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雛菊西瓜Peterpan
-
2 # 轉向向量聯動操控專利
有幾種潛艇救生方法。1、在安全範圍潛深內,可以從魚雷發射管逃生。2、用潛水鐘,水面艦艇救援。3、專業用雙活頭介面救援潛艇(或艙),介面處設計有帶開鑿船艙鋼板的組合工具機械臂。
-
3 # 攔阻著艦
等死~還死國可乎呢!潛艇一旦失事的話,艇員無非兩種選擇:自主逃生或等待救援。當然了,外部人員的救援行動至關重要,因為自主逃生就是倖存者把自己置於危險的環境當中,冰冷的海水、巨大的水壓,這些都會對艇員的生命造成威脅,如果成功上浮卻沒有得到有效救助,凍死在海水中也是正常。實際上,潛艇救援的歷史幾乎和潛艇一樣長~
1.潛艇救援艙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海軍潛艇救援的先驅查爾斯.莫姆森和海軍軍官阿倫.麥卡恩就設計了潛艇救援艙(SRC)、這位查爾斯.莫姆森也是莫姆森肺(潛艇逃生呼吸裝備)的發明人,由打撈船將救援艙降至850英尺(約260米)深的水中把倖存者救回。1939年的角鯊號潛艇事故,潛艇救援艙成功救回了33名艇員。
2.深潛救援艇
為了達到更深下潛深度,深潛救援艇(DSRV)誕生了,它有三個球形艙、前方的控制艙和後方兩個救援艙,最大工作深度1500米。DSRV由特殊潛艇或潛艇救援船運至失事潛艇附近,然後下降深度與潛艇的逃生艙口對接,每次可救援24名艇員。
3.潛艇救援潛水再加壓系統
2008年,美國海軍採用了最新的救援系統——潛艇救援潛水再加壓系統(SRDRS)。該系統可分為三個部分:偵察——救援人員著深潛服評估失事潛艇情況;救援——利用名為“隼”的遙控救援艇救援倖存者;減壓——將倖存艇員從“隼”轉移至減壓室以避免不可控的壓力變化。除了這些,海軍中還有專門的潛艇救援部隊(美國海軍名為“海底救援司令部”)。
4.莫姆森肺
除了依靠外部救援外,艇員也可以自主逃生。比如說,前文提到的莫姆森肺,艇員可將其戴在脖子上,內部的鹼石灰透過取出二氧化碳來回收撥出去的空氣,這種逃生裝置有個缺陷是必須經過特定訓練,否則可能導致缺氧或造成艇員肺破裂。
5.上浮逃生法
比莫姆森肺更安全的是上浮逃生,利用逃生服/救生衣自行逃走。
6.斯坦福頭罩
當然了,上浮逃生法也有不小的弊端,於是斯坦福頭罩誕生了——它允許艇員從300英尺(約91.5)米深的海底逃生,充氣式的救生衣附帶頭罩罩住艇員頭部,上浮過程中提供空氣使其能正常呼吸。
7.逃生服
斯坦福頭罩是冷戰時期的標準自主逃生法,目前美國海軍採用了全新的逃生服,逃生深度可達600英寸(約183米),附有救生筏和保溫襯墊,可有效抵禦水壓和水溫過低。
以上!
-
4 # 紫龍防務觀察
潛艇獨特的航行方式賦予了其極高的隱匿性,但是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危險性,水下突發險情一般都意味著沉沒。現代潛艇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高,一般都不會發生事故,但凡事都有例外。2000年八月,俄羅斯的奧斯卡級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在演習的時候突然失蹤,這條建成只服役了六年的新銳核潛艇最後證實沉沒,艇上無一人生還。事故原因是一條重型魚雷爆炸,艇首直接炸沒導致沉沒。那麼現在有可靠的潛艇救援方法麼?
目前的潛艇救援方法還是比較多的,如果是下潛深度不太大的話人員可以佩戴好防護用具,從魚雷發射管爬出緩慢上浮,現代潛艇一般都有五根以上的魚雷管,救生效率還是非常高的。但是潛艇掉深一旦超過七十米這個方法就不能用了。一旦超過這個距離上浮,人會得減壓病,輕則嚴重後遺症,重則死亡。
第二種則是外部救援法,利用船隻攜帶救援潛艇或者是救生鍾進行救援。這個救援方法首先要確保沉沒潛艇內部的氧氣充足,食物和淡水充足。因為船隻航行速度慢的特點,趕往事發地需要很長的時間,短則幾天長則十數天。但是受損潛艇的艇員卻往往等不到這時候。還有失事潛艇往往會艙口蓋變形無法順利開啟或者是乾脆對接不上。庫爾斯克號是這兩點都佔全了,最後導致全員犧牲。救援潛艇的救援方式是透過母船將救援艇下放,然後潛艇透過自身動力系統和失事潛艇對接,對接上了以後開啟艙蓋,待兩邊壓力平衡後艇員上救生潛艇。救生潛艇的優點是自帶動力系統可以定位。失事潛艇複雜姿態下可以連線。救生鍾則相反,自身沒有動力系統,對接可能會比較複雜。
現代潛艇救援方式雖然多樣化,但是具體實施起來卻有很大的困難。比如大潛深斷崖式下墜。破損,戰損等等往往都來不及救援。應該把大潛深上浮列為潛艇艇員的必修課。目前人類在穿戴潛水衣揹負氧氣瓶的安全極限下潛深度是四百多米。國際上有準備大潛深上浮應該是八百多米。如果加大對潛艇人員的專業訓練的話想必能極大的增加艇員的逃生機率。
最後一點是現代潛艇普遍都有裝備大型集體式漂浮逃生艙。庫爾斯克號在指揮殼上面就有大型漂浮救生艙,可惜在爆炸的時候直接被摧毀失效了,爆炸衝擊波順著管路橫衝直撞,前五艙的人當場就死了。前區包括漂浮倉就失去了作用。俄羅斯最新核潛艇北德文斯克級在指揮台上就有兩個超大型漂浮倉,足以容納全部艇員。
回覆列表
等死?不存在的,誰會待在潛艇裡等死?哪怕拼一把,萬一活下來了呢?再說那些工程師也不是傻子,設計潛艇的時候肯定會設計一些救援設施。潛艇故障逃生主要是自救和外部救援兩大類,自救又分為上浮、爬魚雷管、救生艙等手段,外部救援就是派出潛艇救援艦等專業裝置從外面幫助潛艇救援。
先說一下自救:一旦潛艇發現出現問題,第一個要做的就是上浮並確保潛艇能夠浮在海面上。只要上浮了一切都好說,至少潛艇保不住了艇員可以隨時棄艦逃生。一旦出事問題還一直待在水下誰也不敢保證不會出下一個問題,到時候誰都活不下了。舉個例子:1970年4月8日,蘇聯K8核潛艇在水下第三艙和第八艙起火,火勢無法控制艙內充滿煙霧,潛艇立即上浮到水面,空氣被輸送到船尾和大部分主沉浮箱內確保潛艇漂浮,然後船員一部分留下救援,一半艇員成功撤離。
如果潛艇因為各種原因已經無法上浮了,那麼艇員需要想辦法逃出潛艇,要是深度不深,艇員可以透過魚雷發射管或者其他出口爬出然後上浮。注意,這種方法只能用於深度不深的事故並且身上最好攜帶配重防止上升過快,1959年與衡陽艦相撞的418潛艇因為深度計損壞,艇員將40米水深判斷為8米,導致爬出魚雷發射管的10人中9人因為急速減壓導致肺部爆裂犧牲。鑽魚雷發射管是每個潛艇兵必須訓練的科目,關鍵時刻真的能保命。
比爬魚雷管更高階的是單兵自救裝置,外表跟潛水服一樣,裡面帶著換氣系統、帶充氣救生筏、還保暖。這種方式比干巴巴的直接從魚雷發射管爬出要安全的多,允許深度也深很多,自帶換氣裝置可以讓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減壓。英國的MK10自救裝置創造過183米單兵自救記錄,被美國中國等很多國家學習引進。
再高一級的就是救生艙逃生,這種救生艙是潛艇結構的一部分,有的佈置在潛艇圍殼上,有的佈置在艇身上。這種救生艙有單人或多人,出事後艇員進入救生艙然後救生艙與潛艇脫離。
如果艇員未能成功逃出潛艇,那麼有專業的潛艇救援艦實施救援。潛艇出事後,根據最後定位派出潛艇救援艦。潛艇釋放一個或多個橘黃色失事艙漂浮到海面,上面有線纜電話閃光燈等裝置,可以讓救援船定位並瞭解艇內情況。救援艦隨後可以釋放潛水鐘、深潛器等專業裝置潛入水下對倖存成員實施救援。比如蘇聯的“厄爾布魯士山”號、中國926型都是專業的潛艇救援艦。
如果上述辦法全部無效,或者潛艇事故非常嚴重深度太深或時間太短來不及反應,那就真的不行了。2003年4月16日,中國361潛艇因為機械故障和操作失誤導致潛艇內氧氣急速耗盡,全艇人員短時間內犧牲。2000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爆炸導致多個艙室人員當場死亡,而且救生艙所在艙室出現損壞充滿海水,無法使用,最終全艇人員殉職。
總的來說,潛艇出事後死亡率還是比較高的,畢竟水下情況多變而且環境很惡劣,救援裝置儘可能的幫助艇員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