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443769950533

    蘇軾《前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根據蘇東坡的描寫,他泛舟遊黃州赤壁的時間是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陰曆七月十六,對應公曆8月上旬與中旬之間。

    利用天圖軟體推算出當時當地月亮的一些情況,從中可以知道,8月10日和11日兩晚的月相最接近100%滿月,可選擇其中一天作為七月十五。但此時月亮已離開鬥宿、牛宿,行至虛、危二宿,因此,這個月的既望,蘇東坡絕不可能看到月亮在鬥宿、牛宿間“徘徊”的景象。

    如果說東坡確實看到了這一天象,那隻能是當年的歷法編錯了,把七月十五日望定在了8月7日。或是把缺少了十分之一的月亮當成滿月,這種錯誤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麼,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東坡先生記憶有誤,把8月7日或8日晚上月亮在鬥宿和牛宿之間的景象,當成是七月既望、遊赤壁當晚的景象。

    從《前赤壁賦》可知,當晚蘇軾與賓客喝了不少酒,過後才寫了這篇賦,當中細節性情景發生時間的誤置,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上,前人早已指出,蘇軾所遊的黃州赤壁,並不是當年周瑜破曹的赤壁,東坡故意誤會,乃是借典故抒發清風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曠達情懷。而明月究竟是在鬥牛二宿還是其它地方,他也不會深究,因為這畢竟不是賦的主旨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計怎樣稽核報銷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