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寶媽麗麗在修行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來到公司,面對一天的任務,磨磨蹭蹭,遲遲不開工。一會兒看看新聞,一會兒喝杯熱水……即便瑣事已被一一做完,依然不願開始。

    是不是很像一個小孩兒?面對作業,呆坐書桌前,玩玩這個摸摸那個,就是進入不了狀態。

    同事之間聊一聊,異口同聲:我是,我也是,一想到工作就頭大,本能地抗拒。這是拖延症,妥妥地!

    當時,我深以為意。

    後來,讀了一些書,瞭解到,這現象有拖延的成分,也有心理學上所說的“注意力殘留”的關係。下面我就分兩方面來講一下。

    對呀,我不滿,我不想工作。孩子不滿,不想寫作業。

    這很正常,任何人都是這樣。因為我們的大腦不喜歡做複雜的工作,不喜歡思考,也不擅長思考。

    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T·威林厄姆的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中說: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避免思考的。大腦通過記憶,利用經驗來工作,而不是思考。

    依靠記憶系統比思考系統靠譜得多,思考很難有結果,記憶裡的事情好不好,很容易判斷。這樣特別省時省力。

    大腦耗能佔了身體總耗能的20%。如果遇事就思考,豈不是更耗能?

    在遠古時期,食物少,經常食不果腹。所以,能節能就節能,能不動就不動——能不思考就不思考。工作、寫作業都是難搞、費神的事情,能推就推。

    於是引出1個方法:小步子原理。

    我在著名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的書《了不起的我》中,看到這個方法。

    他說,我們可以先走著,邁出一小步。當你跨出了最初這一步,接下來就會一步步走得越來越多。

    樊登老師講過一個故事:說一個畫家,馬上要交別人預定的作品了,卻遲遲拖著不想畫,且思緒紛亂,屋裡一團糟。

    於是,有人建議他先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畫家覺得,這個不難,收拾就收拾。

    當他開始收拾,一件件作品出來了。

    看,邁出一小步,改變開始,一系列反應就來了。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微習慣》,這只是一個普通宅男寫的書。但很暢銷。

    作者斯蒂芬·蓋斯研究了各種習慣養成策略,發現微習慣最好使:減肥,不要說自己要每天鍛鍊2小時,那會把大腦嚇住的。告訴自己,每天就做一個仰臥起坐便可。

    而做一個,接著就可能做第二個。且容易堅持。按照這個方法,他減肥成功。這其實這就是小步子原理。

    還有很多人追捧的分解任務法——把複雜的任務分成小塊兒,一塊塊兒來做,這也是小步子原理。

    我們要讓孩子開始,儘快進入狀態,不要說:快去把作業寫完,那會把孩子嚇住。

    我們就告訴孩子,坐下來寫下第一個字,算第一道題。大腦不覺得難,就容易開始,快速進入狀態。

    當孩子放學回家,在外面玩了一會兒,讓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很難,即便大腦不拖延,“注意力殘留”也令他們很難專注。寫一會兒就開始各種摸索……

    應對這種情況,有兩個方法:

    建立環境場

    這也是我在陳海賢老師《了不起的我》中學到的方法。

    啥是建立環境場呢?簡單來說就是給孩子建一個專門學習的小空間。

    在這個小空間裡只能學習,不能做其他事情,在這裡做的事情越純粹,這個場的力量就越強。

    比如我們上學時的自習室,大家來到自習室,便會自然而然地被自習室的環境影響。

    這其實就是在一個地方做一件事情久了,就產生了環境記憶。下次再來到這個地方,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你去做經常在這兒做的事。這一“無形的力量”就是在這裡做事的習慣、記憶。

    給孩子一個書房,一個書桌,哪怕是一個學習的小角落,只在這裡學習,吃飯、玩遊戲等其他事到其他地方去。

    時間長了,當孩子坐在這裡就知道自己要幹啥了。

    建立環境場,長期來看非常有助於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我就建了個“看書場”、“寫作場”。一想到看書就會來到自己的看書小天地,效率很高。

    當孩子要開始學習時,可以設計一些“小儀式”,讓他們的大腦明白,做完這個儀式,要開始下一項任務了,提醒大腦跳出“注意力殘留”。

    事實上很多育兒、提升工作效率的書籍,都提到“儀式感”。教育專家沈祖雲老師就建議設定一系列“儀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學習行為更順暢。

    《兒童大腦開竅指南》這本書中說,給孩子的行為設計一些“儀式”,當這些儀式開始,孩子就明白了該幹啥了。也幫大腦快速聚攏資源,切換到下一任務中。

    儀式感就像一種提醒,提醒大腦我們行為的邊界到了,接下來該如何了。

    由此,我們不僅在學習上可以給孩子設定儀式,還能在刷牙、停止遊戲時、送去幼兒園時設計一些儀式,來幫助我們。

    至於如何設計,家長自己跟孩子商量。

    我給自己設計的是大聲唸叨:我要學習了,我要努力了,我今天要大幹一場……喊完,我就精神十足“開幹”(見笑了)。

    學習難進入狀態,一是大腦自帶拖延氣質;一是注意力殘留效應的影響。根據這兩個原因,我提供了三個方法:小步子原理、建立環境場和製造儀式感。相對於建立環境場,小步子原理和製造儀式感都是短期可以實現的。

    我個人和孩子也經常用這幾個方法,效果挺好的。

    強烈建議大家用儀式感來管理幼兒,他們沒有時間觀念,玩起來不知道收斂。儀式感特別能幫助他們切換,善用儀式感,父母就能少些催促,少些嘮叨。

    由此可見,育兒都是講方法的。

    最後我想引用繪本《尼古拉的三個問題》中的一句話來結尾:

    記住,最重要的時刻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下;而最重要的人通常是你身邊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幫助他們。

    這句話提醒我們:當下、當下要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人要學會專注當下。

    而邁出小步子、用儀式感切換狀態,用“場的力量”影響自己,都是為了讓我們專注於當下的任務、進入心流。

    願我們、我們的孩子都能該幹啥幹啥,深度體驗當下,獲得專注的快樂。

  • 2 # honey姐姐

    孩子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是需要排除影響學習的因素。比如,是不是回來需要和父母溝通的事情,還沒說,就讓寫作業。是不是環境中還有比如看電影打遊戲的大人~

    說說我們家的習慣吧~孩子放學後,可以適當休息十五分鐘左右,讓孩子說說學校的事情,然後告訴她要開始寫作業了。把書房們關上,全身心投入幫助孩子輔導,如果想說話就到一會兒說。我們大人在旁邊需要圍繞看書或者學習。靜為主~當然了,新手媽媽,還需要摸索學習~

  • 3 # 愛紫希

    答: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使孩子學習的時候集中精神,其次是讓孩子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鞏固知識點的好習慣,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快的進入學習狀態,反正我家倆孩子就是這樣的學習

    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 4 # 夏日清風的小屋

    培養孩子的同時,也要時刻謹記,家長是孩子的最好老師。良好的習慣讓孩子終身受益。培養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需培養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一、行為習慣

    我兒子從小學一年開始,放學回家,放下書包洗完手,首先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每晚7點半左右準時坐到鋼琴前,開始彈鋼琴1-2個小時,不超過9點半準時上床睡覺。第二天,6點半鬧鐘響起床,讀英語20分鐘,7點吃早飯、上學,生活、學習很有規律。

    二、 學習習慣

    1、從小培養愛讀書的習慣;2、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情,學習要有時間表;3、家長要在適當的時間放手,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4、凡事不能半途而廢,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心。5、進行持續性的學習,只有堅持才能獲得質的飛躍。

    有了這兩方面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孩子就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 5 # Fionanana

    孩子的老師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時時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同孩子就有較好的生活習慣.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樣.讓她習慣一些事情自然而然就養成了.

  • 6 # 洋娃娃和小酒窩

    學習前先練習一張字帖:培養自信心

    為什麼需要練字?這不是增加孩子負擔嗎?不是。

    ——練字靜心,能讓孩子從多動症中脫離初來,學習如果不安靜,總是毛毛躁躁的,做作業容易出錯。

    營造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一起做作業

    自己帶娃的媽媽,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帶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跟爺奶的孩子,可以喊隔壁的小哥哥來家裡一起做作業。這樣,要玩一起玩,要進步呢,一起進步。

    如圖,我家孩子的作品:

    不是在沉重的枯燥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孩子更加積極主動。

    玩遊戲的目的是:

    先坐下來

    玩遊戲的方式是:

    動靜結合

    習慣養成,笑到臉紅。希望可以幫到提問的童鞋。

  • 7 # 一縷仙氣

    我認為在外面玩的很瘋回家,大腦此時處於極度亢奮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光是想什麼人生追求什麼利用不甘心的心理,恕我直言,這種傻白甜的心靈雞湯式的自我暗示收效甚微。

    學習這件事情是需要平靜的心態和清晰的頭腦以及縝密的思維,所以首先要冷靜下來。生理上的冷靜很容易,心理上,我的做法就是去思考自己平常在某個學科上一直突破不了的難題或者作業裡的一些超難題。注意的是,我並不是說題主一定要做出這道題,而是利用這種思考的行為拉回你分散在玩上的注意力。如果題主覺得這種做法你擔心會因為題太難而思想拋錨,不如嘗試著抄寫單詞或者背誦課文,不要急於做題或者立馬開始看學習資料,而是先通過做這些最基礎的學習步驟,在心理上平靜下來。

    不知道這是不是題主想要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說你教得不好,作為教師,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