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51046860700

    這是一個病句。應該說成“這就是為什麼……。”或“這就是……的原因。”

    (所謂“病句”,可能是“語義”或“語法”上的“錯誤”;而所謂“錯誤”,可能是因為它不是最“正確”的“最優選擇”。因為有了更好的表達方式,那些不那麼好的就會受到排斥並逐漸淘汰。醫學上是有“非病非健康”的“亞健康”狀態的,但是句子判斷上顯然不存在這種過渡地帶——“非健康”的句子,就是“病”句。)

    那麼,出現這種錯誤句式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心理上的“強調”習慣。

    “為什麼……”和“……的原因”都表示原因,二者任選其一即可。但是,人們似乎覺得兩個都用上才比較“保險”。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問題》中就提到過“重複性”的問題,認為語言中有時是存在一些無意義的重複成分,以保證表意的準確性的(他在書中舉了語音方面的例子,我這裡拓展到語義方面)。這些“重複”的成分,不但不會造成歧義,反而還會在語義上起強調作用。但是,這卻為“健康”的語法所不容。

    所以,儘管這個句子在語義上很明確,甚至比“正確”的句子還要明確(以至於有些“過度明確”了),卻要在語法上被判定為錯誤——僅僅是因為它不是“最優選擇”。

    ②其他正確句式的干擾。

    現代漢語裡,是有這種某個中間成分“兩頭跑”的句式的。比如“我請他吃飯”、“我教他唱歌”,“他”既是“請、教”的賓語,也是“吃、唱”的主語。這個“他”是“兼職”的。這種句式叫做“兼語句”。

    但是,這跟“為什麼……的原因”是不一樣的。兼語句裡,“他”必須“兩頭跑”,在這邊做賓語,在那邊做主語,否則語義不完整;

    而這個句子裡,“他找不到女朋友”是不用“兩頭跑”的,老老實實地歸屬於一邊即可。這樣一來,另外一邊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不就成了所謂的“多餘成分”了嗎?

    人們本來還在“要不要兩頭跑”之間猶豫不決,由於看到了“兼語句”這樣的“兩頭跑”句式,便“有樣學樣”,結果反而選擇了錯誤的句式。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前攝抑制”或是“負遷移”的現象。

    現代漢語“被……所……”的被動句式,原本是錯誤的,現在卻已被很多人接受。“為……所……”和“被……”都是正確的句式,“被……所……”是雜糅了二者而成的,是真正的“句式雜糅”。到現在,“被……所……”似乎已經成為正確的句式了。

    但是,大家都這麼說,說著說著也就習慣了,也就不覺得它是錯的了。這“習慣”的東西,說不定哪天真就變成對的了。字典改音、詞典改義,也都是這種語言習慣的反映。

    綜上所述,這句話在語義上“過度明確”,在語法上“非最優”,因而在語法上被判定為“病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趕集好詞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