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邊林

    利:

    鄭和使團奉行與海外諸國“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針,贏得了亞洲許多國家對中國的信任與友誼。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建立了亞洲國家之間的和平關係,提高了中國當時在國際上的威望。

    弊:

    鄭和下西洋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經濟上得不償失。任何國家的對外關係,都有民間的和政府的兩種方式。鄭和下西洋是政府行為,說它是主動外交,開放政策。

    明朝實行海禁,就是禁止私人從事貿易,關閉中外交往的那扇大門,海外貿易完全被政府壟斷, 這與宋、元時期政府鼓勵私人海外貿易相比,已經趨於保守和內向,是退步了。

  • 2 # 使用者3767283178967

    其一,鄭和下西洋以對外宣揚明朝的和平友好精神為主要使命,重義而輕利,厚往而薄來,對維護國家現實利益的考量有所不足。

      明朝純粹王道外交的特點是憑藉雄厚的國力,對外大力從事不計成本的睦鄰外交活動。我們可將鄭和下西洋與張騫通西域作一比較,從中看出明朝純粹王道與漢朝務實王道的差異來。鄭和下西洋及其純粹王道的理想色彩濃厚,重義輕利、不計得失;而張騫通西域則完全從國家的現實安全利益與戰略需要出發,義利兼顧、德力兼備,目標明確、量力而行。

      其二、明朝派鄭和七下西洋,耗資巨大。鄭和下西洋花費的多,收益的少;送出去的多,拿回來的少,造成巨大的物資支出。另外,鄭和下西洋的厚往薄來之舉,在當時的封建帝制條件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成祖本人的帝王虛榮心與好大喜功特點。

      其三,受明朝封建社會的限制,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對外宣揚和平,雖然有一定的貿易往來,但沒有也不可能帶來海外貿易與商業的持久發展。鄭和下西洋之後,明朝依舊是小農經濟主導,明朝的社會經濟基礎沒有取得根本性的進化。究其根本,是因為“在‘天朝禮治體系’之下,商品交易和國際貿易是不受重視和鼓勵的。”

  • 3 # 度水山莊

    鄭和下西洋贏得了許多亞洲國家的信任和友誼,建立了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關係,提高了中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弊是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經濟意義,得不償失。因為當時政府是禁海的無法進行經濟往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氧奶濃度高低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