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中茅店
-
2 # 古今文社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回答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絲綢之路:
這是最早連線中西方的商道,分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絲綢之路,通常我們所說的是指陸上絲綢之路,至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是公元前202年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一條貨物貿易商道,起點為大漢首都長安(今西安),途徑今天的伊拉克、阿富汗、烏茲別克、荷蘭等40多個國家,終點在羅馬,也就是現在的義大利。
這條道路的主要目的是向外輸出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等物品,並與其他國家交換奇珍異寶,同時瞭解外國情況,因為中國輸出的貨物以絲綢為主,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對外貿易通道,唐宋時期到達巔峰,清朝時因為閉關鎖國政策而沒落,乃至消失。
瞭解完絲綢之路後,我們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古代商人走絲綢之路到達其他國家要“護照”嗎?答案是必須的,不過古代沒有“護照”這個說法,那時叫做“傳”、“節”、“過所”等等,作用和現在的護照差不多,一般由朝廷或者當地官府簽發,蓋章有效。
大家不要以為古代對人口流動管理不嚴格,事實上那時候可比現在嚴多了,明朝時期百姓出門去其他鄉鎮走個親戚還要找官府拿路引,逾期未歸可是要坐牢的,出國更得有信件證明才行,不然被當成奸細給殺了也是白殺。
漢唐盛世時期,“傳”“節”等“護照”也是一種身份象徵,到了國外都可以享受貴賓待遇,比如《西遊記》中唐僧拿著的通關文牒實際上就相當於現在的護照,每到一個國家都能收到不錯的待遇,被稱一聲“聖僧”,這實際上主要是看在大唐帝國的面子上,不然那些國王哪會那麼客氣。
因此,總的來說,古代出國也是要有“護照”的,只不過叫法和現在不一樣,通常就是一張信函,上面蓋個官印,而後來考古學家也在絲綢之路經過的國家發現了不少中國古代的“過所”“節”等護照,這也證明古代走絲綢之路也是要“護照”的。
“絲綢之路”一詞,最初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李希霍芬先生把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印度間以絲綢等貿易為媒介的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而華人並沒有這樣的叫法,之前我們大多將今天絲綢之路所覆蓋的內亞等區域含糊的稱作“西域”,古代中原打通西域的目的大多並不是為了獲取土地為目的,而是為了獲取稀有資源,像漢血寶馬,寶石,香料等等,像漢武帝為了汗血馬攻打大月氏國一樣。而古代西域的情況就像古希臘城邦文明一樣,一個小城都可以成為一個國家,這也導致西域國家林立,各地鬥爭不止,常常依附身邊強大的國家,要是中原政權強大了就依附中原,匈奴等遊牧民族強大了就依附遊牧民族。因此古代要走一趟所謂的絲綢之路還真相當坎坷,要是像漢,唐強盛時期一樣還好至少周邊國家還會買賬,要是中原衰弱不穩定因素就多了。首先沿途小國會不會買賬是一關,不買賬說不定就被關起來。其次沿途土匪是一關,這可不是官方機構,人家可不看通關文書,只看錢。能不能花錢買路和花多少錢買路這也都是未知數。第三西域沿途氣候是一關,西域基本都是荒漠有時候走幾天都是沙漠要是遇上極端氣候說不定就客死他鄉了。所以,絲綢之路護照不光有官方機構的文書,還有金錢和天氣。古代走一趟機會加運氣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