊班師撤退,什麼強行登陸背水一戰的建議完全被他所無視。就這樣,第二次元日戰爭也以元軍失敗撤退而告終,在此之後,忽必烈雖有心第三次徵日,但都因為各種原因而擱置了,最後直到忽必烈身死也沒能實現徵日的計劃。忽必烈死後,徵日的計劃就更是被束之高閣,之後的元朝也再沒有徵日的的想法和能力了。

    二戰時期日本的“神風敢死隊”

    總的看來,兩次元日戰爭,日本的風都是大展身手,天時對戰爭的影響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沒有這兩次“神風天佑”,日本能不能抵擋住元朝的鐵蹄還很難說,如果當真被元朝所征服,那之後的世界歷史肯定會大變樣。然而歷史沒有如果,雖然“神風”對擊敗元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若是沒有日本軍隊的拼死抵抗,怕是連給“神風”趕路的時間都爭取不來,這其中發生的諸多偶然最終拼湊而成的就是這樣一個結果。世界戰爭史上,日本的“神風”大敗元軍絕對是天時影響戰爭的典型例子,戰局發展的曲折程度堪稱神奇。但這樣的例子也絕非唯一,有機會的話我們下次再聊。

  • 7 # 歷史公元
    成吉思汗表示: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東征日本失敗的“鍋”我不背。

    實際上,成吉思汗生前完成了大蒙古國的統一,主持蒙古第一次西征,滅亡了花剌子模和西夏,就遺憾的逝世了。

    而忽必烈滅亡南宋以後,發動的兩次東征日本的戰爭,是成吉思汗逝世後近50年才發生的,與成吉思汗一點關係也沒有。

    忽必烈上位以後,雖然蒙古帝國已經分裂,但是忽必烈作為元朝皇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和北方的大片草原,勢力最為強大。

    忽必烈東征日本其實是有一定把握的,因為當時元朝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艦隊,但是被可恨的颱風打敗了。第一次元日戰爭被稱為“文永之役”。

    忽必烈滅亡南宋以後做出了一個偉大的嘗試,試圖從海上繼續開始蒙古帝國的瘋狂擴張,這就是“文永之役”。

    在這次戰爭中,蒙古聯軍統帥忻都,率領蒙漢聯軍2萬多,高麗軍1.8萬人,總兵力達到4萬,此外還有九百艘大戰艦,準備的非常充分。

    雖然元軍取得了一定勝利,但是日本方面聚集了10萬大軍進行抵抗,戰爭陷入僵持之中卻遭遇颱風,“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最後成功逃回的竟然只有1.3萬人。

    第二次元日戰爭被稱為“弘安之役”。

    東征第一次元日戰爭失敗以後,忽必烈非常憤怒,準備8年之後,聚集20萬大軍共4400艘戰艦兵分兩路再次東征。早有準備的日本幕府,在沿海地區設定了石堤,防止元軍登陸。

    可憐的元軍在菜鳥元帥的指揮下,竟然在海上飄蕩了整整一個月都沒有完成登陸作戰,再次遭遇颱風慘敗。

    等到兩年以後,忽必烈再次下令做好準備進行第三次東征,卻因為忽必烈逝世,導致元朝陷入皇位爭奪的內戰中,對於小小的日本已經無人關注了。
  • 8 # 海佑講史

    兩次都遇上了颱風,也是沒誰了。

    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元軍進攻日本。日本人集中全島的武士,拼死抵抗。白天時,蒙古軍隊打得很順手,日本武士已經招架不住,開始撤退了。這時候天黑了,蒙古人退回到船上休息。

    這是蒙古人打仗的慣例,他們馬多馬快,晚上退出幾十裡地宿營,這樣既安全,不會被偷襲,又便於次日對敵人進行大範圍的包抄和突襲。不過這一次,天上的神靈沒有站在他們這一邊。當晚,一場颱風襲擊了蒙古船隊所在的博多灣,把絕大部分蒙古兵送進海底,被蝦兵蟹將給征服了。

    七年後,蒙古人捲土重來,更多的船和更多的軍隊。日本人吸取了教訓,在海灘上建起城牆死守,不讓蒙古人登陸。他們知道,蒙古人一旦踏上了岸是沒有敵手的。當蒙古人準備強攻一座島時,又是一股神奇的颱風,毀滅了蒙古船隊,蒙必烈的日本攻略徹底失敗。從此,日本人把拯救日本的颱風稱為“神風”。

    征戰歐亞大陸,成吉思汗的軍隊唯獨在兩個地方慫了,一個是日本,就是被這”神風“騷擾,兩次東征都失敗。另一個地方就是印度,太熱了蒙古馬受不了。

  • 9 # 史無止境

    忽必烈遠征日本為何會馬失前蹄?成吉思汗在中世紀建立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軍事帝國,其孫元世祖忽必烈承繼大統後,繼承並延續了祖先征戰的傳統,四處征伐拓展疆土,幾乎無往而不勝,但是在對日本的兩次渡海作戰中卻遭到了慘痛的失敗,從而不得不打消了兼併這個彈丸小國的想法。我們先看一下忽必烈兩次遠征日本的過程。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禮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忽必烈在國書中,對這次遣使的目的講的極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麗,舉國來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將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圖之”。被日本以書辭無理,不能接受,予以退回。此後幾經出使,均被日本拒絕。

    從至元十年(1273年)起,忽必烈開始著手部署徵日戰爭。第二年,忽必烈第一次遠征日本,他命忻都和洪茶丘,以00艘戰船、1.5萬名士兵開始了第一次遠征日本。戰爭開始時對元軍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十月,佔領對馬、壹歧兩島,繼而進入肥前松蒲郡,日軍不得不退守大宰府。可惜的是元軍對日本本土地形不熟,夜晚只能在船上宿營,天有不測風雲,就在這一天晚上,博多灣出現了罕見的颱風暴雨。

    日本群島四面環海,除東北部沿海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所環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黑潮,氣候形成較溫和潮溼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在每年八、九、十月間,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颱風襲擊,博多灣恰好正位於颱風的襲擊區內。由於不熟悉地形,元軍停泊在博多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無法相救。忻都怕日軍乘機來襲,下令冒雨撤軍回國。此役,元軍死亡兵卒達135萬人。日本史書則稱此役為“文永之役”。

    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元軍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活動,稱為“神風”。此後“神風”一詞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1945年。自從蒙古軍崛起於斡難河源以來,諸多戰事鮮嘗敗跡,想不到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竟然敗在小小的日本手裡,忽必烈當下非常惱火,發誓一定要拿下日本,以解心頭之恨。

    此後,忽必烈加快了對南宋的戰爭,一邊再次派遣禮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給日本寫信,要求日本投降,否則將訴諸武力,然而日本受到上次戰事的鼓舞,根本不聽蒙古人的話,反而處了大元派來的使者,並加寬了日本與元朝之間的海防線,這讓忽必烈倍受恥辱。1279年,元終於消滅了南宋,統一了中國大陸。忽必烈立即下令準備第二次攻打日本。

    忽必烈第二次進攻日本是在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斬殺元朝使臣為藉口,集結了南宋新投降的軍隊10萬人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一路是派大將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等統率南宋降軍10萬,從浙江定海起航渡海,另一路由折都和洪茶丘率領蒙古、高麗和北方漢軍4萬人組成,從高麗渡海。日本軍隊在箱崎。今津,志賀等地海岸構築防禦工事,對元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元軍始終未能深入到日本本土。

    兩個月後,歷史又重演了,一場巨大臺風又讓希望退到海上的元軍元氣喪盡。這次東征又以元軍大敗而告終,北路軍損失三分之一,南路軍損失一半這樣,忽必烈的兩次東征日本都以失敗而告終,戰敗的結果讓他惱羞成怒,於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準備再次征討日本,但由於連年戰爭,國庫虧空,財政吃緊,忽必烈不得不在1286年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

    颱風是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是眾所周知的。那麼,除了颱風之外,忽必烈遠征日本失利還有什麼原因呢?

    一是蒙古戰船不適於航海作戰。第一次征伐的戰艦是高麗建造的,當時造船工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將造船的任務交給技術較為落後的高麗人。

    一方面,高麗對於造船很反感,認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會要求高麗參戰,這必將給高麗人帶來沉重的負擔。

    另一方面,讓造船技術落後的高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忽必烈強壓的任務實屬難事。高麗人在半年時間建造900艘跨海戰艦,質量可想而知了。第二次東征雖然有江南軍隊參加,當時江南的造船技術雖然能夠適應跨海作戰,但是10萬人乘坐的戰艦不但數量多,而且還要能夠進行作戰,南宋又是新降之國,民族仇恨尚未淡化,何談為元出力?質量劣等的戰艦一旦遇上臺風,其結果也就不言自明瞭。

    二是元軍統帥指揮失誤和軍隊的厭戰情緒。海戰與陸戰有著根本的不同,軍隊統師洪茶丘、都等人本不習海戰,繼續採用陸戰的方法,他們佔領對馬、壹歧、鷹島等島嶼後,沒有及時在上面安營扎,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反而在佔領後又在夜間回到戰船上,而且為防止戰船在海上顛簸,竟然將大多數艦船連在一起,犯了兵家之大忌,所以當颱風來時,他們張皇失措、無處可逃,被刮入大海者不計其數。加上當時忽必烈連年發動戰爭,造成經濟凋,屍橫遍野,老百姓生活疾苦,而且元朝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契丹、女真、漢族等地位低下,飽受欺辱,因此民間反戰情緒很高。

    元朝軍隊中,又組織混雜,既有蒙古人,又有被征服的契丹人、漢人,戰鬥中根本不可能團結一致,而且在發動對日本的戰爭中,忽必烈強令高麗國製造戰船,提供糧食引起了高麗人民的強烈不滿,所戰船質量低下。遠征軍中蒙古、漢、高麗等各族將領統師很難協調一致,各路軍士也無心戀戰,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並最終導致了兩次遠征的失敗。

  • 10 # Keith1112

    首先來說,蒙古是馬背民族。擅長是騎射運動戰,而東征日本,中間隔海,蒙古最不擅長。

    前期的準備工作也沒做好,沒有完善的水師力量。到蒙古滅南宋前,有一批南宋降將的加入,蒙古水師力量大增。但這個時候蒙古的主要作戰計劃不是東征日本。

    第二,日本有些運氣成分。蒙古兩次東征,均遇到颱風。無法登陸,最後不得不回返。如果蒙古軍登陸,日本的武士是無法抗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群和居委會是一個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