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胡扯亂說123

    三國時期,“三史”就已經出現。當時的三史通指《史記》(西漢·司馬遷)、《漢書》(東漢·班固)和東漢劉珍等編撰的《東觀漢記》。後來,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出現,取代《東觀漢記》成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就有了“前四史”。

    到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和《晉書》(唐·房玄齡等),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形成了“十三代史”。

    到宋代,在“十三代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共十七部,形成了“十七史”。

    到明代,又增加四史:《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清張廷玉等),加上先前的“二十一史”,總名為“二十二史”。後來又加了《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成為“二十三史”。而在編撰《四庫全書》的過程中,學者又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經乾隆皇帝欽定,也列入正史,合稱“欽定二十四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分辨函式對稱性和週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