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史不丈夫
-
2 # 江南的日常生活
清朝有十二帝,1、努爾哈赤(天命)2、皇太極(天聰)3、福臨(順治)4、玄燁(康熙)5、胤禛(雍正)6、弘曆(乾隆)7、偊琰(嘉慶)8、旻寧(道光)9、奕詝(咸豐)10、載淳(同治)11、載湉(光緒)12、溥儀(宣統)
-
3 # haonanrenjiushiwo
清朝皇帝從後金建立者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溥儀共十二位皇帝。
-
4 # 楊小胖go
這個問題讓我來回答你,清朝一共有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綿寧,後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
5 # 西瓜王小白
十二位。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後金天聰汗,改號為清後年號崇德);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 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
6 # 大玉兒在臺灣的小記錄
1,努力哈赤
2,皇太極
3,順治
4,康熙
5,雍正
6,乾隆
7,嘉慶
8,道光
9,鹹豐
10,同治
11,光緒
12,宣統(末代皇帝溥儀)
清朝經歷以上12位皇帝
-
7 # 簡單生活2525
清朝有12個皇帝。而且這12個皇帝的皇帝畫像也很有意思。他們的畫像基本上是由身材,魁梧。到身材瘦小,這麼個進化趨勢。子嗣的情況也是如此,從子嗣繁盛到只是稀少,直到後來的沒有子嗣。也預示著清朝的由盛到衰。可這也不奇怪,因為清朝本身就是異族入侵建立的朝代。滿族人味了,穩抓黃泉,防止黃泉外流。不與漢人通親。就是滿族人之內和滿族皇室血緣較遠的滿人也沒有資格與皇室通婚。皇帝的妃子多數是自己的表妹堂妹近親通婚。以至於造成他們的基因,一代不如一代,直至到了溥儀已經沒有了子嗣。
-
8 # 使用者565197455875
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第一位,努爾哈赤。第二位,皇太極。第三位,順治皇帝。第四位,康熙皇帝。第五位,雍正皇帝。第六位,乾隆皇帝。第七位,嘉慶皇帝。第八位,道光皇帝。第九位,咸豐皇帝。第十位,同治皇帝。第十一位,光緒皇帝。第十二位,宣統皇帝。
-
9 # 大寧和小尛
滿清一共是12位皇帝,
入關前是2位,分別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入關後是10位,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
10 # 大宋忠義堂
清代從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這裡包括後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實際統治的君主。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綿寧,後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
11 # 隔壁林小爍
清代從1616年至1912年共有12位君主,這裡包括後金大汗、清朝皇帝和追尊未實際統治的君主。
清朝十二個皇帝分別是:努爾哈赤(天命)、皇太極(天聰)、福臨(順治)、玄燁(康熙)、胤禛(雍正)、弘曆(乾隆)、永琰,後改顒琰(嘉慶)、綿寧,後改旻寧(道光)、奕詝(咸豐)、載淳(同治)、載湉(光緒)、溥儀(宣統)。
愛新覺羅(Aisin 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源於早期女真族。滿語“愛新”為金的意思,常見說法稱“覺羅”為姓的意思。
-
12 # 壹昕玖棽shen
清朝君主是指清代的皇帝,以及後金政權的大汗,總共12位。從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則有11位皇帝。清朝入關以後共有十個皇帝。
清朝十二位君主分別是:
努爾哈赤(天命);
皇太極(後金天聰汗,改號為清後年號崇德);
福臨(順治);
玄燁(康熙);
胤禛(雍正);
弘曆(乾隆);
永琰,後改顒琰(嘉慶);
旻寧(道光);
奕詝(咸豐);
載淳(同治);
載湉(光緒);
溥儀(宣統)。
乾隆帝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臘月讓位於太子顒琰,自稱太上皇,次年改元嘉慶。但太上皇乾隆帝掌握實權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握實權最久和壽命最高的皇帝。
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咸豐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駕崩,長子載淳即位,顧命八大臣擬定次年年號為“祺祥”。未幾,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等發動“祺祥政變”(或“辛酉政變”),罷黜顧命八大臣,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改元“同治”,“祺祥”年號從未使用。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一度立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為同治帝之嗣子,欲令光緒帝於次年禪位,改元“保慶”,是為“己亥建儲”,後因各國公使反對而作罷。
宣統三年(1911年),隆裕太后迫於辛亥革命的壓力頒佈《清帝退位詔書》,宣佈皇帝退位,清朝在全國範圍內的統治宣告終結。但根據清政府之前與中華民國政府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前清皇室仍可保持原有尊號和待遇,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居住於紫禁城,成為民國境內的“國中之國”,史稱“遜清小朝廷”。民國六年,軍閥張勳擁立遜帝短暫復辟,稱“大清宣統九年”,史稱“張勳復辟”。民國十三年(遜清宣統十六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軟禁總統曹錕,並將遜帝及其家眷趕出紫禁城,溥儀的皇帝稱號被徹底廢除後,溥儀攜家眷潛逃至天津日租界的張園、靜園,宣告“復號還宮”,與部分遺老遺少謀劃“復辟”,小範圍內仍被稱為“皇帝”,史稱“後遜清小朝廷”。大清國號和宣統年號被前清遺老遺少一直使用至民國二十一年清遜帝溥儀成為“滿洲國”執政。
1967年,溥儀以共和國平民身份去世。部分愛新覺羅家族成員為溥儀議定了廟號憲宗和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但是由於溥儀是以平民身份去世,廟號和諡號已經沒有任何價值。
公元2004年,中國的愛新覺羅家族給溥儀上了廟號恭宗和諡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愍皇帝。[2]但此年號從未被廣泛承認。
清朝滅亡的時間是確定的,即公元1912年2月。但是清朝的起始時間有幾種說法,部分學者將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作為清朝的創立時間,部分學者認為皇太極於1636年改國號為“清”並登基稱帝是清朝的開始,也有學者認為1644年清朝入關才是真正意義上清王朝的開始時間。
回覆列表
一共十二位。還有一位被慈禧太后扶持的傀儡保慶帝,不過沒有登基。清朝皇帝分入關之前和入關之後。
入關前天命——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祖)
清朝的奠基者,建立後金,在位十年。廟號為太祖,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朝第二位君主。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廟號太宗,諡號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葬於瀋陽昭陵。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1638年3月15日 --- 1661年2月5日 ),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在位十八年。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年號“康熙”。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駕崩,終年58歲。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傳位於第四子弘曆。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嘉慶——愛新覺羅.顒琰(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乾隆帝第十五子,1796年-1820年在位。 1789年,嘉慶被封和碩嘉親王。1796年登基,1820年駕崩,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清西陵之昌陵。
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蒙古稱之為托爾格勒特汗,年號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嘉慶帝第二子。
咸豐——愛新覺羅.奕詝(文宗)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七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擁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後一位通過祕密立儲繼位的皇帝。年號咸豐。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原為庶子,後成嫡子)。
同治(祺祥)——愛新覺羅.載淳(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曆4月27日),同治帝生於北京紫禁城儲秀宮。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間,清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光緒——愛新覺羅.載湉(德宗)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譞,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皇太后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
保慶——愛新覺羅.溥儁()
愛新覺羅·溥儁(1885年-1942年),愛新覺羅氏,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次子,母親為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戊戌變法失敗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想廢黜光緒帝,於是在1900年1月24日(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溥儁為"大阿哥(皇儲)",預定庚子年元旦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保慶"。此舉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強烈反對,慈禧被迫停止擁立計劃。後來溥儁生活落魄,晚景淒涼。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字曜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1908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