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鄭和下西洋與海禁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Nautilus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貢獻,體現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燬),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尋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海禁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之後,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鑑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2)倭寇與日本
倭寇對明朝的海疆構成嚴重威脅。但是倭寇的主要構成並非日本人,而是中國沿海一帶的破產流民。期間雖有朱紈和張經的抗倭,但最後都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為防止倭寇的侵擾,世宗時期實行海禁,斷絕對日貿易。直到戚繼光等名將力行抗倭,倭寇才被剿清,海疆形勢才趨於平靜。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意欲佔領北韓。萬曆廿年,日本進攻北韓,北韓國王逃到義州並派使節嚮明朝求救。明朝一度取得戰爭的勝利。中日一度進行和談。但萬曆廿五年後,日本再次進攻北韓,戰爭進入僵局狀態。萬曆廿六年,豐臣秀吉逝世,日本軍心動搖,結果大敗逃回日本。此即為壬辰衛國戰爭。這次戰爭嚴重削弱明朝與北韓兩國,明朝在張居正期間積蓄的國力大量被消耗,日本復又陷入分裂,女真部落成為相對的得益者。
(3)蒙古和女真
明朝邊境上最大的兩個威脅明朝安全的部族是蒙古和女真,時人稱其為東虜和西虜。在明朝初年武功強盛時,一度將蒙古驅至漠北,蒙古也因內亂分裂而無力南侵。之後伴隨明朝的衰落,蒙古諸部中最有實力者稱霸於族內後,也多次進攻明朝,諸如韃靼部發起的土木之變和土默特部發起的庚戌之變,明朝的疆界因此內縮,也大大消耗明朝的國力。俺答汗後期開始於明朝通好,受封為順義王,其後的三娘子繼承和平的政策。明蒙之間邊境安寧和平,互通有無。這種情況直到後金控制蒙古後才告結束。明朝早期曾經設定奴兒干都司來管理東北諸部,這一階段女真人作為明朝於東北地區排除北苑殘餘勢力的盟友,雙方關係處於蜜月期,但中後期明朝採取"犁庭掃穴"等一些列不適當政策,對女真人進行歧視、限制、挑撥、分化甚至屠戮,激化當地矛盾。隨著東北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日益強大,奴兒干都司被廢,明朝在東北的控制力更是進一步下降。17世紀後,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降服蒙古,於1616年建國後金,與明朝分庭抗禮。後金佔領遼東大部土地,曾對當地的漢人進行屠殺,並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嚴重威脅明朝的安全。1636年改國號大清,建立清朝,最終於1644年明朝滅亡後接替明朝統治中國267年。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初年,實施朝貢體制,朝貢貿易薄來厚往,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賺取好處。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海禁政策。從此之後,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予,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兼具有懷柔拉攏周圍國家的用途。明朝嚴格的貿易管制政策的影響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貿易港集中地由廣東、福建轉往已為西方國家殖民地的菲律賓、印尼。而海上的維持秩序角色由於中國官方的消失而導致海盜集團猖獗。由於海上貿易仍在暗處進行,美洲銀器又大量流入中國,銀開始成為流行的通貨。
(1)鄭和下西洋與海禁
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Nautilus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貢獻,體現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燬),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尋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海禁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之後,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鑑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2)倭寇與日本
倭寇對明朝的海疆構成嚴重威脅。但是倭寇的主要構成並非日本人,而是中國沿海一帶的破產流民。期間雖有朱紈和張經的抗倭,但最後都未能取得完全的成功。為防止倭寇的侵擾,世宗時期實行海禁,斷絕對日貿易。直到戚繼光等名將力行抗倭,倭寇才被剿清,海疆形勢才趨於平靜。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意欲佔領北韓。萬曆廿年,日本進攻北韓,北韓國王逃到義州並派使節嚮明朝求救。明朝一度取得戰爭的勝利。中日一度進行和談。但萬曆廿五年後,日本再次進攻北韓,戰爭進入僵局狀態。萬曆廿六年,豐臣秀吉逝世,日本軍心動搖,結果大敗逃回日本。此即為壬辰衛國戰爭。這次戰爭嚴重削弱明朝與北韓兩國,明朝在張居正期間積蓄的國力大量被消耗,日本復又陷入分裂,女真部落成為相對的得益者。
(3)蒙古和女真
明朝邊境上最大的兩個威脅明朝安全的部族是蒙古和女真,時人稱其為東虜和西虜。在明朝初年武功強盛時,一度將蒙古驅至漠北,蒙古也因內亂分裂而無力南侵。之後伴隨明朝的衰落,蒙古諸部中最有實力者稱霸於族內後,也多次進攻明朝,諸如韃靼部發起的土木之變和土默特部發起的庚戌之變,明朝的疆界因此內縮,也大大消耗明朝的國力。俺答汗後期開始於明朝通好,受封為順義王,其後的三娘子繼承和平的政策。明蒙之間邊境安寧和平,互通有無。這種情況直到後金控制蒙古後才告結束。明朝早期曾經設定奴兒干都司來管理東北諸部,這一階段女真人作為明朝於東北地區排除北苑殘餘勢力的盟友,雙方關係處於蜜月期,但中後期明朝採取"犁庭掃穴"等一些列不適當政策,對女真人進行歧視、限制、挑撥、分化甚至屠戮,激化當地矛盾。隨著東北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日益強大,奴兒干都司被廢,明朝在東北的控制力更是進一步下降。17世紀後,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降服蒙古,於1616年建國後金,與明朝分庭抗禮。後金佔領遼東大部土地,曾對當地的漢人進行屠殺,並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嚴重威脅明朝的安全。1636年改國號大清,建立清朝,最終於1644年明朝滅亡後接替明朝統治中國267年。
擴充套件資料:
明朝初年,實施朝貢體制,朝貢貿易薄來厚往,許多日本人冒充朝貢使者來賺取好處。日本實際上是處於割據狀態,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很多到中國來冒充朝貢使者的日本人沒有日本政府的管轄,朝貢後他們滯留在中國沿海搶劫。這是明初的倭寇。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頒佈海禁政策。從此之後,如果要來中國做生意,必需朝貢兼貿易,否則不予,這就是所謂的「朝貢貿易」,兼具有懷柔拉攏周圍國家的用途。明朝嚴格的貿易管制政策的影響導致正常貿易地下化,轉為走私貿易。貿易港集中地由廣東、福建轉往已為西方國家殖民地的菲律賓、印尼。而海上的維持秩序角色由於中國官方的消失而導致海盜集團猖獗。由於海上貿易仍在暗處進行,美洲銀器又大量流入中國,銀開始成為流行的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