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墨雨季
-
2 # 高太爺
嘗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下。從焦母角度看:
1、普世母親的戀子情結:
戀子情結簡單來說就是母親對孩子的依賴。焦母生活在漢末建安年間,丈夫早逝,多年來焦母獨自一人撫養焦仲卿,她希望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從一個普世母親的角度,看著相依為命的兒子把更多的愛給另一個毫不相干的女人,便會情不自禁產生反感等消極情緒。
2、門第觀念-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資訊所形成的印象對人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封建禮教的門第觀念根深蒂固。對焦母來說,比門當戶對更為理想的是能夠攀附上高門大戶。兒子娶劉蘭芝在焦母看來是低就,因此,對劉蘭芝的第一印象是以消極先入為主的,這個首因效應在日後的生活中愈發膨脹。555
3、封建家長制下的行為複製: 模仿是人類的本能,焦母“千年媳婦熬成婆”,自然是要複製“如何做家長的”行為,卻因為兒子對劉蘭芝的喜愛未能執行子女婚姻的最高決定權。焦母以劉蘭芝對專制的順從程度來衡量自己的“家長權威”,而劉蘭芝“舉動自專由”讓焦母“吾意久懷忿。”
4、心理落差的遷怒:
焦母的這些心理交織在一起,動態發展,形成合力,因此看劉蘭芝愈來愈反感。
從劉蘭芝的角度-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又稱“迎合型人格”。即使又累又壓抑,劉蘭芝卻還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迎合婆婆的要求。一味的委曲求全讓焦母的反感更深,同時助長了她的優越感,惡性迴圈。
-
3 # 萍風竹雨123
劉蘭芝美麗能幹,閃現著耀眼的光輝,卻不能贏得婆母歡心,主要因為焦仲卿對劉蘭芝的過度維護。焦仲卿對劉蘭芝的過度維護,可以說這是焦母不喜劉蘭芝的最主要原因。
說實在的,凡是寡母,都或多或少的有戀子情結。沒有哪個寡母真正對那個搶走自己獨力拉扯大的兒子女喜歡的起來,更何況那個兒子還處處為了維護那個女人忤逆自己。而焦仲卿恰巧就犯了這樣的錯。
劉蘭芝與焦仲卿兩情相悅,恩愛有加,當 焦仲卿焦仲卿聽了劉蘭芝說“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時,立馬找母親責問:“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並表示“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這實在扎寡母的心。一個把兒子完全奪走了的女人怎會得到婆婆的喜歡?
而劉蘭芝自請下堂,焦仲卿威脅母親,在那個時代,應該很出格的吧,難怪焦母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可以說,焦中卿對劉蘭芝的維護把劉蘭芝推向了被驅遣的深淵。
如果他能夠改變一下方式,這邊勸勸劉蘭芝,體諒一下寡母的心情,那邊去勸勸自己的母親,讓他體諒一下劉蘭芝的不容易,也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無子是焦母不喜歡劉蘭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劉蘭芝結婚時“小姑始扶床”,離婚時,“小姑如我長”,可見劉蘭芝嫁入焦家十年左右。十年間,劉蘭芝並無一兒半女。這種情況下,劉蘭芝除了加倍勞作,並無其他諸如“納妾”等其他措施來彌補。
而焦仲卿是獨子,身上擔著煙火傳承重任,婆母也有了看好的替補物件一一鄰家女兒秦羅敷。這種情況下,一畝對劉蘭芝怎麼喜歡的起來?因此,當劉蘭芝自請下堂,焦母自然會順水推舟。
另外,門戶不當也是焦母不喜歡劉蘭芝的原因之一。焦仲卿應是大戶人家出身,文中不止一次提道他是“貴家子”“大家子”,而劉蘭芝“出野裡”“貧賤”。二人門不當戶不對,本來不可能成為夫妻。但劉蘭芝個人條件太好,焦仲卿對她太執著,怕是逼著母親用厚厚的聘禮,娶到家裡來的。文中也有“受母錢帛多”的句子。
從焦母很自信能馬上從鄰家聘得很不錯的女孩為“新婦”,而劉蘭芝“無過錯”卻被驅遣,劉家竟然不言不語來看,兩家怕也不是同一等級的。
劉蘭芝有著三種硬傷,想得到婆婆的喜歡確實不容易。而她,又有著美麗女人的通病,自尊自傲,目下無塵,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最後演繹一曲悲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
4 # 有書共讀
學生時代讀《孔雀東南飛》,大家都覺得焦母太可惡了!又蠢又霸道蠻橫,這麼能幹漂亮的媳婦不要,也認為軟弱的焦仲卿,不值得劉蘭芝愛。
現在明白,做家長的會干涉子女婚姻,是因為她們眼中,婚姻不只考慮愛情。那麼,焦母為什麼那麼討厭劉蘭芝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媳婦的孃家兄弟貪得無厭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頌詩書。”開篇四句劉蘭芝說自己從小接受嚴格的系統教育。
劉蘭芝的家庭應該是小康商戶,劉家對長得漂亮又聰明的劉蘭芝的教育,目的性明確——為今後找個好夫君做準備。
應該說,劉家的教育相當成功,劉家女兒聰明漂亮能幹,聲名在外,這從劉蘭芝門被休回家後,縣令、府君的公子還爭著重金求聘就可以看出來。
“受母錢帛多”表明焦家當年也是因她的名氣,用豐厚的聘禮娶了她,從“箱簾六七十”亦可看出聘禮多,嫁妝也多。
詩中劉兄是個貪戀財勢,冷酷自私的人,他會逼迫妹妹再嫁,更會貪得無厭,不斷向焦家索取。這讓焦母厭惡,又讓焦家不堪重負。
二、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
焦父早逝,焦母獨自將孩子撫養長大,幫他當上府吏,娶了美貌的妻子。焦母對兒子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自然會對兒子產生嚴重的戀子情節。
可兒子忙於公務,“相見常日稀。”想見的見不著,不想見的天天在眼前晃。更令她心裡不爽的是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難得回家的他只知道陪媳婦。
焦母眼巴巴的盼著兒子回來,可他在自己跟前打個轉,就和媳婦相親相愛,柔情蜜意去了。所以焦母認定兒媳婦把自己的寶貝兒子搶走了,從心底裡排斥她。
古時候,作為女子,與丈夫的親密程度不可超過公婆。如果兒子過於喜歡妻子,引起父母不高興,父母可以要求兒子休妻。宋朝大詩人陸游,就是因為與妻子唐婉太過恩愛,被其母逼迫休了唐婉。
三、劉蘭芝性格太要強
劉蘭芝既是淑女、賢妻,又是具有鮮明個性的女性:勇敢,堅強,富有反抗精神。
這麼能幹的媳婦,可是婆婆還故意挑剔、刁難!劉蘭芝忍無可忍之下,主動向丈夫提出:稟告婆婆把我休掉吧!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被休是很不體面的事情,她冒著被恥笑的風險,甘願被休。可見她是一個有個性、有主見,要求獨立、自由的女性。
劉蘭芝不聽話還要強,更招來焦母的無故挑剔和指責。
要走了劉蘭芝早起細心裝扮後,盛裝與婆婆辭別,這分明就是她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你以為我稀罕呆在你家啊?天一亮我就走,早不願在焦家生活了!
但打扮時劉蘭芝又“事事四五通”,分明在磨蹭。這表露出她愛焦仲卿,雖然早就想離開這個家,但又想多在他身邊呆一會兒的微妙心情。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她能一再忍耐焦母虐待多年。
“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說明劉蘭芝並不是完全逆來順受的接受所有的虐待。焦母獨自撫養兒子多年,應該也是個要強的人。
當她認定是兒媳婦奪走了兒子對她的愛,兩強相爭,她肯定要堅決打壓,所以劉蘭芝表現的越好,越賢惠,焦母就越要加倍的虐待她,敵視她。
四、結婚多年,媳婦未生一兒半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獨子焦仲卿來說,傳家接代更是家中大事。詩中說“共事二三年”,但小姑子又從“始扶床”長到“如我長”,應該是結婚好多年了,因為古詩中常用二三來代表多。
結婚多年卻還沒有孩子,焦母可不會考慮兒媳婦長期“留空房”問題,只會怪她不會生孩子。
五、為兒子的前途考慮
焦仲卿仕途不暢,幾年了,還一直是個小吏。劉家幫不上忙,焦母不得不為兒子考慮。焦母兩次對焦仲卿說: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鄰居的女兒很好,焦母很喜歡。而鄰居一定試探過焦母,想和焦家結親,從“便覆在旦夕”就表明兩家的家長早就商量過了。
如果鄰居有辦法,能讓焦仲卿仕途順暢,焦母當然恨不得她厭惡的劉蘭芝馬上離開焦家。“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六、焦仲卿的錯誤表態
“婚後獨守空房,相見日稀,婆婆又處處刁難自己。你家的媳婦太難做了!你還是稟告婆婆把我休掉吧!”
劉蘭芝一番話,讓丈夫焦仲卿感到深深的愧疚,他決定去和母親談談。
可就是他進一步激怒了母親,把刁難變成了“遣去慎莫留!”。
“兒已薄錄相,幸復得此婦。”焦仲卿一開口就得罪了母親。哪個當媽的眼裡兒子不是最棒的?可兒子竟然為了兒媳婦把自個貶到塵埃裡。
“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焦母想的是:我已經忍耐很久了,你還覺得日子過得很快,那我豈不是要忍受遙遙無期的痛苦?兒子甚至還要和媳婦生死共相隨,“黃泉共為友。”完全把母親拋棄不管。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這一句指責母親的話徹底的激怒了焦母。“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焦母對蘭芝已經厭惡到了極點,恨不得她馬上離開焦家。
可她萬沒想到的是一向軟弱,對她惟命是從的兒子,為了媳婦竟然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這樣威協她,令她氣憤至極的話。
於是,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焦仲卿愛劉蘭芝,卻未能與母親有效溝通。反而讓焦母更加怨恨,心想:
兒子變成大逆不道,都是劉蘭芝那個狐狸精的錯!絕不能再讓劉蘭芝留在焦家!
總之,劉蘭芝在焦母眼中一無是處,焦仲卿的話更讓焦母下定決心,以“孝”捍衛自己的權威,趕走她懷忿已久的劉蘭芝。
“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就成為焦劉二人不可避免的悲劇。
回覆列表
一,焦仲卿的母親嫌劉蘭芝沒有禮數,行為隨意。古代的婆婆喜歡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而劉蘭芝略微帶有叛逆心理。
二,焦仲卿的母親避免不了作為女人特有的嫉妒心。男兒膝下有黃金,焦仲卿為了劉蘭芝下跪,這樣做是作為焦仲卿的母親不能忍受的。
三,母親已經為兒子選好了”賢妻”這位賢妻比劉蘭芝更為漂亮,家底也更好。
四,焦母認為劉蘭芝阻礙了而且得仕途道路,焦仲卿的愛太專一,無心功名,不上進。而且文中貌似有提有比焦仲卿官大的看上了劉蘭芝,對焦仲卿的仕途莫有好處的。
五,儒家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感染了焦母。因為文中都沒有提劉蘭芝是否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