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雨飄渺
-
2 # 武器百科
馬克沁機槍是在1884年由美國設計師馬克沁研發成功的,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以火藥燃氣為能源完成自動迴圈的自動武器。
其實早在馬克沁機槍研發成功當年,當時的華人就已經與其近距離接觸。這個華人就是李鴻章。作為洋務派領頭人物在1884年時參加了當時在英國倫敦舉行的馬克沁新槍釋出會,而李鴻章在會上親眼見證了這款劃時代的速射武器到底具有如何強大的殺戮能力。
在新槍釋出會上,馬克沁機槍進行了速射表演,在半分鐘內直接打光300發子彈,把李鴻章看懵了只喊:“太快了!太快了!”這麼厲害的武器肯定是李鴻章是想買的,結果一問價錢,又喊上了,這次是“太貴了!太貴了!”不得不說那個年代,只要有錢當時的中國是可以引進最先進的槍炮武器的,只不過確實機槍武器耗彈量太大,讓當時的晚清政府不敢用。最終李鴻章因為手頭沒有多少錢,主要是上級沒給足夠的撥款,只能是採購了一挺回去研究。
後來,在1888年金陵機器局仿製成功該槍,不過效能並不佳只造了30多挺就停產了。最終又過了10餘年,日俄戰爭發生後,馬克沁機槍大發神威,使得當時的中國政府認識到了馬克沁機槍列裝的必要性,然後在後續10年內大量列裝1893年版本的成熟款馬克沁機槍。
實際上直到目前,這款槍械的仍然活躍在戰場上。自2014年之後,烏克蘭國內發生內亂,其東部地區變為戰區,由於武器損耗量大增,許多庫存的老舊武器被重新修復使用。其中就包括馬克沁型重機槍~~只不過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改進,比如加裝先進瞄準具,取消原來數十公斤重的輪式腳架,用於陣地作戰效果還是不錯的。
-
3 # 軍武吐槽君
這個問題用一個“貴”字是不能完全說明的!其實馬克沁機槍從1884年發明的最初十幾年不光是李鴻章就連當時的歐洲列強都沒有什麼人願意採購,不然馬克沁本人也不至於窮困潦倒,不過有一個國家倒是眼光獨具,那就是德國,德國當時採購了數量不少的馬克沁,在一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造成了英法聯軍一天七萬人的傷亡,因此有了索姆河絞肉機一說。李鴻章在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初就去參加了釋出會,當時進行展示的時候,馬克沁機槍的驚人的射速和威力居然攔腰打斷了一棵大樹,李鴻章說了六個字:“太快了,太快了”,許多人傳聞後來李鴻章不買是因為六個字:“太貴了太貴了”!其實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克努伯重炮和鐵甲艦那麼貴,李鴻章還不是照樣採購了許多?我們結合當時現實情況來具體分析分析。
當時中國軍隊剛剛大規模換裝了加特林機槍,在火力上已經是亞洲第一很多人一直古板的認為,清軍打不贏對外戰爭都是因為技不如人,其實事實與我們想的完全不一樣,在甲午戰爭之前,清軍基本完成了陸軍裝備現代化,大規模裝備了毛瑟步槍和加特林機槍,火力與當時的歐洲列強不相上下。馬克沁機槍對於當時的清軍武器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而起不到雪中送炭,買不買確實得再三考慮!在左宗棠收復新疆和馮子材的鎮南關大捷中,清軍就曾利用自身的火力優勢打的對面抬不起頭,清軍打不贏日本主要還是缺毛主席說的那股子氣!
馬克沁機槍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真實作戰能力讓人質疑馬克沁機槍作為一款跨時代的武器自然少不了質疑,當時李鴻章在1884年參加機槍釋出會時,馬克沁機槍剛剛發明出來並沒有得到實戰檢驗,李鴻章作為清末朝廷的中流砥柱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也不可能會輕易就下決心買這種價格不菲且實戰效果不明朗的新式武器,後來在日俄戰爭中,俄軍利用馬克沁機槍大規模殺傷日軍有生力量,清朝意識到了這一點也開始了大規模採購馬克沁機槍。
馬克沁機槍確實貴,而且效費比低馬克沁機槍不僅單價貴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子彈,對於當時有限的大清財力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這也是李鴻章不得不考慮的事情,但是李鴻章還是有眼光的,他買了一挺馬克沁回去,四年後金陵製造總局就仿製成功,初期質量不佳,後期經過不斷改進最佳化最終還是裝備了清軍。
馬克沁機槍水冷方式是它的致命弱點相比加特林的多根槍管,馬克沁一根槍管加上高射速極容易使槍管發熱導致炸膛,馬克沁創造性的在其槍管上安裝了冷卻水筒,在射擊前需要事先裝滿水,如果水冷筒被打破或者無水可用,這槍基本就廢了。在解放戰爭中的孟良崮戰役中,被圍困的張靈甫整編第74師就因為無水可用導致馬克沁機槍無法使用而遭到全殲。水冷最終被氣冷所取代,也是有道理的,李鴻章不買馬克沁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
4 # 佈雷桑秀策醬
第一當然是貴,全自動武器別說在近代晚清,哪怕在二戰之後,人民解放軍大規模換裝那會,都不敢不規模列裝全自動步槍,取而代之56半自動步槍。滿清政府鎮壓洪楊,賠償外國,財力十分有限,當然是能省則省。
第二點,馬克沁成名之役,是在非洲。但打出mvp,當然是一戰的索姆河戰役,英法協約國在馬克沁槍口下陣亡六十餘萬,可謂慘烈至極。如果算上德軍當在百萬以上。但是離晚清太遙遠了,要花有限的資金購買一款當時看來不成熟的武器,實在也說不過去。
第三,滿清王朝崇尚弓馬嫻熟,搞得是精神第一,雖然李鴻章不是滿人八旗,但不能說這個思想根子就斷了。再者同樣是亞洲國家的日本就有句名言,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不如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東方的傳統思維讓李中堂一個翰林入仕的人還是傾向用傳統的一槍一單的戰術,這種保守的戰術也在他之後甲午戰爭保艦制敵的戰役規劃中體現。大概齊就這三點。
-
5 # 陳小帥45
因為李鴻章看見馬克沁機槍太費子彈了,他看完就說了大清太窮了,根本就承擔不起這些得用費用,就把馬克沁重機槍放棄了!
李鴻章當時也處於國情考慮,當時也實在沒有辦法!
-
6 # 陳悅漫步海邊
這個問題本身有很大的毛病。首先: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巨大是20世紀後的事情;其次,根本沒有什麼李鴻章不願採購馬克沁機槍的事情,也不存在馬克沁公司向李鴻章推銷機槍的事,更不存在李鴻章去參觀馬克沁試射的事情。
這種大的誤會,可能都來自於下面這幅照片:
現代,很多人(包括很多回答本問題的人)對這張照片的解讀,都是說李鴻章參觀馬克沁的射擊試驗,看著一顆被打斷的樹感慨。
但是,如果對李鴻章有所瞭解的話,都應該知道李鴻章有個外號,叫“李大個子”,縱是在洋人堆裡,也不顯得特別矮小。而這張照片上那位扶著樹、被很多人認為是“李鴻章”的人,看起來只是個小老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鴻章和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合影,從這張照片就能看出“李大個子”的個頭)
原因很簡單,這張照片上那位中國官員根本不是李鴻章。照片上扶著斷樹的官員,實際是中國駐英公使龔照瑗。龔照瑗是1894年8月3日到達倫敦就職,1897年4月17日卸任,這張照片實際是龔照瑗在任內去參觀馬克沁機槍射擊試驗時所攝。
所謂的李鴻章和馬克沁的段子,都是由這個歷史所引出來的無聊訛傳。
言歸正傳。
馬克沁機槍雖然後世聲名赫赫,但是剛剛發明時並不顯眼,儘管射速快,但是存在著威力小、可靠性差以及彈藥耗費太大等諸多問題,與當時世界上主流的多管速射武器(當時還沒有機槍這種概念,馬克沁也被當作一種機關炮來看待),諸如加特林炮、哈乞開司多管炮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有說服力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19世紀80年代中國沒有看中這種武器的原因所在。
在當時,由於陸軍作戰形式所決定,歐洲主流陸軍的火力加強方式,仍然是依靠行營火炮(即野炮、山炮)以及攻城炮。而在亞洲,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也都是以60、75、80毫米口徑的行營炮作為陸軍的主流重火器。甚至於連哈乞開司、加特林等多管機關炮都並不被陸軍看重,而主要是作為艦艇裝備,更不用說是馬克沁機槍之類的新生兒了。
(北洋海軍美籍洋員馬吉芬拍攝的照片,“鎮遠”號鐵甲艦上的一門47毫米口徑馬克沁機關炮。)
作為題外話,李鴻章倒也不是沒有購買過馬克沁的產品,但是李鴻章看中的是馬克沁生產的機關炮,北洋海軍“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上就裝備有馬克沁公司生產的47毫米口徑的單管機關炮。
-
7 # 東河
主要基於幾個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馬克沁機槍射速太高,幾百發子彈十幾秒就消耗殆盡,高達30英鎊金錢就在一瞬間消耗掉讓李鴻章有些不能接受。
其次,就是大清那個時期國力衰弱,歷次的戰爭消耗及賠款讓大清無力承擔馬克沁這樣的子彈消耗品。
第三,價格過於昂貴,當時一挺馬克沁的價格就可以裝備近二十名清軍士兵,這樣的價格讓還處於冷兵器為主注重兵力優勢的時代的清軍,萬萬不能接受的。
第四,馬克沁作為新機槍李鴻章觀看其首次亮相,馬克沁本人本想秘密實驗,結果走漏了訊息,引來了眾人觀看,作為新機槍其效能和穩定性是否合格還是未知數。
最後,就是那個時期,清軍剛剛裝備了一批加特林機槍,並在此後的平壤戰役中有所實踐,因此綜合考量李鴻章也不會採購新生產的馬克沁機槍。
-
8 # 兵器世界
1.李鴻章不願意購買馬克沁機槍的直接原因還是軍種問題,作為海軍大臣實在沒有理由為陸軍考慮裝備,在李鴻章眼中他周遊歐洲的目的是為海軍購買裝備。
眾所周知,李鴻章在和左宗棠爭論重點防禦東南沿海還是西部新疆問題中,強調保衛海防才是保衛中國腹地的關鍵,因此大力支援建設海軍而反對左宗棠增加陸軍軍費保衛新疆的要求。正因如此李鴻章訪問歐洲時重點考察的是海軍武器。
很明顯,對於堅船利炮決定一切的海軍來說任何自動機槍都是不需要的,李鴻章寧願購買軍艦和大口徑要塞岸防炮也不願意使用寶貴的軍費購買馬克沁機槍。
2.馬克沁機槍誕生之初就像半自動步槍無法取代栓動步槍一樣,太過前衛的設計很難被思想守舊的軍方接受。
馬克沁的創新之處就是利用了後坐力完成炮彈殼、裝子彈的過程,相比較之下無論是哈氣凱斯還是加特林機槍,都是用手動揺柄機械構造完成上述射擊過程,這就增加了卡殼等機械故障的風險看過《最後的武士》肯定都記得,美國軍官在介紹天皇購買的機關炮時(加特林機槍早期稱呼)強調新設計減小了卡殼的機率。
使用多槍管又缺乏冷卻措施的哈氣凱斯和加特林很容易因為槍管過熱變形而卡殼,但是使用一根槍管的馬克沁有專用的水冷裝置,再加上沒有過多的手動活動部件,從而大大增加了可靠性。平心而論馬克沁這種歷史性設計就像半自動步槍一樣,足以顛覆多管自動武器的傳統。後來的多管機槍紛紛模仿馬克沁採用一根槍管和直立彈匣以及利用後坐力裝彈的原理,常見的捷克式輕機槍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就像STG44突擊步槍不被希特勒接受一樣,太過新鮮的設計立即遭到軍方的拒絕。在現代化裝備領域尚且屬於學生身份的李鴻章自然不可能跳出這個圈,拒絕購買馬克沁機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9 # 歷史三日談
當時的中國也的確需要這種機槍,中法戰爭正進行的如火如荼,雖然刀槍棍棒的較量已經把法國打的屁滾尿流,如果用上這玩意,估計法華人都得嚇尿了,不需要多,幾挺估計就可以改變一場以冷兵器為主的戰爭了!
當時的馬克沁機槍生產廠家,急於開啟銷路,也有意將這種機槍賣給李鴻章,試圖在中國多災多難的戰場上證明這種槍的價值,因此在李鴻章參與的試射環節,工程師們可謂是分外用心,企圖獲得清政府的青睞。
如果說當時這一動議當時成真,就李鴻章的這軍艦那艦艇,統統裝上幾挺,都不需要那種打不響的炮彈裝門面,直接上這玩意,對著日本的軍艦掃上兩分鐘,估計日本人也就跪了。
當時第一代馬克沁機槍的射速是每分鐘600發,連子彈加上他的威懾力,基本上足以改變一場戰爭的走向。
但話說回來,提這個問題的題主前提肯定是把李鴻章是賣國賊的預設添加了進去,說出了“馬克沁機槍威力巨大,李鴻章不願意買”的話,這哪是李鴻章不願意買,而是實在是囊中羞澀,根本就買不起。
李鴻章沒錢可不是他的錯,他出的是公差,別想著拿自己的錢貼補國用,何況誰也沒那麼多錢。
雖然當時試射完,在場的李鴻章可以說對這種機槍是愛不釋手,讚不絕口,可在摸摸口袋,最後編了一套完美的謊言,才算是保住了大清所剩無幾的臉面,沒把人丟到國外就不錯了,哪有錢買槍?
-
10 # 烽火觀察
有網友問:馬克沁機槍威力巨大,為何李鴻章卻不願意採購? 其實,李鴻章是一個特別熱衷於引進先進武器的大員。可以說李鴻章是中國古代和近代最熱衷於先進武器的高階文官。
早在1874年,李鴻章就購買了數十挺加特林式多管機槍裝備淮軍。在當時中國軍隊這種加特林機槍也叫格林快炮。後來清軍發現這種機槍威力太猛了,又曾經採購量,就連八旗禁衛軍都在1881年裝備了8挺加特林式多管機槍。到了1884年,清朝已經開始仿造加特林機槍了,每年都可以生產16挺機槍。如果說李鴻章不願意購買馬克沁重機槍,那我們可以看幾個數字,在1888年,金陵局已經開始生產馬克沁重機槍,而英國軍隊從1891年才開戰裝備馬克沁重機槍。要知道馬克沁重機槍在1884年才拿到專利權,研發成功。清朝在1888年就已經開始仿造馬克沁重機槍,從速度上來說,與德國並列第一。超過了世界上其他的所有國家。在1900年八國聯軍戰爭當中,在天津的清軍就已經使用馬克沁重機槍掃射聯軍。而1905年,長庚視察北洋軍時,說過:“三月十三日,馬克沁機器炮打靶。馬克沁機器炮每分鐘能發六百出……此炮已購十年,螺絲鬆緊不一,放炮之間易於掣動,殊為可惜”。
可見,清軍裝備馬克沁機槍的時間非常早。到了1905年以後,由於國內產量不夠,清軍又一次進口144挺德國造馬克沁重機槍,用於組建新部隊。
回覆列表
都是馬克沁機槍太貴了,一是沒有多少回扣可拿,二是買武器實質,不是拿來敢打列強的,除了鎮壓國內暴亂勢力,有步槍就足夠了,因為列強李鴻章是不敢碰,也是心裡很畏懼,軍隊既然不敢對外征戰,龐大陸軍只有鞏固大清王朝對內實行鎮壓起義的暴動,也不是子彈消耗太大之說,因為當時的英、法、俄、德、美、奧匈、沒有那國是大清敢打的,中國除了北韓外,列強已經瓜分完了。當時李鴻章根本看不上日本有這個能力,敢來入侵大清王朝。大清搞軍備不外乎裝門面,李鴻章怕自己淮軍被湘軍及其它軍隊取代,挺自私自利,所以甲午戰爭中,其它各軍都不幫忙增援,八國聯軍進北京,東南各省也是坐山觀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