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盛世銘豪房車俱樂部
-
2 # 臭包包娛樂
小丑講述了一個由底層變成犯罪的過程,整個影片給人的感覺是壓抑的,也是無奈的。
你說小丑殺人,但你總能找到可憐他的理由,
從小被拋棄,有個病重的母親,自己工作不穩定,收入低,整個片子沒有一個英雄人物救場弘揚正義,只有無盡的哀魂野鬼的狂野和嘶喊,看起來特別消極,也正是因為這樣,側面襯托了小人物在生活工作中的被壓抑之深,哥譚市城市發展之爛,當局者之笨。電影結尾的部分把這種犯罪的氣氛推到高潮,小丑站在玻璃被砸的警車上,四周是一層層擁護他的“暴民”,手裡的硝煙棒不斷的揮舞,大廈間火光四射,整個城市開始燃燒,這樣具有煽動性的反社會畫面會在中國影院裡出現就來鬼了。不過我感覺這樣的嘶吼多少也是有些無力,將來有一天,犯罪頭頭掛了,底下的那些人又將何去何從呢?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就像小丑在廁所遇見他爸時說的,“你為什麼要撒謊,我什麼都不要,僅僅是一個擁抱而已”
又突然想到了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給一個人帶來的東西很難改變,有很多時候,這是一種無奈。
總結一下,《小丑》這個電影很真實,反映的社會現實提示我們要關愛他們,起碼要尊重不要踐踏他們的人格
-
3 # 幸福de野草
故事講到了貧富差距,但只陳述痛苦,並沒有分析事物本身。
這部電影的價值取向有問題,但很容易跟中底層人民產生共鳴。
-
4 # Max無限動力
威尼斯電影節,《小丑》首映結束後獲得了觀眾們長達8分鐘的站立鼓掌。IMDb評分9.7,爛番茄新鮮度89%,在距離北美正式上映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來自DC的《小丑》卻做到了口碑爆表。就和小丑本人一樣,一副不按套路出牌的樣子。
那麼,同樣是源自漫改,並且沒打算有續篇的DC《小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吸引力?
穩居第一名的反派
縱觀DC、漫威宇宙,像小丑那般壞到骨子裡的反派角色仍然算是稀缺物種,與許多喜歡用蠻力反派Boss不同,小丑天生自帶很強的感染力,犯罪目的挖掘過程更像是推理小說,漫畫閱讀的刺激在於在第幾頁挖掘小丑的真正目的。
作為半個精神病人,小丑犯罪目的甚至可以不在於收益,純粹為了反社會,犯罪手段則經常觸及人性陰暗面,唆使反、正派英雄協同發難。同時在漫畫的架空世界下,世界觀設定也變得更為輕而易舉,諸如小丑病毒、莫比烏斯椅的三小丑設定,讓漫畫情節變得異常精彩。
小丑屬於典型的反社會人格,他的超能力便是擁有強大的個人魅力,如同一面鏡子反射超級英雄的陰暗面,在面對命運和苦難時候選擇沉淪,走向最終的消極。小丑本人也堅定的認為每一個人都帶著虛假的面具,瘋狂和混亂才是現實的本質。
破壞秩序,揭開偽善,展示人性罪一面,便是DC編輯、畫手鮑勃·凱恩、比爾·芬格和傑瑞·羅賓遜在不斷完善小丑故事情節後,給小丑制定的人設。
而這樣的人設在許多時候也不由小丑親自演繹。透過跟班、蝙蝠俠家族、“民風淳樸”哥譚市民,在不明真相的舉動中烘托出一種濃烈的恐懼感,最終將劇情推向至暗。
在美漫反派人物評選中,小丑常年穩居第一。他沒有真實身份,外貌令人恐懼,說著失敗的單口喜劇,還可能不止一個人,所有傳言都給小丑角色附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最後也成為電影設定的基礎。
除了人設,一概不留
《小丑》最幸運的地方在於,身兼導演、編劇、製片人多重身份的託德·菲利普斯從起步開始對電影本身擁有強大的控制權,與溫子仁《海王》類似,在反覆遊說之後DC高層放棄了對《小丑》劇情和人設掌控,完全由託德·菲利普斯自行發揮。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託德·菲利普斯成名作品大多以喜劇為主,並憑藉《波拉特》獲得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提名,緊接著《宿醉》三部曲、《預產期》帶來名利雙收,“火箭浣熊”布萊德利·庫珀、“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都曾經與託德·菲利普斯有過合作。
託德·菲利普沒有按照傳統的漫改套路,甚至不打算搬用漫畫中所有經典劇情,蝙蝠俠布魯斯·韋恩成為路人,再依賴小丑本身的神秘性,探討小丑的起源。
不走尋常路的也並非導演一人,主角小丑由傑昆·菲尼克斯扮演。這位屢獲奧斯卡、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鬼才演員早已遊離在主流電影之外,不斷嘗試小成本、藝術價值更高的邊緣題材電影,例如與黑寡婦斯嘉麗·約翰遜合作,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她》。
照理說漫改英雄題材電影並不在傑昆·菲尼克斯的涉獵範圍內,但恰好因為《小丑》獨立於DCEU擴充套件宇宙之外,本質上是披著反英雄角色外衣、探討人性題材的無續集作品。令人糾結的小丑人設反倒符合了傑昆·菲尼克斯的胃口。為此,傑昆·菲尼克斯暴瘦47斤,讓臉龐看起來更瘦骨嶙峋、雙眼突出,以匹配小丑駭人的形象。
如果未來有機會看到《小丑》,你會發現這是一個DC完全放飛自我的作品。在威尼斯電影節完成首映之後,順勢入圍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成為歷史上首部入圍歐洲重要電影節的超級英雄電影。
與《小丑》展開的正面競爭的電影幾乎是清一色的藝術片,《水形物語》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奪得最佳影片金獅獎。甚至,你可以將其看成來年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從目前的首映反饋來看,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在《小丑》上的對賭已經有了成功的跡象。IMDb在超過6400個評分後,分數仍然維持在了9.7,爛番茄新鮮度則出現了上升趨勢,從86%上升到了89%。
DC自我放飛的救贖
《小丑》是DC在《海王》之後再次放飛導演的作品,而這一次更為徹底,它不會存在於DCEU擴充套件宇宙中,不會有續集,也不會與過去和未來任何DCEU電影作品發生聯動。這種帶著試驗性質的大膽嘗試給已經逐漸套路化的超級英雄電影給予了猛烈反擊。畢竟,今年漫威《黑豹》進軍奧斯卡已經引發了諸多藝術創作者的不滿。
至少,《小丑》讓人們想起DC也曾經拿出過優秀的超級英雄電影。同時距離克里斯托弗·諾蘭《黑暗騎士》經典的小丑造型已經時隔十年有餘,希斯·萊傑用生命塑造出的小丑封神的時間已經有點久。
在DCEU擴充套件宇宙對抗MCU漫威電影宇宙正在不斷潰敗的大環境下,透過獨立的超級英雄電影作為側面回擊,拿下漫威夢寐以求的高藝術價值電影獎項,興許也是DC現在迫切需要的。
-
5 # 張哈板
小丑火我覺得和超級英雄角色背景身份是分不開的,如果把這個作品單獨分離出來,我第一次看就感覺是借鑑了《hello!樹先生》,裡面的細節和心理活動沒有樹先生描繪得細緻,大家可以去搜兩部作品的解讀影片,真覺得很像,影片最後小丑隱藏的第二人格爆發可以看做是重生;樹先生第二人格佔領主人格卻代表的是淪陷、坍塌、崩潰。一個更科幻一個更現實,都符合兩部作品的定位
-
6 # 一枚小鮮女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黑暗騎士》是講述小丑已經成為小丑後的征服哥譚之路;
《小丑》則是小丑成為小丑之前的故事,讓我們一步步見證亞瑟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逐漸變為小丑。
亞瑟和小丑彷彿是兩個不同的人格,他們共同存在於一副軀體之中。
以前一直都是亞瑟人格佔領主導地位,直到一系列事情讓小丑人格掙脫束縛,成為了身體的主宰。
電影前半部分亞瑟上樓梯和後半部分亞瑟下樓梯形成鮮明對比。
前者壓抑、頹廢、沉重,後者自信、高昂、癲狂。
前者是亞瑟陷入人生低谷,後者是小丑走上人生巔峰。
電影開頭他一邊化妝一邊流淚,還抓著自己的嘴巴強顏歡笑。
電影最後他用鮮血給自己畫出一個笑臉,和開頭形成呼應,此時他已經完全成為了小丑。
從此沒有了亞瑟,只剩下了小丑。
《小丑》的各種海報、宣傳物料中都有著明顯的象徵。
印度一家電影院的臺階的佈置也有這樣的寓意。
從下往上看是亞瑟,從上往下看是小丑。
走進電影院時看到的是亞瑟,看完電影時他已經成為了小丑。
電影中男主角前後的變化也非常明顯。
電影前半部分他很頹廢,走路時步伐很沉重,反映出他壓力很大。
當他第一次開槍殺人後,他反而變得很輕鬆,還跳起了舞。
越到後面他的步伐越輕快,一改之前的沉重,甚至多次跳舞。在樓梯上跳舞,在浴室裡跳舞,在汽車上跳舞……
男主角從亞瑟到小丑的轉變是貫穿影片的線索,而發生在亞瑟身上的每一件事,以及他的每一個舉動都使他離成為小丑更近一步。
這種轉變是內部、外部兩方面因素共同的結果。
我們先說說內部的因素。
和小丑之前的電影一樣,本片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元素之一就是小丑的笑聲,不是那種快樂的笑聲,而是聽起來有點恐怖的笑聲。
本片對這種笑聲做出的解釋是亞瑟患有一種病,是這種病讓他經常大笑。
其實亞瑟的笑病並不是隨機出現的,恰恰相反,他每一次笑病發作都是有規律的。
如果你把他每次笑病發作聯絡起來,你會發現它們每次都出現得很不合時宜,每次都是在最不該發作的時候發作。
每一次亞瑟想做一個正常人的時候,他的笑病都會發作,導致自己進入更尷尬、更嚴峻的局面。
沒錯,每一次發笑,都是小丑人格在笑。
表面上這是一種病,實際上是小丑人格用大笑的方式讓亞瑟失去對身體的控制,讓他不能做正常人。
公交車上,亞瑟想逗小孩笑,然而笑病發作,導致他被小孩母親當成神經病。
地鐵上,亞瑟本來不想多管閒事,結果笑病發作,從而引起了三個“業界精英”的注意,才有了後來的亞瑟開槍殺人。
表演脫口秀時,他的笑病再次發作,從而淪為莫瑞的笑柄,使他陰差陽錯之下上了莫瑞的節目,然後在節目現場殺了莫瑞。
和托馬斯·韋恩見面時,亞瑟本以為即將上演一出父子相認的溫情戲,結果他的笑病又發作了,托馬斯·韋恩當場打了他一拳。
再比如亞瑟的同事蘭道爾講侮辱性的笑話嘲笑侏儒同事蓋瑞的時候,再比如亞瑟被帶上警車後看到市民打砸搶燒的時候……
每當最不該笑的時候,他的笑病都會發作。
每當亞瑟想要表現得正常一點時,小丑人格都會出來阻止他,不讓他做正常人,讓他逐漸被小丑人格同化。
小丑人格負責從精神上壓垮他,而生活上的苦難則是從外部給他重創,兩者裡應外合殺死了亞瑟人格。
亞瑟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所有人都不待見他,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傷害他,這些傷害合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最終摧毀了亞瑟。
小孩母親誤解他,心理醫生不關心他,老闆剝削他,同事出賣他,警察覺得他是裝病,阿福對他充滿敵意。
富人們看著一部諷刺富人的電影——《摩登時代》,卻真的把它當成喜劇片來看,絲毫不知道這部電影批判的就是他們。
《摩登時代》的核心是悲劇,在富人們的眼中它卻是一部喜劇。
正如亞瑟表演失敗本是一件很辛酸的事,莫瑞卻把它當成一件好笑的事分享給所有人。
托馬斯·韋恩表面上裝得很高尚正直,他口口聲聲說過去的員工和現在的員工都是他的家人,卻絲毫不在乎亞瑟母子的死活。
他明明說他不認識三個死者,卻信誓旦旦地說他們三個心地善良、教育良好,然後不經調查就妄加揣測兇手殺人的原因是嫉妒比他們幸運的人,而且還害怕到不敢露出真面目。
其實是那三個“業界精英”欺負亞瑟在先,亞瑟反抗在後,而且亞瑟化妝也是因為那天要在兒童醫院表演節目。
諷刺的是,每天都有像亞瑟這樣的普通人橫死街頭,人們根本不在乎。
難道普通人不會死嗎?當然不是,只是沒有人在乎普通人的生死罷了。
這些還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他把莫瑞視為偶像,他夢想成為莫瑞那樣的脫口秀主持人,然而有一天他卻成了莫瑞嘲笑的物件。
莫瑞嘲笑了他之後還要請他上節目,只是為了再次嘲笑他。
還有他的母親佩妮,他本以為她是世界上唯一愛自己的人,到頭來才發現她是傷害他最深的人。
他的人生,其實只是一個謊言。
他從小就被佩妮的男友家暴,佩妮還對此表示默許。
這還沒完,佩妮還總是叫他笑,說他的使命就是給世界帶來歡樂。
他從來沒有快樂過一分鐘,母親卻給他取了一個小名叫“快樂”,這是多麼的諷刺。
她眼睜睜看著兒子被家暴,還好意思說她從沒看到他哭過,他一直是個開心的小孩。
為什麼亞瑟會有兩個人格?為什麼他的另一個人格是小丑?答案也就顯而易見了。
正是因為他小時候經常被家暴,母親不阻止男友,反而去逼迫身為受害者的他保持微笑,從而讓他從小就埋下了一顆邪惡的種子。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笑聲聽起來一點都不快樂,反而很恐怖。
被家暴了還要逼你笑,這笑聲能是快樂的嗎?
當然,佩妮的病歷書上寫的是否是真實的還有待確認。
佩妮和托馬斯·韋恩究竟是什麼關係,亞瑟又究竟是不是托馬斯·韋恩的私生子,都顯得撲朔迷離。
假如病歷書是真的,就意味著佩妮的確患有妄想症,她幻想自己是托馬斯·韋恩的情人,幻想自己和托馬斯·韋恩生下了亞瑟。
母親總是幻想,兒子也總是幻想,看起來似乎很符合邏輯。
但是托馬斯·韋恩這種地位的人,完全可以篡改佩妮的病歷書。
而且亞瑟見到阿福的時候,阿福竟然知道這件事,還不假思索地說:你母親有妄想症,她和托馬斯·韋恩沒有任何瓜葛。
三十年前的事,他能回答得這麼流暢,完全不需要思考,感覺像是事先練習過的。
更直接的證據是亞瑟有一張佩妮的照片,背面寫著:
愛你的微笑。——TW(托馬斯·韋恩)
當然,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佩妮自己寫的,用來麻痺自己,自欺欺人。
但是我更傾向於這是托馬斯·韋恩寫的,既然導演拍了這個鏡頭,還給了特寫,就說明這個鏡頭是有意義的。
這樣的話就很可怕了。
托馬斯·韋恩拋棄了他們母子倆,不但不幫助他們,反而還篡改佩妮的病歷書,從而間接把亞瑟逼瘋,變為一個無惡不作的魔鬼。
而托馬斯·韋恩的另一個兒子,卻成為了正義的化身,哥譚的守護者。
他對待兩個兒子的態度完全不同,最終導致他們成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所以說啊,亞瑟才不是混亂的根源,托馬斯·韋恩才是。
可能托馬斯·韋恩和佩妮曾經做過情人,但他是哥譚首富,恰好又要競選市長,他為了自己的聲譽選擇了不承認這段關係,還要求佩妮籤保密協議,並且篡改佩妮的病歷書,後來佩妮每天寫信向他求助他也視而不見。
也有可能這一切的一切都並不存在,只存在於佩妮的幻想中。
究竟哪一種才是真相,影片沒有給出答案。
包括亞瑟的經歷也是如此,究竟哪些是真實發生的,哪些是他幻想的,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電影開頭亞瑟看莫瑞脫口秀,看著看著他就成了一位現場觀眾,還和莫瑞進行了互動,這一段應該是亞瑟的幻想。
正是因為他和母親一起居住,他才會幻想莫瑞曾經也和母親一起居住。
正是因為他夢想成為一名脫口秀主持人,他才會幻想莫瑞會支援他。
亞瑟看電視時心不在焉,雙眼走神,然後漸漸露出笑容,也暗示他已經沒有在看電視了,而是進入了幻想。
在他的幻想中,莫瑞是他父親一般的存在,是他成為脫口秀主持人的動力,所以後來當他成了莫瑞嘲笑的物件,他才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從而精神崩潰,對莫瑞的愛轉變為恨,殺了他才肯善罷甘休。
其次是亞瑟和蘇菲的關係,應該也是亞瑟的幻想。
亞瑟和蘇菲一起坐電梯的時候,電梯出現故障了,之後就全是他的幻想了。
原因在於電梯出故障後,蘇菲對亞瑟做了一個開槍自殺的手勢。
電影過半的時候,亞瑟走進蘇菲的家,蘇菲卻表現得和他並不熟,看她的表情像是陌生人私自闖進了他的家裡。
隨後亞瑟對蘇菲做了個開槍自殺的手勢,這讓蘇菲感到很害怕,這說明當初他倆一起做電梯時她根本沒做這個手勢。
包括蘇菲做手勢,還有他親吻蘇菲、和蘇菲一起吃飯、蘇菲看他表演脫口秀、蘇菲陪他一起看望母親、蘇菲說他覺得小丑是個英雄等等一切都是亞瑟的幻想。
還有亞瑟表演脫口秀時笑病發作,結果他的表演還取得圓滿成功,也是他的幻想。
真實的情況應該是他笑病發作後,人們就把他轟下了臺,他的表演以失敗告終。
無論是莫瑞支援他,還是和蘇菲談戀愛、表演順利進行,都是美好的事物。
這是不是意味著亞瑟遇到的所有的好事都是他幻想出來的,遇到的所有壞事都是真實發生的?
所以我們也可以推出他殺死莫瑞是真的,他被警察帶走是真的,但是人們撞翻警車把他救出來是假的,人們把他視為領袖也是假的。
沒有人救他,也沒有人對他歡呼雀躍,他殺完人就直接被關進瘋人院了。
亞瑟在瘋人院裡臉上一點傷痕都沒有,也能佐證這一點。
甚至你還可以理解為他被關進瘋人院並不是電影的結局,而是電影的開始。
醫生問他在笑什麼,他說他想到了一個笑話,而這個笑話就是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
原因在於,電影中亞瑟第一次接受心理治療的時候,牆上的時鐘是11:11。
畫面一轉,亞瑟出現在了瘋人院,牆上的時鐘也是11:11。
假如這兩個場景只有一個是真的,那麼一定是後者。
這意味著從來都沒有心理醫生,亞瑟也從來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他至始至終都在瘋人院。
他沒有表演脫口秀,沒有被莫瑞嘲笑,沒有殺死莫瑞,沒有被人們視為英雄……
他看著自己所在的瘋人院,看著面前的醫生,看著牆上的11:11,然後想到了這麼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裡,他從一個社會底層的失敗者,一步步成為了一群壞蛋的領袖,成為了哥譚犯罪之王。
想著想著他就笑了,因為他發現這一切都是個笑話,自己也只是個笑話。
以前他認為自己的生活是一出悲劇,其實它是一出喜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正態分佈小機率
中下層民眾在受欺負和嚮往光明中掙扎。這部戲用誇張的設定重現了這個普遍的人心狀況。現實講,鳳凰男現象也屬此類。“我受欺負我有理,我發達了對別人狠是平衡。是上天給我出頭機會的,是群眾捧著我發達的。”
片子在壓抑的基調上保持中立,勸解那些因不公而有報復心的人迴歸理性。也在呼籲少數肉食者重視弘揚人性天良,維護公平公正的社會。
而諸如“你不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勸我大度的人要遭雷劈”這樣的言論還有著廣泛的擁躉。傳統的勸人向善被取名“白蓮花”。人性的較量是持久的。小丑作為一個象徵,威力在於覺醒人的仇恨。
-
8 # 強扭的蝦不會皮
藝術無分國界,一部好的電影火起來是應該的
1演員的表演,小丑的癲狂,卑微,可憐,畏懼,猥瑣,妄想,憤世嫉俗,懦弱,得意那麼多複雜的情感,在電影裡無縫切換,菲尼克斯的表演真的是精彩備至。
2電影劇情設定,講述一個卑微的底層人士為主角的犯罪片,這是DC這些年對人性剖析最深刻的一部電影,在電影的結尾,整個城市火光沖天,戾氣充滿整個人間,造成這些的原因同樣值得我們去深思,更加觸動了社會底層人內心的弦,這點從全球很多城市在上映小丑期間加強安保就可以看出來
就以上這2點,這部電影想不火都難
-
9 # 電影校尉官
先看小丑的背景故事:在20世紀80年代,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就是一個普通底層小市民為主角的犯罪片。底層人物為主角的影片不多,而又能對人性部析如此深刻的影片就更難得一見,再有影帝級的表演,受到歡迎那就理所當然啦。
-
10 # 三號影視圈
說實話,沒有驚豔到我,反而有些小失望,能火是小丑的號召力,是影片本身提現的價值所在,是這個時期難得和政府對著幹的情景線上。以上
回覆列表
《小丑》尚未公映,就已然獲得了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
兩分鐘的先行預告看似平平無奇,可能夠獲得如此殊榮,必然是平凡中見偉大的。
可能這部電影敘述的太像我們身邊的生活所遇到的人和事。
我想這樣的人,都是絕境逢生,物極必反的。
像電影預告中的臺詞一般:
“我本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才知道,它是一場喜劇。”
電影不僅是對一個活生生案例的研究,更具有廣泛的警示性。小丑不再是蝙蝠俠中的反派,而是一個標籤,一個“你可以是小丑,而我也可以是小丑”的標籤。
小丑,就是你我生活中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在卑微中煥然新生,成為一朵倔強的花。
這種人,只能用“要麼死,要麼精彩的活著”來形容。