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玉案·錢塘江上潮來去》 年代: 宋 作者: 陳著 錢塘江上潮來去。花落花開六橋路。三竺三茅鍾曉暮。當年夢境,如今故國,不忍回頭處。他誰做得愁如許。平地波濤挾風雨。往事悽悽都有據。月堂笑裡,夕亭話後,自是無人悟。 2、 《錢塘江潮》 年代: 唐 作者: 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漫道往來存大信, 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赬鯉問陽侯。 3、 《錢塘江待潮》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 潮至千艘動,濤喧萬鼓鳴。 江翻晴雪卷,海漲石塘平。 帆影林端見,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吳越,相峙兩含情。 4、 《過錢塘江迎潮》 年代: 宋 作者: 楊時 銀潢翻空際天白,鯤怒鵬騫海波擊。 湧雲噫氣聲怒號,萬馬馳車隨霹靂。 低昂上下如桔槔,頃刻性命輕鴻毛。 齎囊負笈有夷路,一日何事常千艘。 因思羊腸盤九坂,攀援蜀道愁狖猱。 人生獨處有萬險,豈必此地多風濤。 願言夷險不須問,莫負對酒持霜螯。 5、 《登子胥廟因觀錢塘江潮》 年代: 元 作者: 方行 吳越中分兩岸開,怒濤千古響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踐終非霸主材。 歲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壯麗我重來。 鴟夷鐵箭俱安在,目斷洪波萬里回。 大潮成因 說明圖天時:農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2] 地利: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公里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湧。 風勢: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逐漸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的《酒泉子》中寫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
1、 《青玉案·錢塘江上潮來去》 年代: 宋 作者: 陳著 錢塘江上潮來去。花落花開六橋路。三竺三茅鍾曉暮。當年夢境,如今故國,不忍回頭處。他誰做得愁如許。平地波濤挾風雨。往事悽悽都有據。月堂笑裡,夕亭話後,自是無人悟。 2、 《錢塘江潮》 年代: 唐 作者: 羅隱 怒聲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邊地欲浮。漫道往來存大信, 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只有頭。 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赬鯉問陽侯。 3、 《錢塘江待潮》 年代: 宋 作者: 胡仲弓 潮至千艘動,濤喧萬鼓鳴。 江翻晴雪卷,海漲石塘平。 帆影林端見,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吳越,相峙兩含情。 4、 《過錢塘江迎潮》 年代: 宋 作者: 楊時 銀潢翻空際天白,鯤怒鵬騫海波擊。 湧雲噫氣聲怒號,萬馬馳車隨霹靂。 低昂上下如桔槔,頃刻性命輕鴻毛。 齎囊負笈有夷路,一日何事常千艘。 因思羊腸盤九坂,攀援蜀道愁狖猱。 人生獨處有萬險,豈必此地多風濤。 願言夷險不須問,莫負對酒持霜螯。 5、 《登子胥廟因觀錢塘江潮》 年代: 元 作者: 方行 吳越中分兩岸開,怒濤千古響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踐終非霸主材。 歲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壯麗我重來。 鴟夷鐵箭俱安在,目斷洪波萬里回。 大潮成因 說明圖天時:農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在一條直線上,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2] 地利: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公里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湧。 風勢: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逐漸成為觀潮節。北宋詩人潘閬的《酒泉子》中寫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首詩便是當年"弄潮"與"觀潮"活動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